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頸疫苗費用2021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懶人包總整理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衛生福利研究所 李玉春所指導 葉怡秀的 二價、四價、九價人類乳突病毒疫苗成本效果分析 (2020),提出子宮頸疫苗費用2021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成本效果分析、馬可夫模型、人類乳突病毒疫苗、子宮頸癌、臺灣。

而第二篇論文國防醫學院 公共衛生學研究所 高森永、辜志弘所指導 劉沛的 婦女實施乳癌篩檢之成本效果分析 (2004),提出因為有 乳癌篩檢、馬可夫模式、成本效果分析、生命年、生活品質調整後生命年數、機率性敏感度分析的重點而找出了 子宮頸疫苗費用2021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子宮頸疫苗費用2021,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二價、四價、九價人類乳突病毒疫苗成本效果分析

為了解決子宮頸疫苗費用2021的問題,作者葉怡秀 這樣論述:

  人類乳突病毒疫苗可有效預防年輕女性之子宮頸病變,我國於2018年全面提供國一女學生公費接種二價人類乳突病毒疫苗,過去研究已證明具有成本效果。四價、九價疫苗已上市且涵蓋更多人類乳突病毒株型別,提供更為完整保護。目前國外已有研究證實四價及九價疫苗相對於二價疫苗有成本效果;但國內僅有二價與四價疫苗的經濟評估,尚無九價疫苗的成本效果分析。因此本研究目的為評估臺灣女性接種四價與九價疫苗相對於二價疫苗之成本效果,作為政府未來評估是否改施打四價或九價疫苗之參考。  本研究以健康照護系統觀點,以馬可夫模型(Markov Model)模擬施打四價、九價人類乳突病毒疫苗相對於施打二價疫苗的終生成本效果。研究

對象為2018年12月底臺灣地區12歲女性作為固定世代,模擬施打四價或九價疫苗後終生人類乳突病毒感染風險並與二價疫苗做比較,計算其成本效果。疫苗成本來自各縣市網站疫苗平均採購價。醫療費用中,子宮頸癌各期醫療費用為本研究串聯健保資料與癌症登記檔計算五年之平均醫療費用。癌前病變費用則依據四種情境以本研究子宮頸癌各期醫療費用與Tang et al.(2010)等研究的比率作外推。效果為疫苗可增加的調整品質存活年數,效果與其他模型相關參數皆來自文獻。以TreeAge馬可夫模型,評估施打四價、九價人類乳突病毒疫苗相對於二價疫苗的增加成本效果值,並與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的經濟評估閾值(建議應小於每人

平均國民所得的1-3倍,2019年為802,361元-2,407,083元)做比較,確認是否具成本效果。  結果發現,相對於施打二價疫苗者,施打四價疫苗每增加一調整品質存活年數需花費之成本為50,256.83元,施打九價疫苗則為87,699.34元,兩者皆低於WHO經濟評估的閾值,代表接種四價疫苗、九價疫苗相對於二價疫苗皆具成本效果。敏感度分析,提高疫苗施打率、癌症治療成本20%後,皆未改變結論。主要研究限制為採固定世代無法考慮族群間的群體免疫,另外也未考慮疫苗交叉保護力,可能低估效果,建議未來研究可納入。  本研究發現四價、九價疫苗相對於二價人類乳突病毒疫苗具成本效果。建議政府在經費許可下,

未來針對國一女性公費接種人類乳突病毒疫苗,可考慮改為施打四價或九價疫苗。

婦女實施乳癌篩檢之成本效果分析

為了解決子宮頸疫苗費用2021的問題,作者劉沛 這樣論述:

全球乳癌發生率及死亡率不斷的往上攀升,各國衛生政策紛紛投入乳癌的防治工作,我國也於民國93年將50-69歲婦女之乳房篩檢檢查納入健保範圍,然台灣女性癌症發生年齡有年輕化的趨勢,與歐美國家有所不同,乳癌好發年齡為40-50歲,發病個案在50歲前、後大約各佔50%,因此,本研究問題為我國乳癌篩檢政策是否適合本土的女性乳癌分佈情形?研究目的則是探討將篩檢範圍擴展至40歲是否可行並找出適合此年齡層的篩檢方案(族群、篩檢間隔及篩檢工具)。本研究以社會觀點利用馬可夫模式進行電腦模式模擬分析,分析對象為30歲以上的婦女,分析時間為終生,分析單位為1年一循環。成本包含直接醫療成本、直接非醫療成本、時間支出及

生產力成本,而效果則分別分析增加生命年及生活品質調整後生命年數兩項。比較方案依年齡層、篩檢族群、間隔及工具,共計44項篩檢方案(含無篩檢),藉以比較40-49歲婦女實施乳癌篩檢介入與現制下的乳癌篩檢政策(僅針對50-59歲婦女每二年實施之乳房X光攝影篩檢服務)之成本效果比值(ICER ;Incremental Cost-Effectiveness Ratio)。研究結果發現,各40-49歲年齡層篩檢方案與現行方案比較之增加成本效果比範圍由每增加一生命年台幣1,851,492.54至10,004,880.38,折現後由台幣5,723,404.26至20,610,000.00。較具優勢的方案依序為

:方案25-「40-49歲僅高危險群每一年以乳房超音波篩檢一次」、方案32-「40-49歲僅高危險群每二年以乳房超音波篩檢一次」、方案4-「40-49歲每一年以乳房超音波篩檢一次」、方案39-「40-49歲僅高危險群每三年以乳房超音波篩檢一次」、方案11-「40-49歲每二年以乳房超音波篩檢一次」、方案18-「40-49歲每三年以乳房超音波篩檢一次」方案27-「40-49歲僅高危險群每一年以專科醫師理學檢查及乳房超音波篩檢一次」及方案6-「40-49歲每一年以專科醫師理學檢查及乳房超音波篩檢一次」。較具優勢方案與健保局目前篩檢政策比較之增加成本效果比值(ICER)為每增加一生命年台幣5,723

,404.26至8,908,457.54。但就生活品質調整生命(QALYs)而言,各方案與「無篩檢介入」方案相較之增加成本效果比因增加效果(QALYs)為負值使得所有方案皆為負值,且各方案效果降低之程度皆大於現行之方案。本研究結果發現將年齡層擴大至40-49歲年齡層的婦女,確實是可以增加早期乳癌的發現,進而提早進行治療以延長婦女們的壽命,然癌症畢竟是稀有疾病且我國為乳癌低發生率之國家,因此,對於整個族群而言,篩檢介入所帶來的貢獻僅作用在相對少數的婦女身上,而社會所需付出的成本相對增加了許多,甚至因偽陽性的誤判結果,引起婦女們無謂的心理負擔與費用支出,雖然說生命無價,但就各國醫療體系經費短絀的情

勢之下,勢必須在「成本」與「效果」之間取得一個平衡點。此外,在實施篩檢政策時還應配合篩檢工具之品質管理等諸多配套措施,我國在「乳房X光攝影檢查」已逐漸建立一套品質管控與認證制度,然「專科醫師理學檢查」、「乳房超音波檢查」尚無這樣的機制,因此倘若40-49歲的婦女要以此兩項檢查來實施篩檢,那麼相關的品質管理規定是非常需要的。另外,雖然有部分學者認為「乳房超音波檢查」為較適合我國女性緻密型乳房的篩檢工具,然國內外至今仍無相關的臨床試驗結果發表,故在施行篩檢政策時仍應謹慎斟酌考量,並盡快建立本土實證性的研究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