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醫療護理人員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懶人包總整理

山地醫療護理人員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陳永興寫的 台灣醫界人物百人傳.續集 和呂若瑟等人,天主教靈醫會的 風沙中盛放的花:在菊島澆灌一條希望之路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全民健康保險山地離島地區醫療給付效益提昇計畫也說明:當時因颱風造成阿里山的聯外道路全部中斷,駐守在阿里山醫療站的陳醫師與護理人員,因颱風來襲已連續值班兩天,他們在那個不平靜的颱風夜,先後在產檯上迎接兩位小生命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玉山社 和時報出版所出版 。

大葉大學 休閒事業管理學系碩士班 王于寧所指導 鄭家弦的 照顧服務員參與休閒活動和工作壓力調適之質性研究-以彰化縣為例 (2021),提出山地醫療護理人員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工作壓力、參與休閒活動、身心健康、照顧服務員。

而第二篇論文馬偕醫學院 長期照護研究所 林金定所指導 林淑芬的 臺北市住宿式長期照顧機構收托費用之研究:區域、規模、屬性與醫療資源相關性分析 (2021),提出因為有 長期照顧機構、護理之家、收托費用、城鄉差異、都市化、機構屬性的重點而找出了 山地醫療護理人員的解答。

最後網站醫護天使在原鄉系列4:預防勝治療巴德雄籲檢討醫療政策則補充:醫護人員嚴重不足在衛生所中,工作人員有醫師、護理人員、藥劑師等;他們都沒有 ... 山地原住民鄉族人進入市區就醫者仍不在少數,健康結果也差不多;顯示偏鄉醫療政策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山地醫療護理人員,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台灣醫界人物百人傳.續集

為了解決山地醫療護理人員的問題,作者陳永興 這樣論述:

120位默默耕耘的醫事人員們, 120個推動台灣現代醫療的動人故事   在數次外來殖民的苦痛中,台灣歷史見證了西方傳教人員、日治時期的醫學教育,曾帶給我們的光明與希望。在台灣百年醫療的長河裡,醫界先進們用生命交織出醫療衛生制度上的進步與成長,使我們享有完善的醫治服務:   邱賢添,第一個沒到日本深造就考取博士學位的台灣醫師。   李慶雲,台灣自行研發疫苗的第一人,連妻兒都拿來做人體試驗。   畢思理,促使台灣嬰兒施打B肝疫苗,讓肝癌不再是高居第一的國病。   謝維銓,首創醫院感染管制的先驅,在台灣發起院內感染管控的第一人。   陳肇隆,促成「腦死」和「器官移植」立法,使台灣器官移植醫學

大放異彩。   作者延續對台灣醫療史的惓惓赤忱,爬梳健保制訂之前,這片土地上的醫事典範們,在醫學研究、醫護行政與人道醫療裡,值得你我感念並牢記的重大事蹟。全書分為:近代醫學教育建立與醫療人員重要性的「醫學教育與研究」、西方傳教士以普愛世人襟懷的「傳道醫療與人道醫療」、醫師為同胞爭取安身立命的「醫師從政與社會運動」、數十年耕耘醫療專業並多元分科的「醫護行政與公共衛生」、專業醫事人員重返執業與推廣醫療的「基層醫療與社會公益」,以及在醫療工作之餘發展藝文美學的「醫學人文與藝術」六個篇章,描述128位醫事典範們是如何憑藉一己之力,貫徹醫者的使命與救人到救國的信念,讓身處列強之下的美麗島嶼,在國際組織

上熠熠生輝。 本書特色   台灣社會的進步和國民的健康背後,120位醫事人員們不為人知的貢獻與犧牲。   台灣醫療史近兩百年於臨床醫療、醫學研究、藥學、護理等各方面的發展歷程。 真情推薦   盧俊義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牧師   劉景寬 高雄醫學大學第六、七任校長,台灣醫學史學會理事長   邱泰源 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台大醫學院教授,立法委員   ──專文推薦 口碑好評   我們可以這樣說,本書中收錄的醫事人員們走在前面第一線,才讓我們這一代可以安心地在後面跟著他們美好的腳跡追尋。──盧俊義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牧師   本書更擴充了醫牙藥護、公衛行政等領域,也不再限於「繼絕學」,

而呈現更豐富多元之台灣醫界典範人物;其中許多是我們有接觸過的前輩,閱讀起來時常有歷歷在目的親切感。──劉景寬 高雄醫學大學第六、七任校長,台灣醫學史學會理事長   這本續集,很宏觀的分門別類,每一篇文章都是字字珠璣,值得大家一讀再讀。──邱泰源 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台大醫學院教授,立法委員

照顧服務員參與休閒活動和工作壓力調適之質性研究-以彰化縣為例

為了解決山地醫療護理人員的問題,作者鄭家弦 這樣論述:

本研究目的主要在了解照顧服務員的參與休閒活動和工作壓力之間的關係。為了達到研究目的,本研究針對照顧服務員採用質性訪談來進行資料收集與分析,總計共訪談三位照顧服務員其中一位男性兩位女性。研究結論發現:一、照顧服務員的工作壓力來自:(一)工作本質:照顧服務員會因為年齡、性別、服務案量不穩定、自身或個案身體健康等原因而產生工作壓力(二)行政管理:與督導的溝通落差、與公司的互動、與其他照顧服務員的交流(三)人際關係:朋友與家人對照顧服務員的認識與支持、與個案的交流(四)知識技術:提升專業能力、減少工作傷害。二、照顧服務員參與休閒活動對工作壓力之調適影響(一)參與休閒活動可以消除工作壓力以外還可以透過

參與休閒活動來提升家庭、工作和朋友之間的互動與溝通能力(二)照顧服務員參與休閒活動現況:目前研究中顯示照顧服務員大多從事較為靜態的休閒活動,但有時候假日還是會從事比較劇烈的運動,只是次數較少(三)休閒調適所帶來的效益:讓自己暫時遠離工作壓力,休息過後用更好的狀態再回到職場。三、照顧服務員的工作壓力所造成身心健康的影響(一)生理上的影響:工作本身的性質就是屬於勞力方面的工作,且也會因為需要搬運個案,所以也對會出現腰痠背痛的病症發生。(二)心裡上的影響:年齡、公司內部關係、個案回饋、工作內容等都很容易影響到心裡方面的因素。(三)生命ii的反思:照顧服務員在工作時不只是單方面對個案付出,個案經驗的回

饋也同樣會影響到照顧服務員的工作狀況,因此如何有效及有效的與個案相處是很重要的。關鍵字:工作壓力、參與休閒活動、身心健康、照顧服務員

風沙中盛放的花:在菊島澆灌一條希望之路

為了解決山地醫療護理人員的問題,作者呂若瑟等人,天主教靈醫會 這樣論述:

用一生的愛與青春, 守護澎湖這片土地,與在此生活的人們。   他們遠渡重洋,把一輩子最精華的時光,留在這個擁有百座島嶼的寧靜家鄉。他們奉獻己身,把澎湖的病苦居民,當成自己最親愛的家人。心繫著啟智教育的呂若瑟神父、致力於弱勢居民照護的李智神父、為台灣醫療做口述歷史的陳仁勇院長……他們為身障者、痲瘋病患、弱勢兒童、失智老人、原住民誠懇真切地付出長情大愛,也喚起大家對這片土地無私的關懷。   ◎ 跨越地域、文化、語言的隔閡,用真實的行動播下愛的種子。   本書集結二十八篇訪談,從來自異鄉的神父、全心付出的醫護人員到默默奉獻的市井小民,透過文字寫下他們有笑有淚,以及和澎湖這片土地共同成長的故

事。   謝樂廷神父將每一位身障者的病情記錄在筆記本上,時時掛念著他們;   白寶珠女士不怕感染四處奔走,只為了讓痲瘋病患擺脫異樣的眼光,   不懼風浪的侯武忠醫師,自行開船往返離島以守護病患的健康。   放棄高薪的林姿伃護理長,幫助老人家在長照下活得更有尊嚴。   ──他們懷抱大愛,像清泉活水,澆灌著每個與之相遇的對象,不求絲毫回報。   ◎ 所有人的努力,只為了提供澎湖更全面的醫療環境。   如今離島的人口老化速度加快,衍生的醫療照護問題也因此愈顯嚴峻。澎湖的失智失能者,預計在六年之內達到四千多人,然而,現有的長照機構,僅能提供不到三百張床位。   惠民醫院是目前澎湖最大量能的

長照機構,但六十三歲的它,建築主體已經老舊到必須覓地重建的程度。此次重建將可以服務近一百六十位長者、提供每年兩千四百人次的居家長照,並加設復健和居家護理的醫療專區,使醫療照護涵蓋範圍更加完整。   六十多年來,神父和醫療人員們在澎湖除了貢獻醫療知識,更陪伴居民走過戰後的艱辛歲月,協助完成港口、醫院等基礎建設;從幼稚園的學前教育,到惠民啟智中心的身障服務及目前惠民護理之家的長照服務……這本書記錄的每一個人,未來也將日日守護著菊島土地的居民,讓這個社會變得更美好。 名人推薦   陳建仁 前副總統/中央研究院院士、   吳念真 導演/作家   ──專序推薦   蔡珠兒 作家、   陳淑瑤 作

家、   唐一弘 台北市澎湖同鄉會理事長、   俞東美 台北市澎湖同鄉會副理事長、   胡昭安 台北市澎湖同鄉會副理事長   ──誠摯推薦   這是一本寫滿疼惜澎湖人的天使們的故事書。──陳建仁(推薦序全文收於書中)   聆聽了他們的故事,才讓這個遠在澎湖幾乎毫無印象的醫院在我眼前活了起來,活得像一個有著獨特靈魂和生命的「人」。──吳念真(推薦序全文收於書中)  

臺北市住宿式長期照顧機構收托費用之研究:區域、規模、屬性與醫療資源相關性分析

為了解決山地醫療護理人員的問題,作者林淑芬 這樣論述:

背景:人口老化為全人類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臺灣在1993年進入高齡化社會(65歲以上老年人口超過總人口的7%),估計在2025年將進入超高齡社會(老年人口超過總人口的20%)。臺灣住宿式機構起源甚早,個人倚賴機構照顧的機會增多,但機構收托費用相關調查研究卻不多。本研究調查收托費用的狀況,作為民眾及政府財務規劃之參考。目的:以臺北市12個行政區劃住宿式長照機構為對象,收托費用為研究主軸,調查住宿式長照機構現有收托費用之態樣,並從區域、規模、屬性和醫療資源等構面分析其與收托費用之相關性。方法:本研究以收集機構收托費用資料及整理相關次級資料,建立臺北市長照機構收托費用調查數據庫及臺北市12行政區

劃長照相關統計數據庫,以具體調查臺北市機構收托費用現況與相關因素分析。資料分析方式包括運用描述性統計、推論性與多變量統計方法,依區域、規模、屬性及其他資源之不同特性進行差異比較及檢定。採用線性迴歸和多元迴歸模型分析各構面與收托費用的相關性。結果:自2021年10月至12月間進行收托費用調查,取得臺北市113家長照機構收費資料,調查發現臺北市每月平均機構收托費用為35,814元,中位數35,000元。區域差異分析發現在12個行政區中最高和最低收托費用差距為4,176元,各分區不同房型的收托費用差距頗大。在機構規模大小因素,50床以下每月平均收托費用為34,928元、超過50床平均收托費用為41,

184元,規模較大的機構收托費用高於規模較小的機構。機構屬性方面,財團法人與醫院附設機構收托費用明顯高於私立小型機構,且前兩類之平均收托費用都超過40,000元。醫療資源與收托費用關係分析,結果顯示兩者並無顯著相關。而所屬類型之比較發現社政體系下的老人福利機構平均收托費用為33,997元、衛政體系下的護理之家平均收托費用為44,801元,護理之家收托費用顯著高於老人福利機構。本研究以中位數35,000元將收托費用分為高低收托費用兩群組進行卡方分析結果顯示:區域、規模、屬性和類型等因子與收托費用有顯著差異(p < 0.05),其他因子如醫療資源等在本研究中沒有顯著差異。結論:本研究發現長照機構之

所在區域、規模、屬性和類型與收托費用有顯著相關,但與醫療資源分布必無關聯性。本研究建議,政府應提供透明的機構收費資訊給需求者參考,明訂收托費用組成結構,並長期監督機構收托費用之發展趨勢及區域差異,健全各類型住宿式長照機構之照護品質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