弦樂三重奏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懶人包總整理

弦樂三重奏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吳淑婷寫的 青少年弦樂重奏作品集(一):歌與舞(套裝版) 和楊聰賢的 楊聰賢 弦樂三重奏:為小提琴、中提琴與大提琴(附三本樂譜)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弦樂四重奏也說明:... 弦樂五重奏,絃樂四重奏加一中提琴,大提琴或是低音提琴。弦樂三重奏,由一把小提琴,一中提琴和一大提琴擔任。還有鋼琴四重奏,用鋼琴代替絃樂四重奏中的一把小提琴。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上海教育 和國立傳統藝術中心所出版 。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中國音樂學系 蔡佳璇、呂武恭所指導 熊仁岳的 中、西音樂語彙在竹笛演奏藝術的融合與實踐-以洪千惠竹笛協奏曲《Di-Day》為例 (2020),提出弦樂三重奏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竹笛、竹笛協奏曲、Di-Day、洪千惠。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管絃與擊樂研究所 郭宗恆所指導 陳依汝的 陳依汝碩士學位獨奏會與畢業音樂會 (2018),提出因為有 低音管的重點而找出了 弦樂三重奏的解答。

最後網站歐亞管絃樂團2022年度沙龍音樂會系列【飛越幻想國度】則補充:舒曼:d小調第一號鋼琴三重奏作品63. R. Schumann Piano Trio No.1, Op.63 in d ... 樂演出,也曾與「歐亞管絃樂團」赴奧地利維也納莫札特廳演出協奏曲。現任中國文化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弦樂三重奏,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青少年弦樂重奏作品集(一):歌與舞(套裝版)

為了解決弦樂三重奏的問題,作者吳淑婷 這樣論述:

雖然室內樂作為一種音樂體裁和演奏形式已經發展了幾百年,但作為一門學科它還很年輕,並且在中國的起步較晚。一方面由於人們的認識不足;另一方面由於缺少相關的教材,而“青少年弦樂重奏作品集”的出版正填補了這一空缺。   在本冊曲集中,其體裁形式上涵蓋了弦樂二重奏、弦樂三重走、絃樂四重奏和絃樂五重奏這幾種形式,其中弦樂五重奏也適用于弦樂團的演奏。在曲目的選取上,選取了帶有吟唱和律動性的民間風格作品,希望學生們通過對這些音樂作品的學習,能理解這些民間音樂的素材對各個時期作曲家產生的影響,以及體會民間歌舞中蘊含的藝術價值。在曲集的裝幀設計上,採用了總譜加分譜的形式,其中,在總譜的頁面增加了對相關作品的背景介

紹和音樂術語,而在分譜的設計中,充分考慮到演奏者的需要,給每個聲部都做了分譜。   此外,本冊曲集最大的亮點是為每首作品配套了相應的講解與演奏,可以通過掃二維碼的形式獲得視聽資源。第一冊曲集技法簡單既適合年齡非常小的演奏者使用,也適合個人演奏程度相對成熟而想要開始接觸室內樂的青少年演奏者使用。整套曲集採用了從兩個人到五個人這樣循序漸進的組合方式,讓學習者學會從單聲部到多聲部聆聽。 吳淑婷 上海音樂學院副教授,全國第一位音樂學院附中專職室內樂教師。2018德國唱片評論獎“最佳藝術家”獲得者。畢業於德國漢堡音樂與戲劇大學、上海音樂學院小提琴演奏專業,獲雙碩士學位;西班牙女王高

等音樂學院(Escuela Superior de Musica Reina Sofia)絃樂四重奏專業文憑。目前是上海音樂學院國際室內樂中心副主任,上音附中室內樂學科副科長。國際著名弦樂雜誌《Strad》對其評論道:“小提琴演奏家、室內樂老師吳淑婷與其他演奏家之間,具有一種如電流般地神奇默契,甚少聽到有其他的專業組合可以與之媲美。” 弦樂二重奏 八首樂曲(選自巴托克44首小提琴二重奏) 貝拉·巴托克 作曲 1. 五月柱舞 2. 仲夏夜之歌 3. 匈牙利民歌 4. 斯洛伐克民歌 5. 墊子舞 6. 嬉戲 7. 跛行舞 8. 塞爾維亞的舞蹈 弦樂三重奏 1. 嬉游曲 沃爾夫岡

?莫札特 作曲 第一樂章 Allegro 第二樂章 Menuetto 第三樂章 Adagio 第四樂章 Menuetto 第五樂章 Allegro assail 2. 十二首德國舞曲 路德維希·貝多芬 作曲 第一首 第二首 第三首 第四首 第五首 第六首 第七首 第八首 第九首 第十首 第十一首 第十二首 絃樂四重奏 1. 三重奏鳴曲 菲力浦?泰勒曼 作曲 第一樂章 Affettuoso 第二樂章 Allegro 第三樂章 Vivace 2. 三首歌曲 亨利· 普塞爾 作曲 1)我將如何是好 2)然後,冬天慢慢地來了 3)自花叢中來 弦樂五重奏 致兒童(十四首小品選編) 貝拉·巴托克 作曲 1

. 婚禮之歌 2. 我失去了我的夥伴(1) 3. 太陽升起來 4. 搭橋舞 5. 在哥德勒的市場上 6. 拉斯洛·賽海爾 7. 我失去了我的夥伴(2) 8. 去花園採花 9. 白色百合花 10. 斯洛伐克民歌(1) 11. 斯洛伐克民歌(2) 12. 鏈子舞 13. 到德布勒森去 14. 蟋蟀的婚禮   前言 雖然室內樂作為一種音樂體裁和演奏形式已經發展了幾百年,但作為一門學科它還很年輕。長久以來,室內樂課是以必修課的角色出現在國外專業音樂學院的課程裡,且擔任教學的都是演奏專業的主課老師(這裡要特別指出,即便如此,大部分專業老師都是室內樂和樂團演奏的專家能手,他們對室內樂

的態度同對獨奏一樣,有著同等的熱忱與深入的研究)。然而,古典音樂的學習方式正悄悄發生改變,大約在20世紀90年代,歐美專業的音樂院校開始完善室內樂課程,相繼有了獨立的教學體系和專門的室內樂教師。時至今日,部分院校的室內樂專業已經發展成為有獨立學位的專項學科,如現在的上海音樂學院是中國第一所擁有室內樂專業碩士文憑的音樂院校。 筆者作為室內樂專職老師在展開教學時,深感室內樂是一個同時橫跨幾個學科的獨立科目,與單一樂器教學實踐不同,獨奏課的首要任務是提高個人的演奏水準和解決技術問題,而室內樂則更注重學習音樂的整體性,在具備樂器演奏能力的基礎的同時,又必須兼顧學生多聲部的聽覺能力、多方位的注意力、多

視角的讀譜能力,以及與人溝通、協調組織等方面綜合能力的訓練,以提高他們的藝術審美品格,培養他們的藝術責任感以及團隊合作精神,為將來成為全面的藝術家做好充分準備。事實上,通過學習室內樂,我們更能夠體驗和感受一部完整的藝術作品。而作為教師在一個室內樂小組的氛圍下與學生進行合作式的教學,也成為整個音樂教學中最感到滿足的一個環節。當有了專門的學科之後,教材的完善就是重中之重了。選擇合適的室內樂編制和曲目,使其既有合作方面的訓練,又能針對我國現階段室內樂發展水準,循序漸進地開展室內樂教學,這才是筆者出版這套教材的最終目的。 在一個重奏組中,如果成員們能力水準相當,彼此間的配合又非常默契,那是再好不過了

。可實際的問題是,有時學生們的能力已經匹配,但在組合的過程中,由於學生們演奏的樂器各式各樣,無法組成一個合適的室內樂編制。所以筆者建議學生們最好能夠嘗試組建比較標準、經典常見的組合形式。以弦樂為例的編制有:弦樂二重奏、弦樂三重奏、絃樂四重奏和絃樂五重奏。若有了一個較為標準的重奏組,演奏曲目的選擇範圍將更為廣泛,而以上這些重奏組合的曲目都是有品質的作品,非常值得學習,這也是曲集中選擇的作品基本都是由上述編制組成的原因。 為每個重奏組選擇適合的曲目,是室內樂課中最具挑戰性的一個環節。無論重奏組是由老師安排的,還是由學生自行組合的,都不如為學生們選擇合適的、能夠在練習後達到登臺表演狀態的曲目來得重

要。對一首室內樂作品難易程度的評估,不僅要從各自獨立的部分來考慮,還要權衡小組整體合作的難易程度。有些曲子獨立部分的技巧可能並不難,但要求表達出清晰的音樂邏輯性,這就需要非常有重奏經驗的成員來演奏了;有些曲子對小組個別聲部器樂的演奏水準要求高,但合奏方面卻非常容易,所以,在為重奏組的學生們選曲時,這兩方面都要考慮到。 筆者在第一冊曲集的曲目選擇上,有以下幾方面的考量: 首先,在重奏的順序安排上,將二重奏作為重奏訓練的開始。樂曲要很容易上手,甚至簡單到初學者都能夠馬上試奏,這樣學生們在課堂上可以馬上瞭解到作品的整體印象,有互相聆聽的精力。上個別課時,老師最好再給學生在技術上鞏固一下,這樣學生

就可以在家裡自己練習了。要使每個學生從一開始接觸重奏就能體驗重奏的快樂,讓學生經歷成功的感受,讓孩子們學會互相聆聽。繼而,開始三重奏和四重奏的訓練,同學們可以輪流演奏主要聲部,這對學習程度進展快的學生很重要。一般第一聲部最受歡迎,因為是主要旋律,學生自己也最容易在家裡練習。而其他聲部相對第一聲部來講,大部分是和聲和律動節奏,似乎沒那麼有吸引力,如果能夠讓學生通過輪流交換聲部演奏,聽到和聲的變化,瞭解其重要性,他們的積極性就會大有改變。所以,重奏課的初學階段應該讓每個人在學習主奏聲部之外,同時也演奏第二小提琴或中提琴聲部,目的是學習如何配合。大提琴在重奏組裡的角色特別重要,其既是伴奏又是整個重奏

組的支柱。大提琴很難與其他聲部交替,但由於技術難度不大,在上課時可以用大提琴演奏旋律,或讓原本演奏旋律的同學演奏低音。 此外,筆者在第一冊曲集裡選擇的都是帶有吟唱和律動性的民間風格作品,這些作品的素材來源於民間的歌舞。希望學生們通過對這些音樂作品的學習,能理解這些民間音樂的素材對各個時期作曲家產生的影響,以及體會民間歌舞中蘊含的藝術價值。第一冊曲集既適合年齡非常小的演奏者使用,也適合個人演奏程度相對成熟而想要開始接觸室內樂的青少年演奏者使用,因其左手技術簡單,右手只是最基本的弓法,所以學習者可在演奏過程把精力用在練習室內樂的合作方面。整套曲集採用了從兩個人到五個人這樣循序漸進的組合方式,讓學

習者學會從單聲部到多聲部聆聽。 筆者希望這套曲集,能幫助年輕的弦樂演奏者們克服學習室內樂初期的“不會聽,來不及配合”等缺點,慢慢找到合奏的感覺。德國作曲家保羅·欣德米特曾說過:“學習教材的目的是為了能更好地上升為精緻的藝術作品。”筆者的期望是培養音樂素養更為全面的弦樂演奏者,這也是此次出版的意義之所在!  

弦樂三重奏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重新上傳]

天氣變冷,很適合聽一些悲傷的情歌(大家也要注意保暖喔!)
前一陣子曾沛慈發了新的專輯,其中的主打歌—怎麼能這樣,當時一聽就覺得非常動人。用細膩的口吻跟流暢的旋律,娓娓道來一個傷感的故事,有好多無可奈何,有點憤恨,有點怨嘆⋯怎麼能這樣呢?
這樣的情歌最適合給我們尋人啟事花旦們唱了🙋🏻‍♀️

這次的編曲用弦樂三重奏的概念,三個人同時都在唱著歌詞,用不同的線條交織成同一個故事,彷彿我們同時是當事者也是旁觀者。
一起來感受一下,由全女聲來詮釋的這份情感吧!

編曲/信迪
混音/錢沛筠 Dorry.C
影像/7 Yun

#尋人啟事 #怎麼能這樣 #曾沛慈

今天是曾沛慈的謎之音演唱會
雖然是全女聲演唱但是編曲是信迪唷
冷冷的雨天最適合聽悲傷情歌
尋寶記得帶傘記得穿暖
繼續猜歌繼續留言點歌
明天記得來聽空總的演出

中、西音樂語彙在竹笛演奏藝術的融合與實踐-以洪千惠竹笛協奏曲《Di-Day》為例

為了解決弦樂三重奏的問題,作者熊仁岳 這樣論述:

中、西音樂語彙的融合與交流是二十一世紀國樂作品創作趨勢之一,以竹笛作品而言,自1981年首演馬水龍《梆笛協奏曲》開始,激發了許多具有西樂背景的專職作曲家為竹笛進行創作,使用的創作手法與音樂素材也趨於多元。竹笛協奏曲《Di-Day》為臺灣作曲家洪千惠創作完成於2016年,由臺北市立國樂團主辦之2017年臺北市民族器樂大賽的委約作品。該曲透過小笛、梆笛及曲笛,表現大自然中晨、午、夜之風貌與變遷之美。也因其作為比賽之決賽指定曲,在曲中充分發揮了竹笛的器樂化,演奏技術網羅了較為全面性的竹笛音樂特質,具有當代竹笛音樂之代表性。此曲使用了西洋音樂結構與套環式動機發展,並融會了中、西方音樂語彙,使主奏部與

協奏部有鮮明且具效果的音樂互動,並讓笛子有高度的舞臺演奏說服力。本篇論文採用分析法、樂曲詮釋、訪談法。透過資料整理與歸納分析,了解洪千惠的音樂創作理念,並對《Di-Day》一曲由曲式結構與動機鋪陳、主奏部與協奏部作深入分析,並探討其中、西音樂語彙的結合表現,期望藉由本文的研究與探討,為往後研究此曲者,以及竹笛演奏者提供一份參考。

楊聰賢 弦樂三重奏:為小提琴、中提琴與大提琴(附三本樂譜)

為了解決弦樂三重奏的問題,作者楊聰賢 這樣論述:

  楊聰賢的《弦樂三重奏》完成於1997年。《弦樂三重奏》是由三個連續的短小樂章與另一個相對較為獨立的第四樂章所組成,如此形成了樂曲的前、後兩個部分,而這兩個部分在長度上是平衡與對等的。前半部分的第一樂章僅由小提琴與大提琴演奏,第三樂章的編制也只有中提琴與大提琴,因此,《弦樂三重奏》的第一部份實際上是由前後兩個「二重」包裹著中間第二樂章的「三重」,成就了這個部分一個「輕—重—輕」格(Amphibrach)的起落與張合。在音樂的語法上,不落強弱節拍的第一樂章有著宣敘的性格,宛如為了緊接在後的詠嘆而準備;而短小的第三樂章則像是為前面兩個樂章所做的一個補述,有著承先與啟後的作用。

與第二樂章微微的「歌唱」比較起來,第一部分前後兩個樂章的聲響是較為細碎、散落的,但是與第一樂章同如「散板」的第三樂章卻不再宣敘,兩個樂器聲部之間也不只側重在點狀的對位,較為整齊的、垂直的聲響也逐漸的從前後彼此的模仿當中被引導出來,從而有了對樂曲第二部分的一種「預視」。

陳依汝碩士學位獨奏會與畢業音樂會

為了解決弦樂三重奏的問題,作者陳依汝 這樣論述:

努西歐(1902~1990):《裴高雷西之短詠嘆調主題變奏曲》I.短詠嘆調:中板 VI.狂想曲:驕傲的中板II.詼諧曲:稍快板 VII.悲歌:行板III.鈴鼓:急版 VIII.野蠻的:狂野的快板IV.輓歌:行板 IX.史托內洛山歌:稍快板V.頑固低音:逐漸加速的中板 X.舞曲:急板布朗斯(1904~1996):第四號低音管協奏曲,作品編號83中板-不太快的快板寧靜地行板優雅地快板約翰.溫徹爾.卡里渥達(1801~1866): 沙龍小品,作品編號230亞柏特.法蘭茲.杜普勒(1821~1883)

: 《匈牙利田園幻想曲》四重奏 低音管與弦樂三重奏 作品四十六 第一號………………………………………….克羅瑪(1759~1831)I. 快板 III. 小步舞曲II. 行板 IV. 迴旋曲奏鳴曲給低音管與鋼琴…………………艾特勒(1913~1973)I. 適度地慢 III.慢II. 快 IV. 快低音管協奏曲………………………………..亨利.托瑪希 (1901-1971)I. 行板與快板 : 幻想的II. 小夜曲與夜曲 :

小行板III. 詼諧的低音管協奏曲…………………………………...尼諾.羅塔(1911~1979)I.觸技曲 : 活潑地快板II.宣敘調 : 緩板III.小行板—變奏I-V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