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麻痺疫苗後遺症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懶人包總整理

小兒麻痺疫苗後遺症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福田稔寫的 提高自癒力比吃藥有效:打造長命養生力 和NathaliaHolt的 戰勝愛滋:一段永遠改變醫療科學的故事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天下雜誌 和貓頭鷹所出版 。

長庚大學 臨床醫學研究所 林奏延所指導 顏盟修的 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及乳鐵蛋白:兒童腸病毒感染之非抗病毒性療法的評估,由臨床到基礎的研究 (2012),提出小兒麻痺疫苗後遺症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非小兒麻痺型腸病毒感染、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嚴重型新生兒腸病毒感染、乳鐵蛋白、乳鐵蛋白醣鏈、乳鐵蛋白氨基酸片段。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小兒麻痺疫苗後遺症,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提高自癒力比吃藥有效:打造長命養生力

為了解決小兒麻痺疫苗後遺症的問題,作者福田稔 這樣論述:

  每個人多少都有壓力,該如何不被壓力牽著鼻子走?   所謂的「放棄」不是「死心」,而是「看開」。   「看開」壓力的成因、調整自律神經的平衡,讓身體和心理都處於最佳狀態!   「放棄」就是讓心情重開機,讓你跨上新舞台階梯!   ◎因為無法放棄,所以形成壓力   ◎自律神經支配著身體的生命線(血液循環)   ◎血液循環一旦惡化,「血液品質」就跟著下降   ◎放棄無謂的思緒,呼吸就會變緩慢   ◎女性的平均壽命比男性長的理由   ◎度過早晨時光的方法就可以調整自律神經   本書乍看書名與目次,或許有人會誤以為書中內容故弄玄虛、甚至叫人不要服藥。但詳讀之後各位便會發現,作者福田醫師乃針對西方醫

學過度仰賴醫藥、過度對症下藥的醫療體系進行批判,同時導入東方醫學思維與手法,藉由自身長年行醫的成效以及診斷無數病人的經驗,來探討人體本身所擁有的自癒能力。   一開頭以及第一章,作者福田醫師便開宗明義指出現代西方醫學之中,有太多醫師只是照本宣科進行「教科書式的診療」,無視於每一位患者的個別狀況,因此更無法協助患者強化自身自癒能力。   隨後的第二章與第三章,作者進一步陳述現今醫學對於各種疾病以及醫藥顯現在人體上的狀況與問題所在,例如看病時令人頭痛不已的分科制度,總是叫人不知自己應該掛哪一科看病,或者一遇到某些疾病,便二話不說只給大量藥物的診療方法等。   第四章與第五章,福田醫師以自身過

去經驗,提到自己是如何從過去一味信奉現代醫學的態度,察覺自律神經與免疫力以及自癒能力之間的關係,進一步轉變成為懂得以更長遠、更廣角度來治療疾病的道理。這也是他開設「氣血免疫療法」的經緯。   最後,福田醫師指出何種人可以使疾病自己痊癒,而何種人不行。唯有自律、養生、運動,才能夠獲得真正的自癒能力。   雖然嚴加批評西方醫學的不足之處,不過福田醫師並非反科學、反現代醫學主義者,反而是一位積極使用最先進醫療機械,將東西方醫學的優秀之處同時併用,並且實際治療過許多患者的臨床醫師。作者透過自己過去研究氣壓與病痛間的關係,因此發現了自律神經與免疫系統左右人體健康、病痛,進一步指出自律神經與疾病之間的

關聯、異位性皮膚炎與類固醇、頭冷腳熱的重要性以及重視身體姿勢、排毒以及飲食等確切內容。   透過福田醫師強而有力的話語,我們將重新檢視與醫藥的距離、實踐免疫療法,可以避免小病、減少造訪醫院的機會,同時打造一個健康的身體與環境,過著幸福圓滿的人生。 專業推薦   張承能 林口長庚醫院腦腫瘤神經外科主治醫師   許重義 中國醫藥大學講座教授   作者簡介 福田稔   福田醫院醫師。確立自律神經免療法,用磁氣針等刺激皮膚改善血液循環,使免疫力正常化,達到治療疾病效果,並研發出家庭版的治療法「指尖按摩法」。在治療異位性皮膚炎、膠原病、癌症等重大疾病有顯著效果。著有「癌症可以有效控制」,

編有「好的免疫力,造就健康的身體」(Maruki出版)等書。二○一三年六月集結所有的醫療法,成立一般社團法人氣血免疫療法會,擔任理事長一職。舉辦以一般大眾為對象的座談會及指導醫療後進等。 譯者簡介 陳甚如   銘傳大學應用日文系畢業。現居日本,專事日中翻譯、口譯。   推薦序 自癒力相輔相成 張承能 推薦序 自己的健康自己顧 許重義 前言―醫師無法治癒病人的疾病,是因為方向錯誤! 第1章 為什麼癌症治療的迷航無法停止? 不看病患的「電腦醫師」無法醫好病患! 醫師們,請真心傾聽病患說話! 手術會損傷神經,使免疫力下降,導致病症復發或產生後遺症! 抗癌藥劑及放射治療將嚴

重摧殘免疫力! 完全不理解免疫系統機制的醫療現場! 前列腺癌手術後發生的狹心症,賀爾蒙療法是主因! 賀爾蒙療法會直接傷害免疫系統! 幽門螺旋桿菌除菌療法是嚴重錯誤的醫療方式! 「免疫力」才是預防癌症的萬能疫苗 「癌症放任說」是身為醫師所提出最不負責任的意見! 餘命宣告是醫師傲慢的象徵!是毫無用處的訊息 安寧療護是過度保護。請相信人體的自癒能力! 第2章 為什麼藥物依賴問題如此嚴重? 西洋醫學是只追求眼前效果的「速戰速決的醫療」! 重大疾病就是治療上藥物濫用所導致的「醫源病」! 抗生素的濫用導致院內感染無法停止! 潰瘍性大腸炎很明顯是抗生素所引起的重大疾病! 異位性皮膚炎的反覆發作現象起因於錯

誤的醫療 「因為父母的自私,就不相信醫生開的藥,到底是怎麼搞的?」之背後欺瞞 醫師們別忘了醫療的原點是「處理」 所有的賀爾蒙藥劑都會讓身體健康每況愈下 「綿延不絕的對症療法,真的可以安享天年嗎?」 停藥很痛苦。我用「燒掉藥物的儀式」和藥物訣別 難以理解的病名氾濫。如果不能治好,再艱深的病名也沒有意義 第3章 為什麼西洋醫學不能轉換方向? 「將未來寄託於再生醫學」就是臟器別醫療的失敗宣言 安潔莉娜裘莉切除乳腺是醫療的魯莽 轉變成能治癒的醫療才是削減醫療支出的捷徑 醫師很難放棄錯誤的醫療 和錯誤的西洋醫學「整合」之醫療方式終將失敗 第4章 為什麼自律神經和免疫的關係如此重要? 癌細胞切除後也無

法痊癒。手術的後遺症也難以預防 體認到手術的極限而決定加入南極越冬觀測隊醫師的行列 為什麼晴朗的日子反而不能去打高爾夫球? 氣壓愈高,闌尾炎愈容易重症化 醫界同好們對我的研究毫無興趣 展開與免疫學者安保教授的共同研究 了解氣壓變化會影響白血球數量的增減! 顆粒性白血球散布的活性氧就是闌尾炎重症化的禍首 為了找尋造成腸阻塞的關鍵,注意到自律神經和氣壓變化的關係 自律神經隨空氣中的氧氣含量起反應與變化 大發現!白血球受自律神經的控制! 由大夜班護士的例子得到證明,壓力促使顆粒性白血球增加 了解生病最重要的原因來自於壓力 恢復自律神經平衡,即可治好疾病 第5章 為什麼癌症、異位性皮膚炎、憂鬱症的治

療方式都一樣? 遇見可有效調整自律神經的刺絡療法 白血球會告訴我們身體的異常! 刺絡療法的歷史就是異位性皮膚炎的治療史 透過每次的反覆發作現象,逐漸走向治癒的道路! 既然異位性皮膚炎可以治好,癌症也可以! 單核球會在身體陷入危機時挺身而出 全身刺絡療法可加快治療腳步 重點在相信患者擁有自癒能力 「頭熱腳寒」產生疾病、「頭寒腳熱」治癒疾病 第6章 為什麼有些人可以靠自己治好疾病,有些人卻不行? 放縱是大忌!無法自我約束的人將無法治癒疾病 用「鬼在外、福在內」法則將體內毒素排出,治癒疾病! 從道元禪師的「五觀偈」中學習治療疾病的方法 用餐的時候放鬆心情,好好享用! 適度的運動而流汗是最好的排毒方

式 保持良好的姿勢、矯正駝背的習慣,全身的氣就會暢通 自己也可以進行的免疫療法「指尖按摩法」加上自我約束 笑臉致福!不安的時候就大笑吧! 後記  從無法治癒的醫療回歸到能夠治癒的醫療原點早就已經開始   推薦序 醫療與自癒力相輔相成 張承能   當我看到這本書的時候,題目是有點令人吃驚。作者認為人體有自癒的能力,不需要藥物、開刀、放射治療,的確人體有自癒能力的這個觀念是正確的,但是西方醫學經過數千年的發展,越來越發達,這一點可以證明西方醫學存在的必要性以及重要性。所以,客觀性的醫療加上主觀性的自癒能力,能夠相輔相成的話,就可以解除我們的病痛了。   在《提高自癒力比吃藥有效》這本書

裡面,作者似乎否定了傳統科學化的西醫治療方法,而且舉例特定的人士,經過他的治療有痊癒的結果。不過,我想我們必須了解西方醫學科學發展的原則,是因為採用科學法的研究方法證明病人接受治療的結果,的確比沒有接受治療好。這樣的話,治療方法才能夠確定有效。   譬如說,作者認為開刀治療癌症並不是一個好的方法,可是惡性腦瘤治療的方法研究,已經證明能夠切除越多的腦瘤細胞,病人存活的的時間以及生活的品質的確比較好,所以開刀是治療腦瘤的基本治療方法。作者也提到了安潔莉娜裘莉為了預防癌症的發生,做了預防性的乳房切除手術,甚至於要做卵巢切除手術。作者認為這是小題大做,根本不需要那麼積極去接受侵襲性的治療,而此時就要

靠讀者的睿智,去判斷決定到底要怎麼做才好。因為預防性的治療,可以保證癌症發生的機率很小,可是器官切除之後的生活,是否會很快樂呢?   反過來說,擁有正常的身體,到最後得了癌症而死亡,何者為佳?那就必須由讀者自己去判斷了。   治療癌症的方法,作者一直強調免疫治療的重要性,我個人也不否認,可是我們必須了解癌症治療的原則是所謂「Log Kill」:也就是開刀能夠切除九九%的腫瘤細胞;剩下的一%再用放射治療的方法來解決其中的九九%; 剩下的萬分之一腫瘤細胞,再用化學藥物治療的方法來解決其中的九九%。這麼一來,腫瘤細胞就剩下百萬分之一而已,而這一些數量很小的腫瘤細胞在用免疫治療的方法,就可以把它徹

底消除。所以,免疫治療的觀念必須是在腫瘤很少的情況之下才能夠有效地達成,一大塊的腫瘤存在而不去治療,光靠自己的免疫系統或者是免疫治療是很難消除的。   筆者於中研院的楊文光教授在做人體惡性腦瘤的免疫治療研究時,也強調必須盡量把腫瘤細胞切除以後接受細胞免疫治療,效果也才會比較好研究的結果,也證實了這個觀念。不過,作者也提出了另類思考的一個方向,他認為癌症病人不接受開刀或者是化學治療、放射治療的話,就可以免除開刀、化療、放療所遭受的痛苦,很多病人也接受了他這種觀念,譬如說豬哥亮發現了大腸癌,他不願意接受手術治療或者是化學治療,結果他也快樂地活了兩年。   的確,人體有很多能夠自癒的能力,我也同

意作者的論點,這種自癒能力都是取決於病人本身的免疫系統強弱。但是,要如何加強病人的免疫系統呢?我們以前就知道講過與自律神經失調有關係,能夠設法加強副交感神經的作用,就可以提升個人的免疫力,也可以減少癌症的機會。本書中,作者也強調自律神經的重要性,他甚至於提出疾病的發生與氣壓的高低有關係,到最後的研究也發覺因為氣壓的改變而改變了白血球的成分,而導致免疫力的變化,因此晴天的時候得了闌尾炎的病人比較嚴重。生活太緊張、不規律也能導致免疫力的下降而使得自癒的能力降低。   作者一直強調不要太依賴藥物,但是我認為,的確藥物本身就是一種毒物,但是在症狀嚴重的情況之下,你要做任何緩和式治療,都沒有辦法解決問

題,唯有立即使用藥物,才能有立竿見影的效果,解除病人的痛苦。   甚至,作者在書中提到了一位紅斑性狼瘡的病人,嘗試著要降低類固醇的劑量,可是降低以後,病情反而更嚴重,只好繼續吃藥下去。藥物雖然沒有辦法把他的病情治癒,可是可以讓他的症狀緩和。還有,作者本身早期的憂鬱症,也是靠服用精神安定劑才得到緩解,當然最後靠他自己的毅力,解除了憂鬱症的藥物治療。所以,以長時間照顧個人健康的原則來說,能夠加強自己的免疫力,這樣對任何輕度的疾病就更有自癒的能力,更可以免除開刀或藥物治療的必要性了。   為什麼有人可以靠自己痊癒,有人則是不行?作者說出了明確的答案,也就是跟個人的毅力以及想法有關係;能過自律生活

,而且朝正面的方向去思考,放鬆精神,這樣的話就可以提高免疫力,可以靠自己讓很多輕度或者是早期的疾病不藥而自癒了。   (本文作者為林口長庚醫院腦腫瘤神經外科主治醫師) 推薦序 自己的健康自己顧 許重義   西醫的發展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採用科學驗證、實證醫學的原則,一路走來,西醫與西藥毫無疑問已成為治療人類疾病與維護健康的主流,而取代了許多古代憑個人臨床經驗、師徒相傳等較不具實證科學依據的傳統療法,包括傳統醫療或巫醫。   西醫在醫療疾病最重大的突破,便是發現多種細菌、病毒為造成傳染病的病源,並依據傳染病源,發展出治療的藥物以及預防各種傳染病的策略。例如發明抗生素與製作疫苗,是西醫史

上最大的貢獻,包括肺炎、肺結核、霍亂、瘧疾、小兒麻痺、天花、B型肝炎等多種疾病之預防、治療,甚至根除在世界上的流行。西醫的麻醉與外科手術的發展,對醫療多種疾病包括盲腸炎、骨折、多種腫瘤之切除,都有救活病人,恢復健康的具體貢獻。   而過去約半世紀一路研發進步的器官移植,也是治癒包括心臟病、中風、肺病、腎臟病等許多重大疾病的重大突破。人類整體壽命的延長與生活品質的改進,西醫的發展與貢獻是不可磨滅的。以心臟病與中風為例,過去的半世紀,心臟病與中風的死亡率約減少五○至六○%。以上簡述的近代西醫發展與對人類疾病防治、減少死亡率、延長人類壽命與改進生活品質之貢獻,也造成進入醫學院當醫師是許多年輕人的第

一志願,因為醫師醫病救人,在社會上地位崇高,薪資收入也優於許多行業。   以上簡述的西醫在治療與預防疾病對提昇人類健康,並延長壽命的成就毫無疑義,但是西醫與西藥之盛行,也延伸出可能過度診斷與過度治療的問題。西醫的鼻祖希波克拉底 (Hippocrates)在西元前五百年就提到:每個人最棒的醫師就在自己身體裡面。我們應該讓自己身體裡面最好的醫師維護健康,並且修補身體在不同狀況下產生的異樣變化。過度依賴西醫與西藥,反而可能對自己的健康造成傷害。現已有一些間接証據,對西醫與西藥是否有過度應用,反而產生對身體健康有害的不良副作用。   最具體的資料來自西醫罷工對接受照護族群的影響。世界上不少國家,包

括醫療發展與研究最先進的美國,都發生西醫罷工死亡率不增反降的現象,沒有一國例外。研究者近年將各國西醫罷工降低死亡率的情況作總整理,發現西醫罷工愈久,死亡率降低愈多的現象,呈現西醫罷工會降低死亡率的因果關係。哈佛大學前年也有一個極具震撼性的研究,間接證明西醫治療似有潛在的風險。心臟病是美國的國病,居死因第一位。哈佛學者擔心每年全國心臟病專科醫師集中在一個城市召開心臟病學會年會(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Scientific Sessions) 時,全國各城市的心臟病專科醫師都不在城內,各城市的心臟病患者若因為在心臟病專科醫師不在城內時心臟病發,再沒有心臟病專科醫師醫療

照護下,患者會因此增加死亡人數。   研究的結果發現,當各城市的心臟病專科醫師都去參加美國心臟病學會年會,心臟病專科醫師都不在時,心臟病患者因心臟病死亡人數不但沒有增加,反而減少。以上的實例讓我們必須重視西醫與西藥的發展與廣泛使用於醫療,是否達到過度使用,因而產生反作用。在某些情況,西醫與西藥無益於健康,反而有害,增加病人傷亡的可能。另外一個西醫與西藥有反作用,導致病人傷亡的原因是醫療過程中,醫療專業人員的失誤,造成病人意外傷亡的現象。   以醫療發展與研究最先進的美國為例,全美死因第一位是心臟病,第二位是癌症,第三位則是醫療人為疏忽造成的死亡。美國一年有四十多萬人因醫療失誤死亡,每天約有

一萬個病人因醫療人員失誤,病情變得更嚴重。美國聯邦政府關切醫療的人為失誤,造成大量病人傷亡的情況,特別邀請美國學術地位最崇高的美國國家科學院探研醫療失誤造成大量傷亡的解決策略。美國國家科學院研究的結論是:「醫療專業人員都是人,祗要是人,都會有人為疏失的可能!」美國國家科學院簡短的英文結論是:「To Err Is Human!」。   世界上西醫最先進的美國有如此嚴重的醫療人為疏失造成大量病人傷亡的現象。台灣西醫西藥的發展,緊追在美國之後,台灣是否也有醫療人為疏失,導至病人大量傷亡的情況呢?採訪醫藥新聞多年的中國時報資深記者全嘉莉根據自已收集的醫療人為疏失新聞的經驗與心得,寫了一本書《如何活著

離開醫院》,撰寫推薦序文的名醫包括前台大醫院李源德院長與現任新光醫院侯勝茂院長,也是前衛生署署長。   由醫療疏失對人類健康與疾病所帶來的嚴重不良的病人傷亡情況,讓我們看西醫、吃西藥必須要有所戒懼。最佳的策略是「自己的健康自己顧」,儘量靠自己的努力來維護健康。以第二型成人的糖尿病為例,都是飲食失去節制所致,成人患糖尿病,已有實證醫學證明,只要飲食節制,加上適度的規律運動,既可不藥而癒。運動也有防患百病的功效,國家衛生研究院溫啓邦教授就曾發表一篇運動提昇健康與預防疾病的論文,登在全球排名第二的醫學雜誌《Lancet》,根據台灣健康大數據分析的結果,每天運動十五分鐘,每星期運動三天,就會降低所有

癌症、心臟病、中風,以及其他疾病的風險。   美國總統專聘的全美第一號的醫生Surgeon General也曾宣告,八○%的病是因為飲食形成。所以適度的運動加上節制的飲食就是維護個人健康,降低疾病風險的撇步,只要有「自己的健康自己顧」的意志力,加上順從每個人自己身體內最棒的醫師之調理,要降低西醫西藥的介入,並非不可能的策略。   美國有名的新聞週刊《Newsweek》有一期的封面報導主題是:「一個字可以救您一命!」這個字在翻開封面,就呈現一位病人對一個醫療專業團隊說:「NO!」也就是拒絕醫療,可以救他一命。《天下雜誌》四八七期的封面報導主題是:「您可以說不的十大醫療!」也是在報導過度依賴西

醫西藥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   有了上述的「自己的健康自己顧」的理念,我們就更容易瞭解本書《提高自癒力比吃藥有效》可以幫助讀者如何應用作者引導,由不同層面建立開放正向的心態,再由自主神經系統的調控,改善血液循環、提升免疫力,將身體的運作納入良性的作息,就可以讓個人體內最棒的醫師發揮自我調理的功能,維持遠離醫與藥的最佳健康境界。   (本文作者為中國醫藥大學講座教授)   第1章 為什麼癌症治療的迷航無法停止? ○不看病患的「電腦醫師」無法醫好病患! 有一句流傳已久的玩笑話「排隊三小時,看診三分鐘」,這是現代醫學的真實寫照。近年來還出現了另一個風潮,那就是在診察的過程當中,醫師的眼睛一直

盯著電腦螢幕,,不觸摸病患的身體,看都不看病患一眼的「電腦醫師」最近愈來愈多。 的確,我在擔任外科醫師時也是在看診的時候完全依賴檢查畫面以及各項資料。會觸摸到病患的身體也僅止於用聽診器檢查病患的時候。如果說醫師是人,那麼病患也是人,現在回想起當年的情況,雖然我並沒有自以為了不起的心態,但是至少說話的時候,看著病患眼睛,這應該是身為人應有的基本禮貌吧! 更何況穩定病患的心情,也是醫師份內非常重要的工作。現在的電腦醫師只是一昧依照檢查的數據做判斷,一點也不想傾聽病患說話,像這樣的電腦醫師一意孤行、單向的診療方式,病患對會醫療產生不信任感也是理所當然的。 現在醫學還是一昧的主張「不查明疾病發生的原因

,就無法進行治療」,這也是資料至上主義的弊害吧!其實大家應該想到生病的原因及徵兆其實都已經表現在病患的身上了。 在看診的三分鐘之內,只要利用一分鐘,不!三十秒就好,多觀察一下病患身體的情況,應該就可以發現許多現代醫學上找不到解答的疾病發生原因。例如,口腔呼吸或是駝背,這都是促使疾病發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只要指導病患如何使用鼻腔呼吸,糾正不良的姿勢等,就可以讓疾病獲得大幅度的改善。 有些疾病是因為血液循環不良所引起的,那就只要讓血液循環恢復正常,就可以痊癒。如果臉色時常泛紅,就表示頭部有瘀血的現象=腳部容易發冷,全身血液循環不佳,只要多走路,刺激腳部,淤積在頭部的血液就會恢復流動,改善全身血液循環

的狀況。 像這些表現於身體上的症狀,連病患的臉都不願意看的電腦醫師是無法察覺的。電腦醫師無法有效地治療疾病,會讓病患產生無法恢復健康的壓力,而這個壓力反過來成為治療上的阻礙,讓治療過程變得愈來愈棘手。

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及乳鐵蛋白:兒童腸病毒感染之非抗病毒性療法的評估,由臨床到基礎的研究

為了解決小兒麻痺疫苗後遺症的問題,作者顏盟修 這樣論述:

腸病毒感染是常見的兒科感染症且可能伴隨嚴重的後遺症甚至死亡,且目前尚無核准的抗病毒藥物可使用。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及乳鐵蛋白是目前可安全使用且可能具有治療或預防腸病毒感染的藥物及食品,其在治療或預防腸病毒感染上的角色是本研究所評估的主題。 於2005年間台灣發生了克沙奇B3病毒的流行,於此時期我們證實了血中病毒量與新生兒腸病毒感染之疾病嚴重度的相關。而在研究過程中同時發現,在兩個嚴重案例中血中病毒量於使用免疫球蛋白後迅速下降。有四位嚴重案例於發病三天內使用免疫球蛋白,而這四位病嬰的肝功能指數及臨床狀況均於使用球蛋白後有明顯的進步。免疫球蛋白在新生兒重症感染上的功效仍有爭議,但共同

的是很少有文獻把免疫球蛋白的使用時機列入考量。因此,我們進一步針對過往收治過的嚴重新生兒腸病毒感染案例進行回溯性分析,分析免疫球蛋白的使用情形及其對預後的影響。於16年期間 (1979 to 2005),總共收集到了 67 位案例(其中有15 位案例死亡),其中以克沙奇 B1 及 B3 感染為主。我們發現在疾病的早期,病人的肝功能指數(AST)和預後便有高度的相關。病患中共有41人接受免疫球蛋白治療,且其中早期(於發病後三日內)接受免疫球治療者其免疫球蛋白使用的時間點和病人的AST數值最高點出現的時間呈現高度相關。當免疫球蛋白使用時機列入考量,發現在所有的病人當中,曾於三天內使用免疫球蛋白的病

人,存活機率是其他病人的15倍。此一發現顯示免疫球蛋白的使用時機可能和其效果有明顯相關;對嚴重的新生兒案例,早期使用免疫球蛋白可能可以挽救生命。這些發現也顯示,未來再進行免疫球蛋白療效的研究及討論時,應該把使用時機列入考量。 乳鐵蛋白是一種醣蛋白,存在於許多哺乳動物乳汁中,另外也存在於眼淚,唾液,及中性球的顆粒內。除了與鐵離子結合外,尚具有對抗許多細菌及病毒的功能。牛乳鐵蛋白目前已可工業化的大量製造並且加入許多營養補充品如優格及幼兒奶粉之中。之前已有文獻認為其有抑制輪狀病毒的效果,另外我們於2002年亦發現了乳鐵蛋白於體外實驗中具有對抗部分腸病毒(包含EV71及克沙奇A16)的效果。因此

我們於2002至2003年間針對 2到6歲的健康孩童進行了一個臨床試驗來評估經口攝取乳鐵蛋白補充品是否對腸病毒及輪狀病毒感染有預防的效果。然而,於實驗組及對照組之間,此兩種病毒的感染並未有明顯的差別。對於此一結果,可能的原因包含:第一,所服用的每日量 (約 70 mg/day 乳鐵蛋白)可能尚不足以在腸道中達到足夠的濃度以預防感染。第二,腸病毒的傳播模式除糞口傳染外,尚可由呼吸道途徑傳播,而經此途徑的感染並無法受益於口服乳鐵蛋白。此外,研究期間腸病毒及輪狀病毒感染並未流行,及機構內傳染防治措施落實得宜有關。此一結果可作為未來相關研究設計上的參考。 所有乳鐵蛋白上均接著三到四條醣鏈

,但其生物學上的功能則所知不多。因此我們針對乳鐵蛋白上醣鏈可能具有的辨識及結合的角色進行研究。我們利用眾多已瞭解醣抗原特性的凝集素(可辨識六大類單醣)及 ELLSA (酵素凝集分析法),來分析乳鐵蛋白醣鏈的結合特性。結果顯示人類及牛隻的乳鐵蛋白與其中數個類別的凝集素具有強烈且具特異性的結合,依結果及構造推測可能具有下列的醣抗原構造,包含甘露醣寡醣鏈(oligomannose chain,只存在於牛隻乳鐵蛋白上),N-glycan 的三甘露醣核心 (tri-mannose core), 結合了兩個type II sequence 的三甘露醣核心 ([II beta1->2]2M structur

e),左旋岩藻醣分子 (LFuc),及唾液酸分子 (sialic acid)。這些發現延伸了我們對乳鐵蛋白上醣鏈的辨認功能的瞭解,未來可能應用在解釋及預測某些乳鐵蛋白的生物功能,也可能應用在未來的研究設計上。 我們接著研究乳鐵蛋白氨基酸鏈中對抑制腸病毒較重要的片段,研究的對象包含 N lobe 及 C lobe, lactoferricin (25 a.a), 及六段蛋白鏈 (N1 to N3, C1 to C3; 結構上N1及N3 構成 N-1 lobe, C1 及 C3 構成 C-1 lobe, N2 及 C2 peptide即分別構成 N-2 lobe 及 C-2 lobe)。 結

果顯示 lactoferricin 沒有明顯抑制 EV71 的效果,而 C1 peptide (由 87 a.a 構成)已足以抑制 EV71 的感染。在 time of addition assay中, C1 peptide在病毒吸附後10 小時之內加入,仍然具有明顯的抑制效果,此結果顯示C1 peptide的抗 EV71 機轉,可能不僅僅侷限於病毒與細胞吸附的過程。 腸病毒感染已是兒童健康的主要威脅之一,而腸病毒疫苗及藥物仍在評估及研發中。在有進一步突破前,針對其他安全性無虞,具有潛力,且市面上已可取得的藥物進行的臨床或基礎的研究,有可能對腸病毒的防治提供貢獻。期待我們的發現,能提供臨

床上的應用及未來相關研究的一個參考。

戰勝愛滋:一段永遠改變醫療科學的故事

為了解決小兒麻痺疫苗後遺症的問題,作者NathaliaHolt 這樣論述:

兩位柏林病患治癒愛滋病的特殊經歷, 成為愛滋醫療史上兩大轉捩點,更使醫療發展走入全新階段。   昔日令人聞風喪膽的愛滋病,今日已轉變成可控制的慢性病,是什麼讓愛滋醫療大躍進?愛滋醫療又如何影響整個醫療發展的方向與未來?   從一九八一年首位愛滋病例確診以來,病患的身分與疾病的傳染途徑,使愛滋病背負了重重汙名,也使得藥物研究與醫療發展受到諸多限制。愛滋病毒變化多端,幾乎找不到治癒的方法,因此得病就等同於宣判死刑。   三十多年來,研究人員努力不懈,終使愛滋醫療不斷進步。其中,有兩個被稱為柏林病患的特殊案例,更大大推進了愛滋醫療的研究進展。第一位柏林病患當時接受了早期治療與實驗性癌症

藥物,而第二位柏林病患則為了治療白血病,接受了幹細胞移植。這兩位病患在接受治療後意外治癒了愛滋病,成為了所有愛滋相關研究人員關注的案例。   身為HIV研究人員的霍特,曾在實驗過程中差點感染HIV,在經歷可能染病的恐懼與吃藥的折磨後,決心將愛滋醫療發展的來龍去脈公諸於世。她親自探訪兩位柏林病患及他們的醫師,將他們的故事記錄下來,並在書中呈現愛滋病患所遭受的心理生理雙重折磨、眾多專家奮力找出有效療法的重重戰鬥、醫療產業的限制與政治角力、HIV的致病機制,以及台灣愛滋病學專家何大一在一九九五年研發雞尾酒療法的奮鬥過程等。   霍特柔軟的筆觸與豐沛的情感,使書中充滿讓人動容的抗病經歷及研究過程,

讓愛滋科學不再冰冷。在大眾依然恐懼愛滋病、病患人數節節上升的此刻,正是打開本書、認識這段醫療發展史的最佳時機。 名人推薦   ◎全國最受歡迎科普網站泛科學 Pansci.tw &公益知識網站 NPOst.tw 公益交流站聯合推薦   ◎諾貝爾生醫獎得主/反轉錄酶發現者巴爾提摩(David Baltimore)鄭重推薦   ◎資深戲劇家汪其楣/疾病管制署首席防疫醫師羅一鈞專文推薦   ◎Amazon讀者五顆星好評 一致推薦   巴爾提摩 反轉錄酶發現者、諾貝爾生醫獎得主   何飛鵬 台灣關愛基金會顧問   杜思誠 台灣同志諮詢熱線政策推廣主任   林宜慧 愛滋感染者權益促進會祕書長

  林郁修 台灣關愛基金會執行長   林錫勳 台灣愛滋病學會理事長   施伯南 台灣紅絲帶基金會董事長   徐森杰 台灣露德協會祕書長   楊婕妤 台灣關愛之家協會創辦人   鄭智偉 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社工主任   偶然因緣下,台灣關愛之家的創辦人與董事們與我分享了愛滋病患的照護與相處,在實際前往關愛之家參訪後,更是了解了愛滋感染者的照護是如何缺乏,與所承受的不平等對待。《戰勝愛滋》書中,作者從醫學角度詳述與愛滋病毒的對決,在長久不懈的努力下,愛滋現今已變成可控制的慢性病;同時透過病患的抗病過程,描繪出其處境的艱難,心理生理所遭受的雙重折磨。   讓我們打開本書,認識愛滋,了解愛滋,摘下

畏懼與有色的眼鏡,學習接受並開始關懷這群應被好好照護,卻被我們忽略漠視的同胞們。──何飛鵬,台灣關愛基金會顧問   我覺得此書既是一本愛滋的科普書,更是一本精彩的故事書。作者一方面用淺白的方式,向讀者介紹從一九八○年代至今累積的各種愛滋科學知識及醫療發展,另一方面也透過許多訪談與生命故事,呈現這些知識及藥物產出過程的複雜政治性。作者娓娓道出一個又一個歷史背後的故事,讓我們看到醫院、藥廠、研究者、政府、民間團體以及感染者等角色,在這過程中如何角力及互相影響。這裡面不只是疾病知識,還有人的感受,是一本有血有淚有溫度的科普書。──杜思誠,台灣同志諮詢熱線政策推廣主任   古往今來,人類對醫藥的渴

望,大抵不出「藥到病除」;不能藥到病除者,若非不治之症,則屬沉痾痼疾,傷身但不致命。近代科研創造出例外,疾病的社會意義與病人的生命價值,乃至因果之間的人類社會行為,因此得到解構重塑與再詮釋的機會;癌症如是,愛滋亦如是。   科研不易,一點一滴都是智慧結晶,「共存」成為新課題。生命不再有立即的危險,但處於其中的人們,依然渴望病除;社會環境愈惡劣,渴望愈強烈,這個年代的台灣即是。一日,科研成功,問題是否真的被解決。我想,端視「問題」界定,而《戰勝愛滋》一書,提供最豐富真實的思辨素材。──林宜慧,愛滋感染者權益促進會祕書長   這幾年接觸台灣及中國河南的愛滋感染者時,我最常被問到「還要等多久才能等

到攻克愛滋病毒的藥物或治療方式出現」?我總是帶著樂觀、鼓勵且肯定口氣回答:「現在最重要的是積極接受治療,按時回診,按時服藥。只有把自己的身體養好了,才有辦法迎接攻克愛滋的到來。」愛滋研究三十多年,柏林病患成功治癒的案例對愛滋病患來說已顯露曙光。愛滋醫療研究進展實際上也比其他疾病快速,使得愛滋病患配合三合一藥物治療下,逐步被歸納為可以控制的慢性疾病。然一般社會大眾對於愛滋仍心存歧視與恐懼,我們也一直呼籲,我們所對抗的是「疾病」本身,而不是「人」,改變這樣的觀念的確還需要很多人共同努力。   「戰勝愛滋」是每一位愛滋感染者的共同願望,在這個過程中,醫療團隊永不放棄的努力著。透過《戰勝愛滋》這本科普

級專書,讓大家更了解愛滋治療研究的脈絡。真心希望因為更了解疾病之後,「愛滋」不再令人恐慌,而是每一個人都可以坦然面對的慢性病。──林郁修,財團法人台灣關愛基金會執行長   二○一三年十一月三日,我在舊金山參加一個「邁向治癒愛滋」的國際學術會議,場外天寒地凍,場內熱血沸騰,「柏林病患」提摩西.雷.布朗正在演說他的心路歷程。他是全世界第一位愛滋病毒感染者經由骨髓移植而痊癒的個案。長久以來愛滋病是世紀的黑死病,更飽受各種汙名化。雖然已經有可控制的所謂雞尾酒療法,但是離痊癒仍遙不可及。柏林病患的故事替感染者帶來一線希望,彷彿在漫漫長夜中露出了一絲曙光,也在科學上證實戰勝愛滋是可能的。難得的是布朗歷經

感染者的辛苦經歷,雖然已經痊癒,但仍以過來人的身分致力於愛滋病研究及去汙名化的各種努力,更希望以自身的經驗鼓勵感染者勇敢地與愛滋病奮鬥。《戰勝愛滋》一書讓我想起寒冬裡他溫煦的微笑,相信可以給世人帶來莫大的鼓舞,見證改變醫學歷史的一頁。──林錫勳,台灣愛滋病學會理事長   回顧過去,愛滋病現在早已被視為是一種可控制的慢性傳染病,然不可諱言,醫界仍汲汲地找尋可以根治它的藥物或方法,而目前也仍無有效的疫苗可供預防。但相較於市場上已有數十幾種抗反轉錄病毒藥物的今日,人們很容易忘記,二十五年前愛滋病患並沒有真正的治療方案,且大多數患者皆不久於人世。透過醫界、藥界、研究人員、藥物監管和開發部門等的共同努

力,尤其是促進治療的愛滋活動家、以及關心愛滋議題的民間團體的倡議,目前對抗反轉錄病毒的利器藥物,某種程度上就是這些積極份子努力的明證。本書透過一位曾遭遇可能感染風險的HIV研究人員觀點,詳細的闡述人類社群對抗愛滋的歷程,對於希望了解整體愛滋防治概念的同好們,不失為良好的參考書籍,亦是見證HIV此一病毒、病症、治療、研究、醫療體系與產業、政策與政治、病人處境……等整體醫療發展史,隨時間演變轉折進步之最佳捷徑。──施伯南,財團法人台灣紅絲帶基金會董事長   《戰勝愛滋》帶領讀者走入人類對抗愛滋病毒的歷史,作者將艱澀的醫學知識以深入淺出的方式呈現,同時也見證了許多前輩為了摯愛致力投身尋找解方。在愛

滋生態裡,本書勾勒出醫療科學、社會文化、人文關懷、維權倡議、政治經濟等多元樣貌,透過幾位重量級人物在不同時空背景的交織下,彷彿邀讀者一起看見愛滋治癒的曙光就在不遠處。──徐森杰,社團法人台灣露德協會祕書長   愛滋,讓我們看見痛苦的絕望,但也展現了人性的求生意志與奮鬥精神。《戰勝愛滋》透過兩名柏林病患,融合了相關的醫療科學與生命故事,可敬的友情與愛情處處可見。在全球愛滋疫情尚未被克服之前,願此書帶給世人知識與勇氣,攜手共同戰勝愛滋的歧視與恐懼。──楊婕妤,台灣關愛之家協會創辦人   在愛滋病的歷史上,從來不是健康與死亡這二個選項,它帶給人類社會對於汙名、壓迫的反思,也讓我們看到團結、醫療、

人權與愛的重要。但在台灣,政府依然用懲戒感染者的法令、恐嚇式的愛滋教育、抽遍男同志血的公衛政策來進行愛滋防治。現今,我們對於愛滋病的認識已知它非致命的絕症,但在人權與平等對待上,台灣還有好一段路要走。──鄭智偉,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社工主任   在醫學界的眾人絕望地掙扎著去控制HIV爆發的縝密故事中,作者提醒我們最棒的醫學故事就是人們的第一手故事:他們的決定,他們的勇氣,與他們的能力。在最好的狀況下,這番歷史的重述,可說是保護了我們全部的人。──黛博拉.布魯姆,《落毒事件簿》作者   這是在醫療科學中最難以置信的故事之一:治癒愛滋。──《國家地理雜誌》   這本書可得知愛滋病令人驚異的細

節,並從而分享作者帶來的希望。──《紐約時報》書評   作者呈現一連串的研究報告,指出這些研究如何讓科學家抱著一個疾病終將可被治癒的希望,而她投注的情感流竄在她的行文間。這在社會史與醫學紀錄上同等重要。──The Daily Beast評論網   在這本平易近人且充滿驚喜的著作中,霍特這位由麻省理工學院與哈佛訓練出來的科學家,領著我們觀看在治療這曾是絕症的過程中出現的重大突破。──《出版者周刊》   這本令人驚豔的書,講的是醫療科學在一連串反常的勝利中如何步步靠近第一隻愛滋疫苗。同時也是一本精密的回顧,揉合了當代醫學精進醫療策略的資訊。──科克斯書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