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花粉禁忌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懶人包總整理

吃花粉禁忌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森田敦子寫的 日本第一植物療法師的天然家庭藥方:40種常見食材、100種香藥草、精油,解決你70種日常健康需求 和川口三枝子的 一看就懂!馬上就能運用的精油化學:了解成分與作用,搭配科學芳療挑選精油和配方,有效改善各種身心症狀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蜂花粉的副作用有哪些服用時間有講究也說明:5、尿酸過高的人不能吃蜂花粉:與通風病人一樣,尿酸過高的人也不能吃花粉,因為蜂花粉中含有大量核酸。 ... 石菖蒲和桑葚子的功效與作用桑葚子的食用禁忌.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如果出版社 和大樹林所出版 。

世新大學 社會發展研究所(含碩專班) 王志弘所指導 林宜嫺的 「過敏症」的操演:知識化、裝置中介與身體實踐 (2006),提出吃花粉禁忌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過敏、身體、敘事、社會關係、醫療社會學。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歷史學研究所 杜正勝院士所指導 陳元朋的 舉箸常如服藥——本草史與飲食史視野下的「藥食如一」變遷史 (2004),提出因為有 藥物、食物、食療、飲食、本草學、本草史、飲食史、中國醫療史、中國飲食史、黃庭堅、孫思邈、當代台灣食療餐飲業、當代台灣食療商品、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品味、區分、階級文化的重點而找出了 吃花粉禁忌的解答。

最後網站中醫性養生 - Google 圖書結果則補充:... 花粉、山藥,治療屬氣陰不足而患消渴證者。@配當歸、龍眼肉、酸棗仁、葆神,治療氣 ... 禁忌 1)人參反黎蘆,畏五靈脂,惡邑脂,均忌同食。 2)服人參時不宜喝茶、吃蘿蔔。 3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吃花粉禁忌,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日本第一植物療法師的天然家庭藥方:40種常見食材、100種香藥草、精油,解決你70種日常健康需求

為了解決吃花粉禁忌的問題,作者森田敦子 這樣論述:

日本植物療法先驅、有機保養教母,集二十年植物藥理研究之大成 結合法國植物藥理科學與東方傳統智慧 完整收錄上百種天然植物藥方,打造由內而外的健康生活   ✽完整涵蓋日常症狀、女性生理、心理壓力、肌膚調理四大類健康需求   ✽不只芳療,也提供萃取藥草的治療方式,及日常生活中就能取得的食療方   ✽每種食材及香/藥草均附註植物藥理成分,方便學習應用   ◎從身心失衡的空服員,變身日本植物療法大師   本書作者森田敦子是第一位將植物療法引入日本,擁有法國專業證照的植物療法師。投身植物療法前,她曾是光鮮亮麗的空服員,然而不規律的工作卻讓她罹患氣喘與異位性皮膚炎,類固醇藥物和支氣管擴張劑鎮日不離身

,身心靈嚴重失衡。為了改善健康,森田敦子約莫20年前毅然辭職,前往植物療法發源地法國鑽研植物藥理,並取得治療證照。   學成歸國的她,成為日本推廣植物療法的先驅,多年來已奠定大師地位。森田敦子不但成立le bois植物療法學校培育新血,其所創辦的保養品牌Waphyto、INTIME,更席捲日本美妝界,成為近年最受矚目的有機保養品牌。   ◎什麼是植物療法(phytotherapy)?   植物療法是在歐美被廣泛使用的輔助醫療方式,通常是藉由食用、蒸餾或萃取來獲得植物的藥性,利用植物的藥理來療癒心理、生理、病理上的難題,達到治療效果。以植物入藥,本是東方傳統醫學常見的手法;而植物療法,則是用

科學、化學的角度,解釋自古留下的智慧。植物療法就是以人為本,並正確理解身體感受、順應時勢的自然療法。   ◎植物療法不等於芳香療法   許多人對植物療法的印象就是香草茶或芳香療法,但其實我們所熟悉的日常食材也能提升自然治癒力。芳香療法是植物療法的一種,但植物療法使用植物的範圍比芳香療法更為廣大。   植物療法不只使用精油和香氣,更將植物全體入藥。在家自製藥膳、香藥草茶、酊劑,並運用市售錠劑和精油,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健康問題,不必吃藥打針,靠植物的力量就能治癒。   ◎植物療法的功效?   本書是作者集二十年植物藥理研究之大成,結合西方療法與日本傳統智慧匯集而成的驗方,完整涵蓋日常症狀、女性

生理、心理壓力、肌膚調理四大類健康需求。   【日常症狀】   胃酸、胃痛,又不想吃制酸劑   ✓ 每天吃一兩片高麗菜+鹽巴+芝麻油的沙拉,就能有效改善   三甘高、血糖高,大肚腩怎樣都消不下來   ✓ 餐前喝桑葉茶,能有效提升糖類代謝   花粉、塵蟎過敏噴嚏打不停   ✓ 多吃舞菇、常喝紫錐草茶就能搞定   碰撞瘀青又擔心貼布有防腐劑會過敏   ✓ 用里芋磨泥做成貼布,很快就能看到效果   【女性生理】   增強女性荷爾蒙,提升懷孕機率   ✓ 喝覆盆子葉茶   經痛痛起來要人命   ✓ 吃月見草油、喝西洋蓍草茶就能緩解   【心理壓力】   整晚翻來覆去想睡睡不著   ✓用纈

草、西番蓮茶和薰衣草精油,不會讓你越睡越累   心情低落、憂鬱和煩躁   ✓橙花精油和香蜂草茶可以安定心神,舒緩悲傷和不安   【肌膚調理】   肌膚乾燥、臉色暗沉   ✓喝黑豆茶再用乳香油按摩,馬上就能變得水潤緊緻   白髮、掉髮   ✓多吃黑芝麻、紫蘇油,用甜橙精油按摩就能強健髮根,讓頭髮生長   擁有本書,就像把歐洲的香草藥局帶回家,和你一起守護全家大小的健康  

「過敏症」的操演:知識化、裝置中介與身體實踐

為了解決吃花粉禁忌的問題,作者林宜嫺 這樣論述:

過敏(allergy)的希臘語義解釋為「另一種身體反應」。但是,過敏在現代社會的意義下,已儼然成為一種必須進入醫療程序而解決的「疾病」。由此發展的醫療和媒體論述,以及因應而生的各樣物品,似乎教導及呈現出過敏患者的單一身體樣貌及結果。但是,過敏患者的身體並不是單一且固定的結果,而是透過各種論述、裝置及社會關係,所中介出來的獨特且唯一的身體經驗和過程。 因此,本研究的分析焦點放在過敏患者的生活操演:過敏敘事的操演、過敏身體的操演,以及操演者的協商與自我定位。這些操演是透過語言及身體,展演在生活實作裡。換句話說,過敏患者的身體是透過各式各樣的論述(生物醫學、媒體、另類療法等)、身體操演(生活

紀律、禁忌及物的使用),以及社會關係(醫病關係、家人、朋友等)的衝突與協商所中介而成的。當過敏患者「說」故事,便意味了他/她們自身如何理解、解釋與看待自己的過敏身體及身分。採用的研究方法為敘事分析、田野觀察(觀察過敏患者使用抗敏器械與技藝的狀況),以及深度訪談(訪問置身於過敏論述底下的相關人士)。 首先,從過敏知識的主要論述著手,分別討論過敏的知識建構之敘事、母職觀點下的過敏論述,以及病患如何挪用與詮釋過敏知識,從而產生自身立基於經驗和敘事交揉之處且獨特的過敏「知識化」。 接著,回到過敏患者的治療脈絡下,更深入地探討過敏論述如何落實於生活實作裡。但是,過敏患者並非純然地接受過敏論述

的介入,而會根據自己獨特的身體經驗,進而去了解、解釋及運用。況且,這種身體操演某方面是藉由過敏的裝置器材來中介及進行過敏的知識化。 然後,由於過敏患者身體的不確定性及日常性,他/她們其實是在日常生活中,透過各式各樣的生活實踐,呈現出自己對於過敏的理解和解釋。而且,過敏患者的身體並非僅由過敏論述和患者的個人經驗所銘刻而成,還包含了社會關係的體驗和協商;以上這些操演,更跟患者如何看待過敏的自己是緊密關聯的。 最後,再回到「過敏是什麼」的問題,試圖將治敏因素與責任從個人關照中,拉抬到致敏環境及生活形態的集體軌跡裡。換句話說,過敏並非僅是個人的身體疾病,而是必須放到公共議題內思考、詮釋,以

及尋求制度層面的改革和解決。

一看就懂!馬上就能運用的精油化學:了解成分與作用,搭配科學芳療挑選精油和配方,有效改善各種身心症狀

為了解決吃花粉禁忌的問題,作者川口三枝子 這樣論述:

學會精油化學一點也不難! 只要了解植物的進化過程,就能自然而然學會精油成分特徵 用科學實證來選擇精油、設計配方,為家人、個案療癒時更有效,更有自信!   ★喜愛芳香療法的妳/你,應該遇過這種狀況:   ◆曾懷疑過「為什麼這種時後要用這個精油」?   ◆向別人推薦精油時,沒辦法好好說明理由讓對方信任而感到懊惱   ◆知道茶樹精油可以預防感冒,薰衣草精油能放鬆,但不曉得為什麼有這些效果   ◆使用精油時充滿不確定感,或對家人、個案使用芳療時沒有自信   ◆同樣症狀別人用了有效的精油,自己用了卻沒有效果   ◆覺得自己永遠記不住複雜的化學名詞和公式   ◆即使學了精油化學,也無法輕鬆地運

用在日常生活中   顛覆「精油化學好難」的印象,讓「想更深入了解精油」的初學者,輕鬆邁入進階的一本書!   不用死背,自然就能理解精油化學的成分   無法移動的植物為了生存下去會改變自身的型態,製造出各式各樣的成分,從植物的進化過程中,我們就能了解芳香成分的演化和成因。   配合圖表解說,從植物的生存環境和生存策略去了解芳香成分的作用特徵,立即明白植物為什麼會製造出這樣的成分。   這些植物的「生存力量」會以芳香成分的形式,將我們從身心不適中拯救出來。   【例如】   ◆陸地上最早的植物只有生長在水邊潮濕區域的苔蘚類,這時誕生最古老的芳香成分就是芳香族,因此屬於芳香族的酚類和芳香醛類

精油,都有著易溶於水的性質。   ◆早期艱困的環境下,原始人類的生命力強,學會用火後,食物中的微生物和寄生蟲大幅減少。而早期的酚類也飽含強大的力量,能增強我們體內的生命力(抗感染、溫熱、刺激免疫、強壯等功效),但也含有粗暴的性質,是對皮膚刺激性最強的成分。   將化學帶進生活中,更容易加深記憶   介紹14種重要的化學族類,包含主要作用、代表精油、成分特徵,或是這些化學成份經常使用在日常生活中的哪些方面,拉近精油化學與日常生活的距離,你將更熟悉這些精油成分。   【例如】   ◎加了丁香的咖哩,吃完後身體會變溫暖,雖然吃起來沒有很辣,但還是有辛香料的刺激感,是丁香中酚類的作用。   ◎蒎

烯有抗菌和殺菌的效果,針葉樹所釋放出森林浴效果的「芬多精」,英文中就有植物的抗菌和殺菌效果的意思,而芬多精也是針葉樹釋放出來以蒎烯成分為代表的香味。   利用科學實證,改善自律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免疫系統失調問題,緩解身心症狀   植物為了適應環境而製造出芳香成分,香氣能透過嗅覺,對自律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的司令下視丘,直接發揮作用。而且精油含有各式各養的成份,比起單一成分的藥物更能影響全身,提升整體的自然治癒力,進而改善不適的問題。   書中針對50種以上常見症狀,如偏頭痛、失眠、生理期、過敏、身體痠痛、倦怠、感冒、腸胃症狀、呼吸問題、手腳冰冷…等自律神經、內分泌系統和免疫系統平衡失調

所造成的問題,說明症狀的原因、所需精油成份、建議精油、複方配方,以及使用方式和禁忌。   為什麼我用的精油沒有效?教你從原因挑選精油的成分,才能真正發揮作用   「我因為生理痛用了能調整女性荷爾蒙的天竺葵精油,但好像沒什麼效果。」   「我本來想用歐薄荷精油來改善頭痛,但用了之後頭反而更痛了。」   玩芳療的人都知道天竺葵精油能調整女性荷爾蒙、歐薄荷精油能改善頭痛,但實際用過之後卻感受不到效果。那是因為同一種症狀會有好幾種不同的原因。不配合原因去選擇精油的話,很難有效果。因此在使用精油前,最重要的事情是先找到造成不適的原因,針對原因來選擇適合的成份,才能發揮效果。   【例如】手腳冰冷、

水腫   可能一:因副交感神經亢進所引發(運動不足等身體因素造成血液循環不良所導致)→使用單萜烯類(針葉樹)和單萜烯類(柑橘)→絲柏、杜松莓、檸檬、葡萄柚等精油   可能二:因交感神經系統過度活躍引發(壓力、緊張等原因造成)→使用酯類、萜烯醛類→羅馬洋甘菊、真正薰衣草、檸檬尤加利、香茅等精油   同樣的症狀,原因也不一定相同,應該都要試試看,知道自己現在需要的是哪一種配方,才能得到如何處理自身狀況的線索。另外,選擇自己喜歡的香氣,也能藉此判斷自己目前需要的是什麼。   30種精油植物功效檔案,聰明學會選擇不同的精油吸收路徑,達到所需效果   介紹每種精油植物以及所含的主要芳香成份及功效,可

依據個人需求,選擇使用皮膚吸收路徑或是嗅覺吸收路徑,搭配各種使用方式,來達到不同的療癒效果。   塗抹皮膚讓成分進入體內,跟嗅聞香氣的效果並不相同。如果只嗅聞能夠修復傷口的精油,但沒有塗抹在皮膚上,是不會有效果的。   【例如】依蘭   ★按摩油、乳液(經皮吸收)→可改善自律神經系統失調造成的疼痛和情緒症狀(不安、憤怒等)和油性肌膚等問題   ★擴香、噴霧(嗅覺途徑)→使人達到深沉的放鬆。   學會精油化學後你將:   ◎自然理解精油的使用方法,更加信任精油的力量   ◎不是依據症狀來使用精油,而是針對症狀的原因來判斷需要的成份精油   ◎使用芳療時更有自信並且能清楚說明理由,例如「這個精

油有緩和疼痛的成分,所以我推薦給你」   ◎使用精油更有效,即使用很輕的力道做精油按摩也能發揮身心療癒的效果 本書特色   【1】最好懂的精油化學   不講複雜的化學分子式,而是讓讀者從植物演化,自然而然理解各種精油成分的作用和特徵。   【2】理解芳香成分在人體的運作方式   了解精油中的成分,如何有效改善體內的平衡,順利調節自律神經、內分泌和免疫系統的平衡。單一成分的藥物無法發揮多種成分帶來的平衡效果。   【3】學會就能立即運用在生活中   學會精油成分後,能從各種身、心症狀問題中,判斷原因並依據所需的成分來挑選精油和配方,療癒效果會更加顯著。   【4】30種精油功效檔案  

 介紹精油植物主要的成份特徵及功效,可使用皮膚吸收路徑或是嗅覺吸收路徑,搭配各種使用方式,來達到不同的芳療效果。   【5】適合新手、精油銷售員、芳療師   了解植物的成分後,為家人、顧客挑選精油時有科學依據,能精準提升療癒力,推薦精油時也會更有自信和說服力。 專文推薦‧審訂   AAA澳洲芳療師協會台灣會長‧卓芷聿

舉箸常如服藥——本草史與飲食史視野下的「藥食如一」變遷史

為了解決吃花粉禁忌的問題,作者陳元朋 這樣論述:

出入藥、食之間,這本論文,總共花了五章的篇幅來說明一種特殊飲食行為的變遷歷程。拋卻前此那種牽合古代神話傳說以論證當下行為合理性的簡易陳述,我所看見的變遷,迭有分合,波動起浮,要之並非一成不變的「古已有之」,也不是想當然爾的「於今猶存」。這般的心得,大概也與史觀有著密切的關係。本文所進行的研討,涉及的是「保命全形」的醫療認知與行為,它距離純粹的醫學理論史,其實還有著好長一段距離。隋代太醫楊上善以一句「入口資生之物,例皆若是」來統合他筆下「充飢為食、療病謂藥」的經典釋文,也許不是單純順隨《太素》語義而得出的結論。是食物、又是藥物的雙重身份,其實在紀元之後的五、六百年間,就已然在位居主流的若干藥學

文本裡有所體現。那是一種被泛稱為「本草」的著述類型,它的內容來自於無數的經驗累積,雖然論者時而以「藥之眾者,莫過於草」的說辭來推敲其命名的緣由,但人們日常所食用的物類,還是廣泛地出現在這類文本之中。不過,本草內的「食物」,雖說功能可以齊準於「藥物」,但在它們所適用的各種人體狀況裡,疾病卻並非箇中的大宗。事實上,如果我們著眼的是「補中」、「安中」、「益氣」、「養臟腑」之類的本草記述文字,那麼這些日常食物的藥學認知,就很可能還有著更為悠長的臨床實證傳統。而在對比晚近出土的古代醫方文本後,我認為它可能與古代「房中」一系的方技知識比較接近,而稍遠於那種以「療疾拯死」為主要訴求的「經方家言」。當代許多研

究者在述及食物療養的議題時,常會輕易地將古代藥學文本收載日常食物的事實,當作是相關行為和認知濫觴於此的確證,但我卻以為非是。「本草」不是「藥食如一」的創發者。這種文獻的特徵在於兼容并蓄。翻開一部本草,猶如置身古代諸家方技之士的聯席會議,各家各派所操作的「生生物類」,不僅反映在物性的分類上,甚至還雜揉於同一種單品的記述條文中。換言之,抽絲剝繭,不以寓目當下之所見為定論,或許該是所有運用這批資料進行文化研究者應該遵守的規則。然而,我們還是必須承認的是,這種熔爐般的醫療素材博物典籍,確實發揮了保存知識的作用。就拿六世紀陶弘景的那部「包綜諸經」的《本草經集注》為例,它不獨涵括了早期方技之士的食物運用經

驗,同時還將原本應該從屬於另外一個系統的「食物禁忌認知」,也一併納入載錄的範疇。後者在東晉南朝間,一度還形成了名之為「食經」的專門文本。不過,隨著時序的進展,它們大多難逃亡佚的命運,物換星移之下,「本草」竟還成為後代輯錄者們的資料擷取來源。早期方技之學裡的食物操作知識,也不是在「本草時期」開展後就嘎然而終止其傳續的。在藥學文本之外,不論是理論性的醫經,又或是側重臨床實績的方書,其實都存在著許多與食相涉的內容。它們當然不復昔時樣貌,有些已經披上數術的外衣,有些則無法在新近出土的前代醫方文獻裡尋求到內容完全一致的親族。不過,這些並無礙於我們推定其與古代方技家派之間的關聯。一些有力的佐證是:幾乎所有

出現在今本《黃帝內經》裡的飲食理論,都訴求著「養」、「助」、「益」、「充」——這些富涵「增加」、「強化」人類身體機能的功效;而絕大部分收錄在像是《肘後方》之類方書裡的「饌餚式醫方」,也都具有「補益」或「安和」人體臟腑的方義。就這一點看來,西漢時期曾經在「生生技術」中卓然別立家門的房中方技之學,儘管在東漢南朝之間逐漸淡出醫學的方域,但以往房中家們運使日常食物的業績,倒似乎已經在「理論」與「臨床」的醫學區塊裡,紮根駐錫了頗長一段時間。存身在中世醫學領域裡的飲食知識,大約在7世紀時經歷了一次革命性的整理。初唐大醫孫思邈在《千金.食治》與《千金翼方.養老食療》兩篇文字中,將原本在醫經、本草、方書這三類

醫療文本中分歧傳衍的飲食知識,一舉囊括在他的「食物療養醫學」裡。這個劃時代醫學新見的臨床旨趣是「食療不愈,然後命藥」,亦即「先食後藥」的治則。不過,比起誰先孰後更引人注目的,或許還是那「新見」的本質——「藥食有別」。我要說明的是,這個「有別」其實是與本文那「如一」的命題不相衝突的。事實上,孫思邈並沒有否定「食物」的醫療作用,他只是就著「救疾之遲速」與「毒性之有無」這兩個特徵來對藥物與食物進行區分。毫無疑問的,孫氏著眼的是食物的補養古誼,而其「新見」之所以能夠稱「新」,主要還是濫觴於他對「食物」原本屬性的復辟。醫學範疇裡的「藥食如一」變遷史,大概在孫思邈之後就逐漸歸復於平淡。兩宋以降的「食物療養

醫學」,儘管不乏技術層面的橫向擴張,但卻沒有再出現什麼理論縱深上的拓展。不過,即便是如此,變遷仍然在持續發生中。換個場景,換個主角,新戲碼的主人翁是士人階級。由於書籍刻印事業的勃興,以及官方有計畫地介入古代醫學典籍的校刊,原本習儒業儒的知識分子,在專業知識取汲便給的客觀前提下,竟然成了醫家之外的另一群醫學知識掌握者。值得注意的是,好尚醫學的士人們,雖然沒有再為食療醫學的本體帶來波動,但彼輩對於相關知見的崇奉恪守,卻在日常飲食生活的場域中引燃變遷的火種。關於此,黃庭堅的言論就不啻是個觀風球。他所揭櫫的「舉箸常如服藥」,雖說本質是一種基礎於「藥食如一」醫學認知的理想性飲食規約,但連日常吃喝都要加以

部勒了,這等設想所訴求的對象當然也不會是尋常庶民。而透過對部分指標性個案的觀察,本文發現,黃庭堅的信念,還確實不乏後世之踵繼者。他們都是士流,都是尊生食觀的秉持者;而更重要的是,他們全都將「食為醫藥」的飲食行為,當作是一種紹述集團前賢卓識讜論的「正當」生活方式。事實上,這樣的認知脈絡,即使是在像是曹庭棟那樣的強調尊生飲食應該向「美味」靠攏的知識分子身上,也有著同樣的展現。而鄙見以為,這種將「尊生」當作是「正當」的飲食態度,其實正是一種品味,一種區別人我文化位階的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