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朝 滅亡原因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懶人包總整理

周 朝 滅亡原因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陳雨露,楊棟寫的 中國金融大歷史:從西周封建經濟到唐朝盛世真相(西元前1046~西元907年) 和拜根興的 石刻墓志與唐代東亞交流研究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野人 和科學所出版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歷史學系 呂春盛所指導 竇翊禎的 漢末三國時期的涼州人與政局之關係 (2020),提出周 朝 滅亡原因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涼州、羌族、董卓、馬超、姜維。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中國文學研究所 高嘉謙所指導 黃國華的 浮城•鬼城•滅城:20世紀末以來華文小說中的城市想像 (2018),提出因為有 浮城、鬼城、滅城、華文小說、華語語系、城市文學、世紀末的重點而找出了 周 朝 滅亡原因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周 朝 滅亡原因,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中國金融大歷史:從西周封建經濟到唐朝盛世真相(西元前1046~西元907年)

為了解決周 朝 滅亡原因的問題,作者陳雨露,楊棟 這樣論述:

從西周封建經濟到唐朝盛世真相 Financial History of China, 1046BC - AD 907 經濟學家才能發掘的歷史真相 無論盛世或亂世,都有金錢力量在背後驅動! 顛覆傳統政治史觀,從「經濟社會」角度,改變你曾經以為熟悉的歷史。   漢武帝打壓商人,卻培育出更可怕的「官商」?   魏蜀吳三次貨幣戰爭,孫吳為何大敗而歸?   武則天廢除關稅,民間創意大爆發,挑糞也成一門好生意?   本書以獨創的金融角度與生動詼諧的語言,剖析歷朝歷代的盛衰密碼。從正史、奏摺、文學、畫作,到歷代貨幣、竹簡等出土文物,乃至於審判卷宗,參考豐富的史料文獻,挖掘出教科書沒說的歷史真相。

  ▌漢朝文景之治,是拜呂后所賜 ▌   呂后做到了真正的耕者有其田,當時貧富差距僅25:1(2017年台灣113:1);   農業勞動生產力世界第一,是當時的西歐1500年後才能到達的水準。   ▌曹操的屯田令,是蜀漢敗於曹魏的關鍵因素 ▌   曹操蒙受千古罵名,其實他治理有方,分給每個流民無主土地,北方由大亂變成大治、經濟繁榮;   而劉備與諸葛亮卻用兩次貨幣改革,搞垮蜀漢經濟。   ▌唐朝貞觀盛世,其實百廢待興,遠遜於開元之治 ▌   當時黃河水災連年不斷、民戶數僅剩300萬戶,遠低於隋煬帝800萬戶、武則天600多萬戶;   官員俸祿全部為糧食,連錢都沒有;百姓揮刀自斷手足,為了逃

避徭役……傳說中的貞觀之治何來?   從「錢」的角度解讀中國歷史,   看「金融制度」如何影響國力,催發歷代興亡與迭替。   ◎貨幣改革是為了快速撈錢!   朝廷打仗養兵要錢、皇帝揮霍要錢,為什麼歷代皇帝籌錢的第一選擇就是改革貨幣?   ◎該鼓勵商業還是抑制商業?   商鞅認為商人很難管理,因此打壓商人地位並課重稅,造成物價上漲六十倍,民怨嚴重;   武則天選擇廢除商稅,導致民間創意大爆發,連挑糞都能致富。   ◎貿易戰爭其實是政治手段!   管仲利用貿易戰爭收拾六國,助齊桓公稱霸;   隋煬帝運用國際貿易,分化西域二十一國,使其無力犯亂。   無論是「文景之治」、「開元盛世」的海晏河清

,還是「五胡亂華」、「五代十國」的渾濁亂世,都有金錢的力量在背後驅動。   在「皇權—封建官僚—小農」框架下分割社會財富,所謂盛世,不過是以國家政策提出保障,給大部分人一個公平賺錢的機會,而皇權和小農最後無論如何變招,都會被霸氣外露的封建官僚逼入絕境。財富不是罪惡,窮人無法致富才是罪惡,這才是強國富民的終極密碼。   【中國金融大歷史】全系列共二冊   中國金融大歷史:從西周封建經濟到唐朝盛世真相(西元前1046~西元907年)   中國金融大歷史:從史上最富有的兩宋到錯失全球霸主的大明朝(西元960~1644年) 本書特色   1.本書是誠品暢銷榜、金石堂強推選書《世界金融大歷史30

00年》姊妹作。   IMF(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前副總裁朱民、法國前總理Michel Rocard 連袂推薦   2.史料來源廣泛而全面:   作者從正史、文學作品乃至青銅鼎銘文、各朝代貨幣、竹簡等出土文物,甚至從審判卷宗找出史料,帶領讀者發現歷史教科書沒說的真相。   3.寫作條理分明而生動:   全書以時間為綱,以朝代、人物、事件為目,以金融實務為核心,用生動詼諧的語言,分析歷朝歷代的盛衰密碼。   4.作者見解獨特而深刻:   以獨創的金融角度,剖析金融的演變與政治更迭的關係,有助於理解當代經濟課題。   5.附大事紀年表,金融史上第一次全記錄:   從西周到盛唐(西元前1046

年~西元907年),以年表分列中國金融史上的第一次,一手掌握近二千年的歷史軌跡。 專家推薦   南方朔(作家)   沈中華(實踐大學財金系講座教授)   劉瑞華(清華大學經濟系教授)   ※初版書名為《中國金融史3000年[上]》

周 朝 滅亡原因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一個酷愛歷史的UP主以獨特視角帶大家讀歷史,看奇聞。創作不易,感謝每一位朋友的支持,不要忘記點訂閱和小鈴鐺哦

漢末三國時期的涼州人與政局之關係

為了解決周 朝 滅亡原因的問題,作者竇翊禎 這樣論述:

涼州原為遊牧民族活動之地,漢武帝在位時期打擊匈奴,設立河西四郡,涼州正式被納入漢帝國的版圖之內,由於涼州特殊的地理位置,經過漢帝國的三百年統治之下,地域文化自成一格,涼州豪族以武力和善御兵著稱。東漢持續一百多年的羌族叛亂,不僅讓漢帝國走向衰亡,也使涼州豪族勢力逐漸壯大。漢末以降,涼州豪族在戰亂中充分發揮軍事才能,中下階層的涼州豪族形成割據勢力、威逼朝廷的涼州軍閥,董卓和馬超便是當時顯赫一時的涼州軍閥領袖。董卓死後,涼州軍閥因分裂而衰亡。東漢末年的政治版圖,隨著涼州軍閥的瓦解,演變成群雄逐鹿,最後分為三國。蜀漢政權以北伐中原、光復漢室作為基本國策,涼州因其特殊的地緣關係,成為蜀魏兩國交鋒的最前

線,涼州人又再度活躍在戰場上,從而影響兩國政權的內部結構和蜀魏戰爭的走向。涼州人姜維乃是繼葛亮北伐志業的蜀國軍事統帥,他頻繁北伐的行動引起益州人士的不滿,蜀漢內部分裂,最後成為蜀漢滅亡的重要原因之一。三國歸晉後,涼州人因為失去能讓他們大展身手的戰爭舞台,而失去影響力。

石刻墓志與唐代東亞交流研究

為了解決周 朝 滅亡原因的問題,作者拜根興 這樣論述:

《石刻墓誌與唐代東亞交流研究》運用中、韓、日學界現存文獻、考古史料,特別是以20世紀90年代以來在西安、洛陽及其周邊地區新發現的唐人墓誌石刻為素材,在已有研究的基礎上,探討墓誌石刻所見入唐朝鮮半島移民涉及問題,杜嗣先、井真成墓誌及日本國號的出現,新羅、日本使臣爭長諸問題。 其中對入唐高麗移民墓誌的史料價值,百濟移民禰氏家族入唐過程及在唐生活狀況,定居唐朝的新羅僑民金日晟在唐為官經緯,宗藩體制下唐代賓禮的規定和具體實施,以及對西安周邊新羅人金仁問遺跡、乾陵61蕃臣石像中的新羅使者、唐羅戰爭、唐朝與新羅文化交流等問題均有獨到的見解。另外,本書還對百濟移民禰寔進的墓誌、萬年宮碑陰題名、宦官吳懷實的

墓誌進行了縝密詮釋與論述。總之,本書是作者拜根興利用最新發現唐人石刻墓誌史料,探討唐代東亞交流的大膽嘗試和鼎力之作,可供中國古代史領域的研究人員與高校師生閱讀和參考。 叢書總序 前言 上編 石刻墓誌與東亞交流研究 第一章 新發現的墓誌石刻與唐代東亞交流 第一節 天寶、大歷年間來往于唐羅間的各類人士 第二節 墓誌所見唐中後期出使新羅的唐朝使者們 第三節 墓誌中“日本”國號的出現與吳懷實墓誌 第四節 圓仁所見登州文登縣佛塔碑文 第二章 杜嗣先、井真成墓誌與唐代中日關係 第一節 井真成、杜嗣先墓誌的發現 第二節 《井真成墓誌》、《杜嗣先墓誌》與唐代中日關係 第三節 《杜嗣先

墓誌》、《井真成墓誌》的史料價值 第三章 石刻墓誌所見唐朝與新羅往來 第一節 西安周邊石刻與唐和新羅往來 第二節 在唐新羅人金日晟的墓誌 第四章 入唐百濟移民墓誌研究 第一節 百濟移民禰氏家族墓誌 第二節 百濟移民陳法子墓誌 第三節 百濟移民禰氏家族墓誌的研究現狀 第五章 人唐高麗移民墓誌的史料價值 第一節 新見入唐高麗移民墓誌 第二節 入唐高麗移民墓葬及其史料價值 下編 唐都長安與東亞交流 第六章 唐高宗時代:朝鮮半島劇變與高麗的應對 第一節 百濟滅亡與高麗應對的乏力 第二節 百濟復興軍救援作壁上觀 第三節 高麗滅亡原因再探索 第七章 “唐羅戰爭”始末及涉及問題 第一節 “唐羅戰

爭”爆發的原因及時間界定 第二節 《夏州都督太原王方翼碑》與上元元年唐朝出兵新羅 第三節 李謹行與“雞林道經略使之印 第四節 “唐羅戰爭”的終結 第八章 唐長安都市佛教文化的交融與傳播 第一節 都市佛教文化繁榮發展的第一舞臺 第二節 佛經翻譯中的文化交融 第三節 儒佛道等宗教間的相互批判與交融 第四節 長安都市佛教的東亞傳播 第九章 唐都長安與新羅慶州 第一節 唐與新羅雙邊關係的締結 第二節 雙方人員的頻繁往來 第三節 唐羅之間的物質文化交流 第四節 長安一慶州,唐羅友好交往與文化遺存 第十章 唐朝的賓禮儀式及其實施 第一節 郊迎宴飲,唐皇帝會見新羅使者 第二節 依禮而行,新羅王面見唐使

者 第十一章 中國學界百濟史研究的現狀與課題——以出土百濟移民石刻墓誌銘文為中心 第一節 中國學界的百濟史研究 第二節 中國學界對百濟移民墓誌的探索 第三節 新發現的百濟移民墓誌及其研究 第四節 現有研究的回顧與檢討 附錄 參考文獻 後記

浮城•鬼城•滅城:20世紀末以來華文小說中的城市想像

為了解決周 朝 滅亡原因的問題,作者黃國華 這樣論述:

本論文為一次「跨地域」研究,從「浮城」、「鬼城」和「滅城」三個城市意象,探討20世紀末以來香港、中國、台灣和新馬的華文小說,如何「彼此凝視,各有所思」,在世變之際,共用強烈憂患意識的文學想像,處理各自的內憂(現代化問題)外患(「中國」問題)。20世紀末以來,隨著冷戰逐漸結束,東亞和東南亞華人地區的政經局勢發生一大變化,如中國改革開放、台灣解嚴、香港百年回歸、新馬政府提倡「亞洲價值」(Asian values)、馬共解除武裝、中國崛起和台灣政黨輪替等。當華人世界紛紛響起開放、自由、和平、進步和統一的大聲響,各地華人小說家保持戒慎態度,以曖昧的、陰暗的、荒誕的小說敘事,檢視政經模式轉型過程中,對

個體與集體所造成的衝擊,處理20世紀末以降華人特殊的空間感和身體感——漂浮感、侵入感和消失感。本文論述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的「浮城」,本文從香港西西、中國梁曉聲和新加坡希尼爾在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所提出「浮城」的小說景觀,觀察當中國向外開放並計劃收回香港,如何刺激三地作家作出各種「之間」的游移表述:殖民宗主國和祖國之間、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之間、中華文化和西化之間。本節特別強調三座「浮城」的關係:香港因九七回歸而成為「問題城市」,促動梁曉聲想像由社會主義至資本主義的「中國浮城」,以及希尼爾想像「孤島寡居」的「新加坡浮城」。第二部分的「鬼城」,本文將討論21世紀初的中國崛起,如何讓香港和台灣

女作家,把握住鬼魅的「邊緣性」和「排他性」特質,建構與中國保持距離的「鬼城」,分別回應「一國兩制」和「一個中國」的問題?如何讓中國和馬華作家,把握住鬼魅的「穿越性」,擬定「城/鄉」和「故鄉/原鄉」往返移動的「鬼城」敘事,各別引出「城包圍鄉」和華人離散的課題?第三部分的「滅城」,本文首先對華文小說中的「滅城」敘事,作一次跨界的鳥瞰,說明自20世紀末至21世紀初,各地如何藉由「滅城」想像,表達具有在地特色的憂患。其次,以兩個引爆「毀滅」幻想的時間點「1984」和「1989」為主題,思考中港「八0後」和台灣「七年級」作家,如何挪用「1984年」這象徵監控和威權的時間符號,處理他們成長期間政經變革的關

鍵時刻?1989年的天安門事件、鄭南榕自焚事件和《合艾和平協議》簽署,如何讓中國、台灣和馬來西亞華人作家,想像注定敗亡、碩果僅存或失敗主義的「共和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