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封建制度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懶人包總整理

周封建制度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王安泰寫的 再造封建:魏晉南北朝的爵制與政治秩序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國立臺灣大學 歷史學研究所 陳弱水、甘懷真所指導 王安泰的 再造封建——魏晉南北朝的爵制與政治秩序 (2009),提出周封建制度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王爵、五等爵、封建、政治秩序、開國、茅土、冊封。

而第二篇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國民教育研究所 但昭偉所指導 林儒的 論秦的專制教育之形成---秦孝公至秦二世 (2006),提出因為有 商鞅、韓非、秦始皇、李斯、專制教育的重點而找出了 周封建制度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周封建制度,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再造封建:魏晉南北朝的爵制與政治秩序

為了解決周封建制度的問題,作者王安泰 這樣論述:

  中國中古時期的「封建」,與西周的「封建」,乃至於現代認知的封建,實為不同的概念;本書對於魏晉南北朝的封建制度與政治秩序,有深入的分析與探討。   本書以爵制為研究重心,探討中國中古時期封建的意涵,以及爵制與政治秩序的關係。中國中古封建體系,名義上遵循西周封建制度,實際是經由戰國兩漢以來儒生、士人不斷追溯重構,形塑出一套關於西周封建的「歷史記憶」。中國中古封建以王爵與五等爵替代西周諸侯,建立天子冊命諸侯統治封國的架構,並藉由儒家經典與漢魏故事,制定專屬諸侯的「開國」制度與「茅土」儀式。各王朝也藉由冊封周邊勢力,建構天下秩序,彰顯政權居於天下共主的地位。本書不僅關注封建體制的具體實踐方式,也重

新考察中國中古時期的政局與制度變遷。 作者簡介 王安泰   1978年出生,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博士。研究領域為中國中古政治史、中國古代制度史、古代東亞史。著有學術專書《開建五等--西晉五等爵制成立的政治史考察》,另發表期刊與會議論文〈漢趙封國的空間分布與天下秩序〉、〈前、後秦的封國分布與天下秩序〉、〈西晉《諸侯律》的制定及其意義〉、〈新羅「居漢樂浪故地」說的分析〉等。 第一章 緒論第一節 研究動機第二節 文獻回顧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研究架構 第二章 魏晉南北朝的爵制變化與政治秩序第一節 兩晉南朝爵制的發展第二節 十六國時期爵制的特點第三節 北朝爵制的變化小 結 第三章 「開國」與封爵的虛散化

傾向第一節 魏晉「開國」制度的建立過程第二節 東晉南朝的「開國」與「五等」第三節 十六國北朝的各類實封與虛封爵小 結 第四章 「茅土」與封爵的連結歷程第一節 茅土的起源第二節 茅土制度化的歷程第三節 東漢以降茅土制度的定型小 結 第五章 爵制與魏晉南北朝冊封體系第一節 魏晉南北朝天下秩序的複雜性第二節 內臣與「中間型內臣」小 結 第六章 結論徵引書目後記索引

周封建制度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一個酷愛歷史的UP主以獨特視角帶大家讀歷史,看奇聞。創作不易,感謝每一位朋友的支持,不要忘記點訂閱和小鈴鐺哦

再造封建——魏晉南北朝的爵制與政治秩序

為了解決周封建制度的問題,作者王安泰 這樣論述:

封爵是中國古代官僚體系的要角之一,其動力來自於「封建」。自戰國兩漢以來,以周公為核心的西周封建制度,透過儒生、士人不斷追溯重構,最終成為不同於西周封建的「歷史記憶」,此即中國中古封建體系。在這套封建體系,諸侯代替天子統治萬民,王爵與五等爵成為士人將「歷史記憶」具體化的手段。因此本文以爵制為研究重心,探討中國中古時期封建的意涵,及其與政治秩序的交互關係,並結合其他政治制度,觀察魏晉南北朝時期爵制發展。 西晉開建五等,是爵制發展的一大變革,諸侯王與公侯伯子男各自擁有封國,獲得相應的食邑租稅與特權,宗室與異姓高門儼然具備古代諸侯地位。至南北朝時期,公侯伯子男的官品大幅降低,王侯與封國

的關係也日漸疏離,各種相關禮儀遭受剝奪。而復行五等爵之舉,其所涉及之冊封禮儀規範,諸如「開國」與「茅土」,亦可作為分析魏晉南北朝封建體系的關鍵詞。 「開國」一詞出於《周易》,原指天子冊命諸侯開國承家,並告誡諸侯不可任用小人。之後「開國」逐漸成為諸侯的代稱,東晉以降甚至與爵稱結合,形成「郡縣名+開國+爵稱」的複合型爵名。至北朝後期,開國爵與封國的關係更為疏離,至唐代演變為開國爵不再開國的奇特現象。從魏晉到隋唐,隨著「開國」一詞的普及化與制度化,諸侯的開國規範日益受到制約。 「茅土」根據《逸周書.作雒解》,相傳為周公之創制,但茅土理論之起源仍有待處理。自西漢後期開始,茅土逐漸成為諸侯王

與列侯的代稱;東漢以降,詔書授與茅土的用詞也趨於定型。茅土不論在概念或實物方面,皆與諸侯密不可分。皇帝也運用茅土理論,結合《尚書.禹貢》,強化天子治理天下的正當性。 此外,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同時存在數個自稱正統的王朝,各政權皆自稱是唯一的天下之主,構成了複雜的冊封體系與國際關係。無論是刺史或是開國爵、諸侯王爵,皆帶有漢晉的郡縣名稱,代表獲得官爵的勢力,被認可位於天子德化所及範圍,反之則為化外之地。魏晉南北朝存在著以漢代天下為背景的內臣、外臣模式,並以「擬制郡縣範圍」為區分標準。總而言之,魏晉南北朝的封爵,在失去原有「封建」權力的基礎上,與當世政治秩序建立更密切的關係。

論秦的專制教育之形成---秦孝公至秦二世

為了解決周封建制度的問題,作者林儒 這樣論述:

本研究的重點在描述和探討秦的專制教育之形成,主要的時間背景從戰國時期秦國的秦孝公開始,到秦始皇統一天下後的秦王朝,再到秦二世秦朝滅亡止。 本研究共分六章,茲將每章內容撮要於後。 第一章,導論。本章說明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研究範圍與秉持原則、名詞解釋與文獻回顧。 第二章,西周分封建國至東周的秦國。本章描述西周封建制度的內容,以說明西周的的教育制度和措施,其次描述東周的變動,對教育制度和實際教育活動造成的影響,並以此歷史背景,作為了解秦國興起的過程。 第三章,秦國變法圖強與新政的演變。本章描述在春秋戰國的變動中,秦孝公和商鞅推動變法運動,建立君主專制政體,促使專制主義的產

生,連帶地使專制教育思想在秦國萌芽。 第四章,專制教育思想的基礎和目標。本章從《韓非子》一書的內容,說明專制教育思想的基礎和追求的目標。韓非延續商鞅的思想,對商鞅培育官僚的觀點作出修正,韓非提出的教育主張影響後來秦朝的文教政策。 第五章,秦的專制教育措施及其影響。本章說明秦國專制教育的措施和專制教育在秦朝形成的影響,分別說明農業訓練、軍事訓練、學吏制度的內容,再來說明專制教育在秦朝形成的影響。 第六章,結論。本章將回顧本論文的研究過程,並提出未來研究上值得進行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