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頸抹片異常通知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懶人包總整理

另外網站抹片檢查異常先找醫師做診斷也說明:至於一接到通知「有異常」便以為是癌病的婦女朋友也是過慮了,事實上侵襲性子宮頸癌,亦即第一期以後的,絕大多數都發生在從未做子宮頸抹片的人身上,而且第一期下(IB)以後 ...

中山醫學大學 公共衛生學系 陸玓玲所指導 鄭雪華的 臺中市西屯區大腸癌糞便潛血篩檢(FIT)結果異常民眾之大腸直腸鏡檢行為與篩檢服務提供方式之關聯性 (2018),提出子宮頸抹片異常通知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糞便潛血篩檢異常、大腸鏡檢查確診、篩檢服務提供。

而第二篇論文輔仁大學 護理學系碩士班 傅秀雲、陳美琴所指導 牛孝玲的 運用動機式晤談法對三年未接受子宮頸抹片篩檢的婦女之成效 (2011),提出因為有 動機式晤談法、三年未接受子宮頸抹片篩檢、自我效能的重點而找出了 子宮頸抹片異常通知的解答。

最後網站她「怕內診6年不檢查」罹癌前病變醫提「2族群」要定期做抹片則補充:一名55歲吳小姐因為不喜歡內診,對子宮頸抹片檢查的意願不高,長達6年沒有做檢查,後來在醫護人員鼓勵下去做了抹片檢查,報告結果是異常,醫院通知後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子宮頸抹片異常通知,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臺中市西屯區大腸癌糞便潛血篩檢(FIT)結果異常民眾之大腸直腸鏡檢行為與篩檢服務提供方式之關聯性

為了解決子宮頸抹片異常通知的問題,作者鄭雪華 這樣論述:

背景 台灣地區自民國93年開始推動全國性的大腸直腸癌篩檢,先透過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法(immune fecal occult blood test, iFOBT,以下簡稱FIT),FIT異常者,建議進一步接受大腸鏡檢查亦或者是鋇劑攝影及乙狀結腸鏡檢查(以下簡稱「確診」),FIT陽性者之確診行為是大腸直腸癌篩檢是否能夠有效降低疾病率的重要關鍵。另一方面,公共衛生單位為推動大腸直腸癌篩檢,提供多元的篩檢管道,包括醫院、診所、衛生所於其門診或外展至社區,除鼓勵民眾接受FIT外,並提醒陽性民眾接受確診服務,惟,目前鮮少研究探討大腸直腸癌篩檢服務提供模式與FIT陽性民眾確診行為間之關聯性。研究目的

透過次級資料分析,以臺中市西屯區為例,針對FIT異常民眾,探討其後續大腸鏡確診行為與篩檢服務提供模式之關聯性。材料與方法 本研究之次級資料包括: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癌症篩檢大腸癌篩檢系統(簡稱大乳口系統)及衛生所公衛護理師之個案追蹤記錄。研究對象為民國106年50至74歲且居住在臺中市西屯區之FIT異常個案,共656人,依變項為後續之大腸鏡檢查確診行為(簡稱確診行為),係以至民國107年3月31日為止之大乳口系統資料中的鏡檢紀錄為依據,並區分為90天內及90天後及未接受鏡檢三類。篩檢服務提供方式為自變項,本研究依據其申報單位、服務提供地點、提供形式組合為六種服務提供模式。控制變項包括:個案

的社會人口學(性別、年齡、教育程度)、個人健康相關因素(包括個人腸胃道症狀、大腸癌及其他癌症家族史)、個人篩檢史(過去之FIT及鏡檢經驗)。使用SAS 9.4版進行卡方檢定及多類別羅吉斯回歸分析其關聯性。結果 (1)研究對象(FIT異常個案656人)中有67.99%於FIT結果通知後90天內完成鏡檢,4.73%於90天已後完成鏡檢,有27.29%未完成鏡檢之確診行為。(2)篩檢服務模式可分為六類,以比例高低依序為:以醫院為基礎之院內篩檢(67.84%)、以診所為基礎之FIT篩檢(14.08%)、醫院與公衛合作於衛生所之篩檢(8.0%)、醫院與公衛合作之社區整合性篩檢(7.52%)、醫院與公衛

合作之社區癌症篩檢(5.28%)、以衛生所為基礎之癌症篩檢(2.24%)。(3)控制個人及機構因素後,篩檢服務模式與後續之確診行為有顯著關聯性:(a)以衛生所為基礎之癌症篩檢模式之FIT陽性個案於90天內之確診率顯著高於診所的癌症篩檢模式(OR=4.05);(b) 醫院與公衛合作之社區整合式篩檢模式之確診率顯著高於醫院內之癌症篩檢模式、以及醫院與公衛合作於衛生所之癌症篩檢(OR值分別為3.38及4.37)。(4)除檢服務模式外,FIT陽性之確診行為也與個人之年齡與篩檢經驗、其他癌症家族史、申報單位所在區域、及申報單位鏡檢設備有顯著關聯性。結論 本研究顯示篩檢服務提供模式與大腸鏡檢查確診行為有

顯著之關聯性,即使是同樣以醫院為基礎之不同服務模式的後續確診行為亦有顯著差異,可供有關單位對於提高FIT異常結果個案確診率之策略設定的參考,至於造成此差異之機制也值得未來進一步探討。

運用動機式晤談法對三年未接受子宮頸抹片篩檢的婦女之成效

為了解決子宮頸抹片異常通知的問題,作者牛孝玲 這樣論述:

本研究目的主要是探討運用動機式晤談法對三年未接受子宮頸抹片篩檢的婦女成效。以量性為主質性為輔的研究方法;量性研究部份採類實驗研究設計,以電腦隨機取樣方式選取臺北市大安區及新北市新莊區符合收案條件的婦女共90位,分為三組(動機式晤談法面訪組與電訪組及對照組),各組有30位。面訪組是運用動機式晤談法採第一次面訪、其餘三次為電訪;電訪組是運用動機式晤談法四次電訪;對照組僅以電話健康篩檢提醒。研究工具包括:人口學資料,人類乳突病毒及子宮頸癌知識量表、子宮頸抹片篩檢之自我效能量表與對篩檢行為改變的認知階段。所得資料以SPSS 17.0版本進行分析,統計方法包括:描述性統計、卡方檢定、無母數分析的Kru

skal-Wallis檢定、Wilcoxon signed-rank test檢定,最後以Generalized Estimated Equation(GEE)進行三組婦女在知識與自我效能量表中平均分數之差異性分析;質性研究部份運用半結構式訪談,資料採內容分析法以深入瞭解婦女對於實施動機式晤談法介入前後子宮頸抹片認知觀點之差異。 研究結果顯示:1.本研究中三組婦女的年齡與學歷具顯著差異,經過GEE的調整後顯示,實施動機式晤談法後的子宮頸癌、人類乳突病毒知識及子宮頸抹片篩檢之自我效能的改變量在面訪組與電訪組均高於對照組,且達顯著差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