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活動斷層觀測系統地質敏感區查詢系統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懶人包總整理

另外網站地質敏感區線上查詢系統 - S1sh也說明:敏感區位查詢系統多筆地籍敏感區位查詢– KPVDI ... 生活智慧,喚起大家對於居住安全的關注。民眾現在只要上網到「臺灣活動斷層觀測系統」或「地質敏感區查詢系統」輸入地址, ...

嘉南藥理大學 觀光事業管理系 陳文福所指導 郭曉惠的 屏東平原之地溫分布與溫泉蘊藏評估 (2020),提出台灣活動斷層觀測系統地質敏感區查詢系統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屏東平原、地下水、地溫、溫泉。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中正大學 地球與環境科學研究所 謝孟龍所指導 彭冠箏的 以地形觀點探討中央山脈主稜的侵蝕與隆升 (2020),提出因為有 台灣中央山脈、山脈剝蝕與隆升、冰川作用、山崩、地震的重點而找出了 台灣活動斷層觀測系統地質敏感區查詢系統的解答。

最後網站臺灣活動斷層觀測系統查詢 - Antleblan則補充:臺灣活動斷層觀測系統及便民查詢查詢相關研究計畫池上斷層活動斷層地質敏感區調查成果回顧查看更多調查成果回顧2016'S 0206美濃地震下載2019'S 0418花蓮地震下載土壤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台灣活動斷層觀測系統地質敏感區查詢系統,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屏東平原之地溫分布與溫泉蘊藏評估

為了解決台灣活動斷層觀測系統地質敏感區查詢系統的問題,作者郭曉惠 這樣論述:

地溫可以經由量測鑽井不同深度的井孔溫度得知。研究井孔垂直井溫,可以建立地下溫度場的分布,推估地下水的流場、補注區、主要抽水層次、以及屏東平原溫泉蘊藏之分布等重要資訊。藉由在 2014 年完成量測的屏東平原地下水觀測井井溫,利用內插法將調查所得到的原始數據換算成間隔每一公尺的地溫,繪製出各井的垂直溫度曲線圖,以及不同深度的等溫線圖,藉以瞭解不同深度的地溫水平分布,並以外插法推估達到 30℃的井所需深度。本研究發現本區地溫最低為高樹井 23.5℃,深度約地面下 90—100 m,位於荖濃沖積扇的扇頂補注區;地溫最高為赤山井 30.54℃,深度約地面下 190 m,地溫梯度約 2.4℃/100 m

,呈現標準的穩態地溫直線。屏東平原由北到南的地溫曲線,顯示北邊的地溫較低,南邊地溫較高,反映出補注區冷水流入的影響。 48 口觀測井有 40 口井溫呈現上段變暖,且這些井大都受到地下水流動的影響,造成地溫梯度明顯曲折現象。在溫泉蘊藏推估方面,依據溫泉法中的溫泉標準,溫泉溫度需 30℃以上, 48 口地下水觀測井溫達到 30℃的井為赤山井 30.54℃,高於 30℃的分布深度約為地面下 170—190 m。其餘以地溫梯度推估達到溫泉標準的水溫所需鑿井深度及其空間分布,得知扇頂區大多需大於 500 m深;平原西北邊及南邊大多約在 400 m內;高屏溪以西的隆起丘陵(鳳山丘陵)約在 300 m內。

以地形觀點探討中央山脈主稜的侵蝕與隆升

為了解決台灣活動斷層觀測系統地質敏感區查詢系統的問題,作者彭冠箏 這樣論述:

學者多認為,在歷經數百萬年快速的隆升與剝蝕後,台灣中央山脈高度應不再增加,即侵蝕作用已能抵銷地殼隆升。然而,本研究利用Google Earth衛星影像,以及Open Street Map Taiwan「魯地圖」(等高線間距10 m),並配合野外實察(南湖、中央尖、合歡群—奇萊—安東軍、秀姑巒—向陽、玉山、與小鬼湖等地區),發現中央山脈主稜區,雖然隆升最快,侵蝕作用卻極為緩慢。具體證據與觀點包括:(1)> 3000 m高山裸露的陡坡(包括碎石坡),地調所將之皆劃為「山崩潛勢區」,但絕大多數實為冰(雪)蝕地形;末次冰期冰川消退後穩定至今。根據砂、泥質崩積層中焦炭14C定年,「南湖東南峰稜

脊」以及「白石池」地區冰川完全消融的時間各為> 9.0 ka與> 8.6 ka。(2)南湖、中央尖山區之石灰岩稜脊常見溶蝕溝痕(即融冰後幾無侵蝕發生)。(3)全新世以來地形相對穩定的「冰(雪)蝕坡」,「箭竹草坡」,與「緩起伏面」 共涵蓋中央山脈主稜線約70%的長度。(4)源自中央山脈主稜的「現生崩塌地」(n = 57)與記錄大規模古山崩的大型「沖積階地」(n = 5),相對中海拔山區明顯較少。(5)末次冰期冰川侵蝕有限(僅局部地區發育冰斗、U形谷,且這些地形下方皆無沖積階地生成)。(6)冰期氣候較為乾燥(颱風、豪大雨較不頻繁),此時山脈主稜侵蝕速率應較後冰期者更小(除了被冰川覆蓋的區域)。本研

究推測,中央山脈主稜侵蝕的緩慢可能反映此間大地震的稀少(主要活動斷層或蘊震帶皆分布於山脈周圍),導致坡地運動不頻繁。如此,中央山脈百萬年來應持續長高中(隆升>侵蝕),主稜線在末次冰期時方接受冰川洗禮,致使冰川地形多不顯明或不成熟(其發育強烈受控於原始河流、坡地地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