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肌瘤術後疼痛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懶人包總整理

子宮肌瘤術後疼痛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HeidiMurkoff寫的 〈最新修訂版〉 懷孕知識百科 和駒形依子的 子宮肌瘤自己治:七種保健方法,擺脫惱人的子宮問題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婦產科-子宮切除術護理指導 -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也說明:一、手術原因: 1.惡性腫瘤:子宮頸癌、內膜癌、卵巢癌。 2.良性腫瘤:子宮肌瘤。 3.非腫瘤部份:子宮內膜異位症、子宮脫垂。 4.其他合併症:產後大出血、嚴重的子宮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笛藤 和世茂所出版 。

國立臺灣大學 臨床醫學研究所 許博欽所指導 黃冠儒的 雙孔腹腔鏡手術在子宮附屬器病灶及子宮內膜癌的角色 (2021),提出子宮肌瘤術後疼痛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單一切口腹腔鏡、雙孔腹腔鏡、傳統腹腔鏡、子宮附屬器手術、子宮內膜癌症分期手術。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 護理研究所 戴君倚所指導 陳玉螢的 進行子宮切除手術之子宮肌瘤婦女接受術後資訊化護理指導合併一對一互動式社群諮詢平台對其自我效能及焦慮之成效探討 (2021),提出因為有 子宮肌瘤、互動社群、資訊化護理指導、自我效能、焦慮的重點而找出了 子宮肌瘤術後疼痛的解答。

最後網站子宫肌瘤手术后痛 - 快速问医生則補充:问:上个月我的月经明明已经结束一个礼拜了,但是阴道总是有出血现象,后来去医院做了B超,显示我得了子宫肌瘤,然后住院3天之后医生就帮我做了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手术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子宮肌瘤術後疼痛,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最新修訂版〉 懷孕知識百科

為了解決子宮肌瘤術後疼痛的問題,作者HeidiMurkoff 這樣論述:

★長踞紐約時報暢銷排行榜★ ★全美評價最高的懷孕知識聖典★ ★全球熱銷超過3,800萬冊★ ★孕婦順產及胎兒健康的最佳指南★     幾乎準父母人手一冊的《懷孕知識百科》推出最新修訂版了!內容收錄了更新、更詳盡的懷孕資訊,從懷孕前的準備、懷孕與分娩乃至產後階段,所有可能碰到的問題都能在本書找到解答。本書也提供了許多實用資訊,希望幫助準父母順利渡過妊娠期,生下健康快樂的寶寶。本書不僅適合所有準父母閱讀,更是醫護人員必讀的好書,希望幫助準父母們少點擔心,多些安心,愉快地迎接寶寶的誕生!     *準父母必備懷孕知識聖典*   1.基本知識:懷孕前、懷孕期間的常見問題與注意事項。   2.幸福孕

期九個月—— 受孕到分娩:   孕婦身心變化;產前檢查;懷孕期間的飲食、保養、運動、體重控制、性生活;生產方式;陣痛與分娩;多胞胎妊娠。   3.寶寶出生後:產後復原、親子關係的建立、如何哺餵母乳、恢復身材。   4.懷孕期特殊狀況處理:常見疾病與慢性病、用藥安全、妊娠與產後併發症。     5.為下一個寶寶做準備:父母親的孕前準備     *全新增訂內容包括*   1.「寫給爸爸們」專欄。   2.最新醫學資訊。   3.懷孕期間藥物的安全性。   4.更詳盡的產後指南。   5.生活消費新知。      6.補充和替代療法。     .What to Expect官方網站www.whatt

oexpect.com/     授權全球30多種語言版本   解答孕前到產後所有疑惑!   好評推薦     查爾斯.J.洛克伍德 醫學博士 推薦   (Charles J. Lockwood, MD)     婦產科及公共衛生教授、   南佛羅里達大學 摩薩尼醫學院院長     「這本書提供豐富的最新醫學、遺傳學和婦產學的資訊,並且以清晰易懂、饒富趣味的方式完整呈現。身為一名高職業風險的產科醫生,擁有接生數千名新生兒的經驗,常常面臨複雜的生產醫療狀況,我非常清楚讓病患全然了解資訊,是通往成功醫療結果的基石。這本書恰好提供這些準父母們所急需了解的資訊。毫無疑問,這本《懷孕知識百科》已經成為懷

孕書籍的標竿。」

雙孔腹腔鏡手術在子宮附屬器病灶及子宮內膜癌的角色

為了解決子宮肌瘤術後疼痛的問題,作者黃冠儒 這樣論述:

腹腔鏡手術自1970年代發展以來已經有半世紀以上的歷史。在這段期間,克服了光學顯像限制、改善手術器械侷限、加強電燒止血系統效率以及靠著各專家大量的經驗累積分享,讓微創手術朝著減少傷口數量、自然孔洞、降低轉開腹手術及減少出血等極限發展。傳統腹腔鏡技術包含藉由3個以上的傷口完成手術並取出檢體,而隨後發展的單孔腹腔鏡手術則以美觀及高手術技術為主要訴求,透過特殊鏡頭及專用的手術器械完成手術,手術檢體也可以從單一傷口簡單的取出。而雙孔腹腔鏡手術則取兩者所長,另外佔有一席之地。近年來,科技進步讓以遠端操作的機械手臂輔助腹腔鏡手術(達文西系統)蔚為風行,尤其是3D成像、減少操作者手震等優勢,讓術者可以在相

對舒適的環境下執行較困難或是時間長的手術,而目前達文西系統通常需要4個以上的傷口才能完成手術。目前,應用在婦產科的腹腔鏡術式有三種,首先是子宮附屬器(即卵巢、輸卵管)相關的手術,此類手術需要基本的腹腔鏡操作技巧以及精細度,手術時間較短,通常大部分的醫師都能完成。其次為子宮切除手術及其延伸的癌症分期手術,此手術牽涉到對解剖構造更深層的認識,並對手眼協調、止血、分離組織的動作有更高的要求,需要一些經驗及學習才能完成手術。而腹腔鏡子宮肌瘤切除手術則除了以上的技巧之外,另外涉及了縫合、打結之類更精細的動作,另外在取出檢體使用的技巧也需要特別的學習。由於臨床上手術適應症、手術難度、醫師經驗、病患能否支付

昂貴的特殊耗材、病人對於預後要求、傷口美觀等考量各不相同,選擇使用哪種手術方式大致上取決於主治醫師主觀裁量,也使得大部分文獻回顧無法以客觀或是有良好證據等級的研究來支持臨床決策。因本院兼具操作不同手術經驗豐富之醫師,本研究透過以不同方式在子宮附屬器及子宮切除手術中,來探討最適合的手術平台以輔助臨床決策。方法或程序本研究第一個部分回溯追蹤2011-2018年間在台大醫院接受各種腹腔鏡子宮附屬器手術的病患,並分析其手術相關結果及預後。第二個部分則回溯追蹤2015-2019年間在台大醫院接受腹腔鏡子宮內膜癌症分期手術的病患,並分析其手術相關結果及預後。結果在第一部分的研究中,643位病患裡有259位

病患接受單孔腹腔鏡手術、384位病患接受雙孔腹腔鏡手術。相較於單孔腹腔鏡手術,雙孔腹腔鏡手術在處理子宮附屬器相關的病灶時可節省手術時間(63.83 ± 25.31 vs. 57.32 ± 26.38分鐘, P < 0.01, OR = 0.98, CI = 0.98–0.99),術式變更率亦較低 (6.25% vs. 24.38%, P < 0.01, OR = 0.20, CI = 0.11 - 0.35),而總出血量高出約2.82毫升 (5.2 vs. 2.38毫升, P < 0.01 , OR = 1.04, CI = 1.02 – 1.07)。在第二部分的研究中,共有89位病患接受雙孔

腹腔鏡子宮內膜癌症分期手術,而有59位接受傳統腹腔鏡子宮內膜癌症分期手術。經多變項迴歸調整後,雙孔腹腔鏡手術可節省手術時間 (152.09 ± 44.26 vs. 187.15 ± 41.87分鐘, P < 0.01, OR = 0.98, CI = 0.97 – 0.99),術後48小時疼痛指數較低 (2.5 ± 0.55 vs. 2.74 ± 0.76, P = 0.03, OR = 0.54, CI = 0.31 – 0.95)。手術併發症、五年復發率及存活率並無明顯差異。而雙孔腹腔鏡學習曲線只需3-4個個案即可掌握此手術。討論及結論在現實世界中,病患追求傷口美觀、減低疼痛、減少住院天數

等需求漸增,而醫師則需平衡手術難度、手術耗時、醫療成本等來決定適當的處置原則。其中,有些可共同達成,有些則相互衝突。而在微創手術演進過程中,單孔腹腔鏡可為病患需求之代表,達文西手術則較偏醫師取向。惟雙孔腹腔鏡手術因較單孔腹腔鏡不美觀,也被認為操作難易不如傳統腹腔鏡手術,因此一直以來不被重視。本院的腹腔鏡發展涵蓋了傳統腹腔鏡、單孔腹腔鏡、機械手臂輔助腹腔鏡以及自2015年後的雙孔腹腔鏡手術,累積大量臨床經驗。我們證實,雙孔腹腔鏡對子宮附屬器手術可比擬單孔腹腔鏡,而卵巢囊腫切除手術需要較高手術技巧,手術耗時較長。而與傳統腹腔鏡相比,對於困難手術如子宮內膜癌症分期手術,雙孔腹腔鏡手術成效可以達到不劣

於傳統腹腔鏡的表現。分析其中原因,因為雙孔腹腔鏡較單孔腹腔鏡手術多了一個操作角度,因此在手術時可以雙手同時靈活運用,並且承襲了單孔腹腔鏡手術單一大傷口的優點(約2公分),利於取出檢體。而對於傳統腹腔鏡來說,雖然雙孔腹腔鏡少使用1至2個器械孔角度輔助手術,但是事實上這些額外的器械孔一般來說是由助手在掌控鏡頭時同時來操作。在這個情況下,助手除了必須滿足與術者手眼協調的腹腔鏡視線外,還要分心來操作另外一個器械,而大多數的情況下,通常是助手無法兼顧,造成視野干擾或是操作干擾,反而影響手術表現。本研究認為,雙孔腹腔鏡擁有傳統腹腔鏡及單孔腹腔鏡之優點,而減低兩者缺點的影響,使其在大部分的婦產科微創手術能有

較好的表現。然而,因涉及資料回溯及本質上無法去除的手術者個人經驗、能力等因素,故本研究仍承襲相關的研究限制及判讀偏誤。或許未來仍需要完整良好設計的多平台腹腔鏡研究來證實我們的發現。

子宮肌瘤自己治:七種保健方法,擺脫惱人的子宮問題

為了解決子宮肌瘤術後疼痛的問題,作者駒形依子 這樣論述:

  子宮肌瘤也能自己治癒?   學習正確觀念,隨時進行自我保健,就能找回幸福人生。   光靠自我保健子宮肌瘤就縮小了2公分?   生理痛、月經過多、經前症候群、下腹部以及腰部的劇痛都消失了!   治療超過5萬人的超人氣婦科女醫教你「阻止肌瘤變大」「不長肌瘤」的秘訣   各式各樣的體質改善方法都記載在本書中!   三十歲以上女性75%潛在的腫瘤都能有效改善,   和困擾女性多年的各種子宮問題說掰掰。   什麼是子宮肌瘤?   子宮肌瘤是指在子宮中形成的良性腫瘤,也就是肌肉瘤。與癌症等惡性腫瘤不同,不會危及到生命。但卻也是婦科中擁有最多患者的疾病。   直徑7公分的子宮肌瘤縮小到了5公分

,也不再會生理痛了!(46歲,自營業員)   生理痛和月經過多的問題都消失了!也不再需要止痛藥了!(38歲,兼職)   改善了足部冰冷和更年期障礙特有的失眠、潮紅問題。(48歲,上班族)   預防子宮肌瘤   七種自我保健的方法   ①肺呼吸伸展   ②骨盆伸展   ③陰道訓練   ④會陰按摩   ⑤陰道按摩   ⑥胸鎖乳突肌放鬆操   ⑦高爾夫球按摩

進行子宮切除手術之子宮肌瘤婦女接受術後資訊化護理指導合併一對一互動式社群諮詢平台對其自我效能及焦慮之成效探討

為了解決子宮肌瘤術後疼痛的問題,作者陳玉螢 這樣論述:

背景:子宮肌瘤是育齡婦女生殖系統最常見的良性腫瘤,受影響婦女比例超過70%,常見症狀有嚴重出血、骨盆疼痛和不孕,不僅干擾婦女日常生活、工作表現、情緒,亦增加社會和健康負擔,對生活品質產生負面影響。臨床常見處置多為子宮肌瘤切除術或子宮切除術,文獻指出護理人員術前提供完整的護理指導能有效提升婦女的自我效能進而降低焦慮情緒,但現況多以書面資料指導婦女,而這些婦女處於術前焦慮狀態,對內容常無法熟記,且收藏不易,另因個別婦女的手術方式不同,書面資料多無法針對婦女需求客製化,因此引發筆者對提供此類婦女術後自我照護之資訊化護理指導介入,以提升其自我效能及改善焦慮之動機。目的:探討進行子宮切除手術之子宮肌瘤

婦女透過資訊化護理指導合併一對一互動式社群諮詢平台之介入性措施,對其術前及術後自我效能與焦慮之差異,並對介入措施進行滿意度調查。方法:本研究為雙組前後測之類實驗研究法,以方便取樣方式進行收案,收案期間為2020年1月至2021年4月,運用子宮肌瘤婦女術後自我照護手冊、自我效能量表(GSE)、貝克焦慮量表(BAI)、護理指導滿意度調查表等工具來進行。共收案70人,對照組及介入組各為35人,對照組依傳統護理指導衛教,介入組則以資訊化取代,於術前一天提供「子宮肌瘤婦女術後自我照護手冊」,手冊末頁附有QR code讓婦女以行動裝置隨時閱讀及參考,並輔以一對一互動式社群諮詢平台作為出院後諮詢管道。資料分

析以描述性統計和推論性統計之獨立樣本t檢定和成對樣本t檢定分析進行。結果:自我效能部分,對照組提升6.2分;介入組提升9.8分;焦慮部分,對照組下降5.55分;介入組下降19.43分;衛教介入措施滿意度,對照組平均得分4.61±0.59分;介入組平均得分4.73±0.45分,顯示運用資訊化護理指導合併一對一互動式社群諮詢平台介入措施可提升婦女自我效能並降低焦慮,且提升護理指導滿意度。結論:運用資訊化護理指導合併一對一互動式社群諮詢平台介入可提升子宮肌瘤婦女自我效能並降低焦慮,資訊化護理指導滿意度得分較高,顯示資訊化護理指導合併一對一互動式社群諮詢平台介入措施具有潛能使護理指導成效提升,對病人更

具可近性及方便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