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中止症枕頭高度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懶人包總整理

呼吸中止症枕頭高度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RafaelPelayo寫的 好好睡一覺:史丹佛睡眠名醫親授,一夜好眠的最新科學解決方案 和葉曉縈的 健康少病有妙方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奇光出版 和原水所出版 。

國立臺灣科技大學 機械工程系 鄭正元、林上智所指導 陳政勳的 具睡姿監測功能之智慧型枕墊開發 (2020),提出呼吸中止症枕頭高度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睡眠睡姿、枕頭設計、人體計測、睡姿偵測。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呼吸中止症枕頭高度,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好好睡一覺:史丹佛睡眠名醫親授,一夜好眠的最新科學解決方案

為了解決呼吸中止症枕頭高度的問題,作者RafaelPelayo 這樣論述:

★《為什麼要睡覺》高效實踐版★ ★2021年美國健康生活網MindBodyGreen「健康幸福書單」年度好書★   你真的知道你為什麼睡不好嗎 ?其實你都睡錯了! 活得好,就要睡得好。看完本書,你就會睡得更好。 最全面清晰新穎的睡眠實用指南,簡明有效又容易執行, 有睡眠問題的大人小孩都找得到對治之道。     「簡單明瞭、流暢易讀、內容全面,提供真正的實用睡眠指導。」   ——馬修・沃克(Matthew Walker, PhD),暢銷書《為什麼要睡覺》作者     ◆本書作者佩拉約醫生是執業超過25年的睡眠治療專家,也是世界知名的史丹佛大學醫學院睡眠醫學部臨床教授,統整一切可能影響睡眠的疑

難雜症,提供全面性的醫療對策。     ◆揭露新的好睡法則、找到問題根源並建立良好睡眠模式:探究睡眠是如何運作、影響優質睡眠最常見的身體障礙、能一勞永逸擺脫失眠痛苦的技巧和輔具、生活型態如何影響睡眠、什麼又是有效和無效的睡眠療法、認識安眠藥和補充劑、並提供適合嬰兒、青少年、孕婦、更年期者、老年人及所有人的睡眠策略。     ◆針對主要睡眠問題,一一擊破:例如如何治療打鼾及呼吸中止症;教你分辨自己是短暫失眠還是真正得了慢性失眠症,以及如何治療它們;如何調整時差;分析影響睡眠的各種生活選擇,包括運動(即使十分鐘也有幫助)、冥想(請在睡前試試看),以及影響睡眠的食物和飲料(酒精是一把雙刃劍——它也許

會讓你更快入睡,但通常不會讓你睡得好)等。     ◆展示求助睡眠醫生看睡眠科的診療過程,分享個案研究:睡眠治療是一個集大成的科別,結合了先進的科技與傳統的醫學偵查,只有全面探究才能確定究竟是什麼干擾了你的睡眠。     「現代睡眠科學在很短的時間取得長足的進步。睡眠給我們的真正承諾是:只要睡得好,我們都會活得更健康、更長壽、更愉快。這是自我照護的終極形式,始於我們必須把優質睡眠放在首位。剝奪我們睡眠的社會壓力可能會讓人感到無情,但隨著睡眠科學進步,以及我們越來越注重睡眠健康,未來的確充滿希望。新常態是我們不再一醒來就覺得疲倦——我們的健康取決於睡眠。我希望這本書能幫助你了解你和你愛的人都能睡

得更好。」──本書作者 拉斐爾・佩拉約醫生     本書將幫助你睡得更好,醒來時精神煥發,生活更健康。   現在就讓我們把睡眠失調這個流行病送去睡吧!     老方法沒有效   臥室只能用來睡覺、不要躺在床上讀書看電視滑手機、不要在睡前喝酒、下午兩點以後不要喝咖啡……睡眠有問題的人應該都試過,但數百萬夜夜睡不好的人證明,只遵循這些過於簡單化、一刀切的指令是行不通的,因為問題根源人人不同。本書作者更新好睡法則,幫助你夜夜好眠到天明。     執業超過25年的史丹佛睡眠名醫親授   佩拉約醫生是睡眠治療專家,也是史丹佛大學醫學院睡眠醫學部臨床教授,他統整一切可能影響睡眠的疑難雜症,提供全面性的醫療

對策。睡眠科學已經進步,這套法則更能提供一條改善健康的清晰途徑,一切就從重視開始,我們必須把優質睡眠當成最重要的事。     揭露新的好睡法則,建立良好睡眠模式,練習6~8週見效   探究睡眠是如何運作、影響優質睡眠最常見的身體障礙(認識打鼾和呼吸中止症);教你分辨自己是暫時失眠還是得了慢性失眠症、能一勞永逸擺脫失眠痛苦的技巧和輔具、生活型態(如飲食和運動)如何影響睡眠、什麼又是有效和無效的睡眠療法、造成麻煩但不常見的睡眠障礙(如夢遊和嗜睡症);並提供適合嬰兒、老年人及所有人的睡眠策略,也探討有關夢和記憶的奇妙領域。最後展示求助睡眠醫生的診療過程,睡眠治療是集大成的科別,結合先進科技與傳統醫學

偵查,只有全面探究才能確定究竟是什麼干擾了你的睡眠。   名家推薦     ◆《睡眠醫學評論》   本書為那些意識到睡眠衛生法則並不足以指導睡眠的人更新了「好睡法則」。這本書的內容遠遠超出睡眠衛生,它探究了打鼾的原因、短期睡不著和慢性失眠症的治療、對抗時差的方法,以及生活選擇如何影響睡眠等問題。     ◆馬修・沃克(Matthew Walker, PhD)│暢銷書《為什麼要睡覺》作者   簡單明瞭、流暢易讀、內容全面,提供真正的實用睡眠指導。     ◆威廉・德門醫生(William C. Dement, MD, PhD)│暢銷書《睡眠的承諾》(The Promise of Sleep)作者

  簡潔卻詳盡,這本書涵蓋睡眠所有層面,包括正常與異常。每個人都該讀一讀這本書。     ◆大衛・伊格曼(David Eagleman)│神經學家、《紐約時報》暢銷作家、美國公共電視《大腦的奧祕》(The Brain)主持人暨製作人   想知道如何優化睡眠嗎?你不可能找到比佩拉約醫生的這本書更清晰、更新的指南。     ◆艾德・卡特姆(Ed Catmull)│皮克斯聯合創始人、《創意電力公司》(Creativity, Inc.)作者   閱讀這本書之前,我還以為自己是個很懂睡眠的睡眠達人,但佩拉約醫生讓我知道我的誤解太多了。這本書告訴我打鼾從來都不是正常的,還讓我警覺睡眠呼吸中止症的嚴重性和

普遍性等等,這些誤解影響著我們所有人。這本書好看又實用,每個人都該讀一讀。     ◆理查・博根醫生(Richard K. Bogan, MD)│國家睡眠基金會主席   佩拉約醫生巧妙地徹底解釋了睡眠的生物學和人人都可應用的好睡策略,這本書教我們如何睡得更好,睡得好就能讓生活品質更好,維持最佳健康狀態。     ◆肯南・拉瑪醫生(Kannan Ramar, MD)│梅奧醫學中心睡眠醫學專家   佩拉約醫生將他豐富的知識和多年行醫的經驗濃縮成一本簡潔、有趣又引人入勝的必讀書籍。他提供睡得好的指導原則,揭露睡眠受到干擾的種種原因(包括睡眠障礙、飲食和藥物),告訴我們應該如何對應成人和兒童都可能遇到

的睡眠議題。

具睡姿監測功能之智慧型枕墊開發

為了解決呼吸中止症枕頭高度的問題,作者陳政勳 這樣論述:

睡眠占了人一生三分之一的時間,是人體維持生理精神所必需的行為。枕頭提供了睡眠時,頭頸所需的支撐能力。因此一個好的枕頭對於維持睡眠品質以及生體的自然恢復是極其重要的。然而人體冠狀面上頭-肩的距離與矢狀面上頭-背的距離是不同的,枕頭也須擁有根據睡姿改變而調整高度的能力,方能睡眠期間維持脊椎之自然狀態。本研究目的在於研發一款能判斷睡眠睡姿改變,自主調整枕頭高度之智能枕頭。本研究有四個項目:(1)因應人體在仰躺及側躺下,不同的高度需求,設計一運用氣囊調整高度之枕頭。(2)運用人體計測學數據庫,預測符合使用者睡眠之枕頭高度。(3)將幾何高度數值傳換成壓力值,研究枕頭高度與壓力值之轉換(4)對於枕頭不同

的高度需求,建構能偵測睡姿,並自動調整枕頭高度之演算法。研究結果如下,在枕頭設計部分,根據研究調查:測試者仰躺時,枕頭高度在5公分時人體肺活量(vital capacity)值上升,側躺時人體冠狀面上頭-肩寬有12~16公分的高度差,因此枕頭內部區分頭頸部位兩個氣囊,可進行打氣改變枕頭高度。並能運用人體計測學,預測使用者側躺時的頭頸高度,且達到一定的準確度。在壓力¬ 高度傳換的研究中,運用回歸法取得線性回歸方程,且擬合度達到0.9。建構一套完整的枕頭使用流程,讓使用者能自主調整其舒適的枕頭高度。在最終以氣壓曲線變化圖,驗證本研究之演算法能偵測使用者睡姿並根據睡姿的改變,調整枕頭的高度。

健康少病有妙方

為了解決呼吸中止症枕頭高度的問題,作者葉曉縈 這樣論述:

  人最可貴的是「生命」,最愛惜的是「自己」,所以要保護好這個比「如意寶」還要珍貴的「身體」,讓他少病、不病,以盡天年。   本書集結了老祖宗們觀察大自然律動的生活哲理,融合醫學和佛道的養生智慧,從日常生活中刷牙、洗臉,到枕頭、睡姿、五官、肩、臍、足、膝等小細節,讓大眾在行、住、坐、卧中,全方位地通達保命養生藝術。   如何凍齡?如何睡覺睡出大美人?如何因應時下來勢洶洶憂鬱症、失智症、糖尿病、禿頭等,都是我們急於努力克服的。打造青春不老的好體質,重啟抗病、延壽的好身體,才能在有生之年,活得健康快樂!   根據醫學研究報告指出:人發育的頂點,就是衰老的起點!   生命放射消耗得最厲害的是

思想、念頭,再再減損我們的生命,所以不可隨意損耗消磨他。當我們體力、腦力消耗過後,請「端容正坐」五~十分鐘,調整呼吸以充電,生命之能隨時補充,身心氣質自會轉化,以恢復精神、體力!   養生真的没有那麼困難和太多禁忌,首先接受到一個保健訊息時,請先「思擇」一下,覺得有道理後,再親自「實驗」;經過證實對身體有幫助,請努力「實踐」它,漸進改善生活、飲食、起居,就可讓身體健康,減少病痛,身心安寧,樂活自在! 作者簡介 葉曉縈   學 歷:   厦門大學 中醫專業畢業   廣州中醫藥大學 臨床醫學碩士畢業   山東中醫藥大學 臨床醫學博士畢業   中華民國中醫師檢定考試及格   中華人民共和國醫

師資格考試及格   現 任:   中醫師   財團法人 台灣必安研究所 研究員   順天堂藥廠股份有限公司 顧問   順天本草股份有限公司 顧問   臺灣慈悲醫療團 理事   經 歷:   江蘇省吳江巿廟港醫院 醫師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業界專家講師   臺灣慈悲醫療團 義診醫師   印度哲蚌寺洛色林 義診醫師   台日文化經濟協會 理事   台灣哲蚌寺洛色林利眾協會 理事   太湖大學堂 義診醫師   編纂《常用漢方方劑》一書、編寫《龜鹿二仙》等書冊。 第一章 頤養樂活(日常生活養生)  大政治家--管仲的養生哲學   無病第一利,身心決定\有身,故有患,修持得道   安富養榮,瀟

灑走一回\「攝生」、「養生」是預防醫學   滿園芳草皆仙藥非靈丹\藥醫不死病,偏補病五臟   補陰?補陽?正本清源之道\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   袪病延壽,隨時儲備能量  從頭到腳的養生學   枕頭没選對,越睡人越累\刷牙、洗臉、沐浴、泡腳有學問   「兩足尊」是健康之本  春夏秋冬的養生學   春捂秋凍,不生雜病\吃冰的代價 第二章 老子的預言(眼、耳、味、打鼾、切齒)  五色令人目盲   小心「眼」\花花世界奈眼盲\世界之冠--「近視眼」\動眼補給   養眼食療\天眼──洞見十方世界\昭然獨明\目明心開   肝開竅於目\清肝利眸  五音令人耳聾   聲、光、電\突發性耳聾\震耳欲聾的噪音

\老年性聽力障礙   九竅不靈光\耳通氣海\開竅以益氣聰明\搓、揉、彈、按摩  五味令人口爽   五味亂口\三寸舌頭\如睡蓮般的味蕾\舌尖上的溫度   舌頭的護理\刮舌苔有必要嗎?\何以開口讓人難領教   口腔牙齒自我檢測表\  不討喜的交響樂──打鼾   打鼾不是病\容易打呼嚕的目測法\張飛──致命的鼾聲   打鼾的原因\如何預防打鼾\呼吸中止症類型\終結打鼾的策略  咬牙切齒   磨牙&健康\吉祥的右側臥姿\磨牙的類型\磨牙會讓牙齒磨損、變短嗎? 第三章 健康少病有妙方(對症保健抗老)  桑榆霞輝--話「養生」   黃昏雖近,夕陽無限\人的發育頂點=衰老的起點   觀察「衰老」的變化\善

養-「精、氣、神」  超越時空的救命醫術\中醫學診療十大特色   樂活養生、頤養天年\  千嬌百媚話「凍齡」   女人怕遲暮\女人四十一枝花   腸胃淨,保青春\天然雌激素~哈士蟆   頂極「凍齡」聖品\哈士蟆的作法   花無百日紅\想「凍齡」吃豬皮\美白除皺的救星  胃腸好,人不老   長壽的秘密\脾胃健,不生病\飲食知量   五穀最養人\疾病以「減食」為湯藥   過午不食\辟穀\復食\瓊漿玉液──唾液   簡單的按摩法  「粥」是世間第一補品   粥有十利\饒益行人\食在「粥」到  二十一世紀的「黑死病」--憂鬱症   黑死病\大壓力鍋時代\生命的淬煉\心力之強弱   老而憂\憂鬱&失智\

閒人不是「等閒人」   「心」病要用「心」藥醫\精神療法   心理諮商\去除魔障的「牟尼寶」  有藥可醫眾生「癡」--失智症   莫為夕陽添惆悵\老番癲&失智\血管性失智   失智症十大警訊\帕金森氏症\夕陽去後朝陽來   逆轉失智的食材\「癡」救星  甜蜜的負擔--糖尿病   飲食西化\糖人\甜蜜的陷阱\「病」多半是吃出來的   恩以生害\吃糖=糖尿病嗎?\管住我們的「嘴」   別當糖尿病候選人\一過性的高血糖\血糖異常--消渴   糖尿病與心腦血管疾病\下肢循環障礙--截肢\血栓性脈管炎   視網膜病變\西藥的副作用\健康管理\低血糖\低血糖、低血壓  軟硬兼「固」--顧好老骨頭   骨質

疏鬆症\雌、雄激素缺乏\好發部位和危險性   骨質疏鬆、骨折\骨膠原\關節炎躍居門診第三位   隱形殺手--關節炎\軟骨\腎主骨生髓\顧好老骨頭--天然鈣質  有毛病?没毛病?--禿頭、白髮   秀髮如羽\伍子胥\童顏鶴髮少年白\何處得秋霜 白髮上巔來   十個禿頭九個富\毛囊健康&掉髮\三千煩惱絲--有「毛」病   脫髮的種類\脫髮的原因\產後掉髮\腎其華在髮   預防白髮、脫髮的食品\「没毛病」者的福音\壽眉  腸保健康--大腸瘍肉   誰是這個家族的成員\大腸瘜肉\肉類燒烤──致癌   被加害者的反擊──防腐劑、屍毒\吃肉無異於吃毒   抗生素的去向\飲食起居調養\腸道保健有良方  先睡

心、後睡人、睡覺睡出大美人   靜態中生長,動態中死亡\修復細胞\一夜難眠   睡眠長短,因人而異\黃金睡眠時間\鬼魅不侵   睡眠&免疫\優質睡眠\水火既濟\胃不和則卧不安   「睡」美人\白天多動,夜裡少夢\靈丹妙藥   改善睡眠的方法\觀日輪的助眠法 推薦序1 推動跨時代的健康巨輪   時光荏苒,歲月如梭,很高興看到葉醫師這些年來在學醫路上的奉獻與成就。我看著她去學醫、義診、看到病人對她的信賴、看到她自信且鏗鏘有力地一遍又一遍地講演養生知識…;看到她對生命的堅強和韌性,尤其是她在自性上的轉變,更令我讚嘆!   她特地邀請我為她的新書寫序,實感惶恐,然而當我閱讀她新書的文稿時,即深

受其感動與震撼,若非對醫理通達,和自身的實踐體驗,是無法鉅細靡遺地如此深入淺出述說養生攝生的原委,且不厭其煩`的旁徵博引,希望讀者「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   在葉醫師的著作中,我看到幾千年來傳統醫學的獨特理論,重新為人類的健康醫療再開啟新的史頁。我真的很開心看到她萬緣放下,全心全力將其多年精心所學與研究成果,結合理論與實務著作成書,無私地分享大眾這寶貴的中醫養生精髓,娓娓敘述,不怕孤獨辛勞,不嫌麻煩,全方位解說,「只謂心憂,不問何求」!她唯一的願望是,有緣看到此書的讀者們,都能從書中獲益,漸進改善生活、起居、飲食,使身體健康,減少病痛,身心安寧!因此我深感這豈止是我這位與她多年相識的好

友之福,更是有緣看到此書的您極大的福氣呀,故欣然應允!   此書,可說是她嘔心瀝血,廢寢忘食,傾全心力,將其畢生所學融會貫通的精華,無私地奉獻給有緣人。她以最自然的方式,傳遞醫療的專業知識,讓我們醒悟了解「原來養生可以這麼簡單易行」,並且以最親近生命的柔軟方式來療治我們的身體,人人只要懂得並過著「如實」的生活,就能找到一條(重建)身心健康的道路,讓忙碌的我們生活得更自在、安祥、舒適、健康、少病了!   我更高興能將她延攬到「財團法人臺灣必安研究所」來參與各項研發工作,提供她的專業知識和實務經驗,其中一項能令脫髮者重新萌髮的發明,已獲得台、美、德、中等四國專利;預防老人癡呆的專利也正在申請中

。她像一匹千里馬,給了她舞台,她就能揮灑自如,實在是位不可多得的人才。   不論時代的巨輪如何轉變,中國傳統醫學都是我們寄望健康養生不可偏廢的瑰寶,不論是富、貴、窮、通都可以共享老祖宗的中醫養生保健遺產,找到合於自身適用的健康之道與無盡的養生樂趣!   身逢中醫學復興再起的時期,我誠心期盼,曉縈能不忘當年學醫的初心,繼續秉持初衷,堅定不移地用生命去守護她的最愛(中醫)並利益蒼生,成就仁醫仁術的美善情操與境界!最後獻上最深的祝願,讓有情眾生都能病苦消除,福壽永康寧! 沈重光 順天堂集團 副董事長 暨美國順天 STPCA DBA SUN TEN LAB.&CEO 推薦序2 逆齡與

健康的養生大智慧   抗老不是不老,是延老,不是不死是求證不生滅的真意。百年三萬六千日,不在病中即愁中。有生必有死,這世間最公平的就是死。   如何延老,活得健康自在,且又求證不生滅。螻蟻尚且貪生,成了古今中外自天子以至於庶人都亟待解決的大事。   曉縈女士蘭心慧質,夙好學佛學道,及長有幸得遇當今傳統文化通家泰斗南懷瑾先生,蒙他開示學佛道者必學醫,了解生命科學的原由,啓自度度人修德之門。良馬見鞭影而馳,她即以花樣年華沉潛其中,悠遊其中而不倦,精研此道而不怠。卓然有成,施良術於群黎,拯水火於患者。德稱普聞而不名。   從醫以來,每每慨嘆延老、求證不生滅並非無路可由,無途可入,老祖宗在諸多

典籍中陳述,甚至耆老流傳的俚語都寓藏無限的智慧。因此發心將心得筆述於世,援用佛道兩家養生之學為鑑,傍佐俚語為輔,實證運用巧思為證,基是之故,不憚其煩,詳述經文來處,浪非無的放矢。期有效減緩老化,活得健康自在又尊嚴。   爰成斯篇,本以此呈奉為心得報告,奈時不我與,值彼恩師三年之忌。今以此就教於天下人共鑑。孝子不匱,永錫爾類。得無憾乎! 潘世斌 臺灣抗老化學會理事長 識於乙未立秋之日 推薦序3 養生是我們一生必修的課業   在葉曉縈博士的書上,乍見這麼一段話:「身體」是個「無價寶」,她不棄不捨地陪伴著我們,日日夜夜直到生命的終點,故不能放任,肆無忌憚地滿足她的奢求;為了保養她,

請作息有常,鍛鍊她,愛護她…   葉博士又說:我們的生命像「箭」一樣,發射出去,就開始向下墜;又像早晨的朝露,迅速消失;又如瀑流,只有向下,沒有返轉的餘地,壽命短薄,如石光火,如水上泡,如電光出……   葉博士提倡「健康自在活到老」,這是一本養生書,卻又充滿了人生哲理。一個人從出生到面對死亡,每個人要努力經營他的事業,他的家庭,身體健康更是要經營。所以活到老,學到老,經營身體的「紀律」更是重要。   平常我可以接觸到很多年長的長輩,他們的學養令人敬佩,但養生的紀律,大家都有各自的訣竅。記得有一回到台塑麥寮六輕廠參觀,一位台塑副總,乍見五、六十歲,我問他貴庚,他說已將近七十五歲了,我問他有

何養生秘訣,他說,他每天早上起床離開床前,一定會完成床上體操,躺在床上左右旋轉三十六次,又踢腿三十六下,他說數十年來養生只有一招,但他持之以恆,儘管七十有餘,看起來精力充沛,像個半百精壯中年。   在金融圈頗負盛名的日盛集團陳國和董事長,他平常有一套洗髓功,他不外傳,他自我鍛練三十年,如今看起來外表像個四、五十歲的小夥子。養生的第一道功夫,我覺得生活紀律非常重要,像有練習甩手功的良基實業的張廣博董事長,他勵行每天甩手二千次,他說這是他的早課,完成了才是他一天的開始,張廣博董事長就靠著這一招甩手功,如今年近八十,卻是一尾活龍。   有一次到翠山莊拜訪李登輝前總統,我們一行人三點半到,談到將近

七點鐘,只見李前總統侃侃而談,他像老僧入定一般,直到送完餐,人才去上廁所。李前總統今年九十三歲了,但是他走路不用拐杖,說話聲音宏亮,雖然他心臟裝上很多支架,但是九旬老翁,氣力旺盛,養生必有嚴格紀律。   在日常生活中,我經常跟朋友說,我奉行的是「運動生活化,生活規律化」,也就是說,把運動當成生活中的一部分,運動就像吃飯一般,每天都要給自己撥出時間來運動,然後是生活規律化,除了每天工作內容不同之外,像晚上的睡眠,早上起床,三餐的作息規律化,其實這是人生最大的享受。   一個人的身體就像是一部機器,這部機器必須謹慎維護,從每日的「INPUT」,吃進什麼東西,到什麼東西不能吃,食材的選擇到用餐的

量,這都是重要的「INPUT」工作,攝取好的食材,這是健康的第一步,然後有好的作息,生活規律,再來是尋找適合自己的運動。   這些年我不打高爾夫球,我選擇在山林裡跑步,這個運動我從一九九三年起持續到今天,我參加捷兔跑山俱樂部已長達二十年以上,每週一次的跑山活動,我已累積將近八百次,每個禮拜,我放下手邊的工作,忘情奔跑在山林之間,我看著身旁的綠意、小溪、流水,全身酣暢淋漓,一個禮拜工作壓力全部紓解。   葉博士是中醫師,畢業於山東中醫藥大學,目前是財團法人臺灣必安研究所的研究員,她從中醫角度切入,研發了很多養生醫材秘方。這回她將養生知識集結成書,我相信會是一部健康寶典,鄭重推薦大家從葉博士的

養生寶典中,尋找每個人的樂活人生! 謝金河 財信傳媒集團董事長 自序 生命充滿了戲劇、精彩!   一次在晉謁恩師「南懷瑾」先生時,在他深心殷殷指導下,不期然地進入這個中醫學的領域!   他對我說:「妳的福報這麼好,何以不去學醫呢?學醫可以濟世救人!」,並且鄭重地教誨我:「要妳去學醫,不是為了文憑;菩薩要廣學『五明』,以方便渡眾,醫方明即是其中之一。等妳學成之後,可以廣結善緣,可以濟世救人,是培福最好的方法,福德積累了,智慧自然增長!」,老師還特別告誡我:「學醫要通達醫理,醫理通了,醫術才會高明,千萬不要當個醫匠」,他老人家的一句話,改變了我的一生,從此進入學醫的奇妙旅程!  

 學醫之初,只有一個單純的想法:「可以照顧父母、可以自我保健、可以廣結善緣。」然而,欲習武有成,需先練好站樁;今期盼學醫有成,應將中醫基礎學、診斷學、中藥學、方劑學等基礎紥實地打好,用心在內經、難經、傷寒、金匱等醫理上深入琢磨。便負笈中國,一頭栽進這條不歸路!   從没想過要當醫生的我,一日,訝然的驚覺:「我怎麼會開方子?我已是醫生…?」當下那種喜悅、激動與感恩,不知如何形之於筆墨…!   如何成為良醫,兼備醫理、醫術、醫德?如何將自己所學利人利己?如何見彼苦惱,感同身受?如何發揮人飢己飢,人溺己溺的無我精神?如何培福修慧,方不負師恩、父母恩、眾生恩?   名相治國,良醫活人。「中醫」除

了可以療癒痼疾外,也是一門教導人們如何生活,如何順應大自然律動,治未病於已病,才是中醫的圭旨,是耆宿先賢們的智慧傳承。「醫生」結合醫理、食物、藥物、季節、氣候、環境以調和機體的偏勝,以解除病苦。「醫者意也」,看病是一種藝術、是一種意境、是一種智慧,更是醫生和病人之間心靈的交流感應…。善於用意,手到心到,臨機應變,自能福至心靈,藥到病除。   「福壽康寧,人之所欲;死亡疾病,亦人所不能無。」臨床上,常苦於人們因為不正確的生活觀念和習慣,違反自然法則,不注意生活的小細節而生病。今有幸學醫,唯有將自己一生所學,真實無私地呈獻、回饋、分享給民眾健全的養生知識和不生病的方法,讓大眾通達保命養生的藝術,

才能達到樂活少病的目的。明白道「理」之後,自能樂於依循老祖宗的智慧精髓,如實地過好每一天;一人健康全家健康,一家健康全民健康,「事」就圓滿了!   健康和養生是一體的,若能從小或從年輕的時候就養成良好的生活規律和習慣,持之以恆,自然熟能生巧,養生保命於無形。讓每一個人快快樂樂、健健康康地活著;走的時候痛痛快快,不拖泥帶水,也不麻煩別人,才是全人類的希求和福祉!   養生之道無他,只在行、住、坐、臥之中回歸自然而已;因為有身就有病,想要少病,就要過正確、如法的生活。   本書集結了老祖宗們觀察大自然律動的生活哲理、俚語,其中都寓藏著無限的智慧;經過個人實際運用,融合醫學和佛道兩家養生學所做

的心得報告,陳述奉獻給有緣人,是本書的緣起。   書中介紹一些簡單易行、見效快速,惠而不費的養生方法;知道以後實證它,過正確的生活,健康少病是指日可待的。不必等到得了大病,甚至得了重病了再來求醫,往往是來不及的。就好比人類為了發展經濟而破壞環境生態,引起大自然的反撲,其代價是無可補償的!   感謝南老師的指點和鼓勵,成就了我學醫之旅,呈獻這份心得報告妄以報師恩。感謝首愚法師、日常法師的提攜關懷;感謝先父家母讓我無拘無束地自由成長發揮,及家人親友的支持。感謝黃偉銘、蔡康寶、朱士宗、朱華、張步桃、榮向路、郭偉星、許順吉、謝福枝等老師,和所有教導我的師長;感謝區卓基、沈重光夫婦、沈乃宣夫婦、龍雲

祥、鄭文音、吳弦芳、郭振祥等一路相伴,及此生中所有的貴人,每位貴人都是我生命中的導師。   感謝順天堂集團、財團法人臺灣必安研究所,給我舞台,提供各項資源,成就我的研發,完成我的臨床研究,並不吝提供本書所有的實驗圖片,嘉惠有掉髮苦惱和預防老人失智的民眾。 葉曉縈 從頭到腳的養生學 枕頭沒選對,越睡人越累‧高枕無憂 一日心血來潮,瞬間在腦海中想起:「高枕無憂」的傳言是真實的嗎? 嗯…,或許應該實際體驗一下「無憂」的滋味?於是向媽媽借來藤製的枕頭,一睡…不知不覺在麻痺中被喚醒過來…!發現這「高枕」怎麼會「無憂」呢?於是追溯「高枕無憂」 的典故: 春秋時期,馮諼是齊國宰相孟嘗君的食客,一日

對孟嘗君說:「一隻兔子要有三個藏身之處,才能免於被獵人獵殺的危險!」 於是,他為孟嘗君周全設計了狡兔三窟,讓孟嘗君可以安處於那個詭譎多變的局勢中進退有據,可以安然無憂地睡覺!這「高枕無憂」是形容,事前做好周全的準備,就能平安無事,不必擔憂害怕。 小小的枕頭,伴隨著我們經歷了無數個春夏秋冬,有的人一躺下就能呼呼大睡,有的人卻做起了春秋大夢…。枕頭的高度、軟硬、材質,除了關係睡眠的品質外,也是造成打鼾、落枕和失眠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說:「枕頭不選對,越睡人越累」,由此可見,與睡眠有關的枕頭、床墊、材質、睡姿、朝向、門窗等,就不得不講究了! ‧枕頭 枕頭的高度因人的體型及習慣而異。根據近代醫學研究指

出,最適合的高度大約是六~九公分;購買枕頭必須兼備「蓬鬆」、「透氣」、「可塑」、「支撐」四大要件,才能因應個人不同的頸部曲線,調整最合宜的高度, 達到骨骼、肌肉放鬆的效果。 枕頭太高,頭枕部和頸椎神經容易受到壓迫,使兩邊的肌肉緊繃,造成頸椎供血不足,甚至會衍生各種不適的症狀,如肩頸酸痛、落枕、頭痛、頭暈、手麻、失眠、骨刺或頸椎病等。枕頭太低,下巴會往上抬,容易出現張口呼吸、打鼾的情形。唯有睡覺時,枕頭的高度適中,才能達到全身放鬆,頸椎舒緩,令人安然好入睡! 「床」宗接代的神聖殿堂 人一生中有三分之一的時間會在床上度過,所以人們對「床」似乎有著特殊的個人情感,它不只是休息的地方,更是傳宗接代的神

聖殿堂。以健康角度而言,「硬」的竹床、藤床、木板床、榻榻米等較為理想,而床的材質以天然、透氣、涼爽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