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醫院臨床心理中心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懶人包總整理

台大醫院臨床心理中心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劉艾青寫的 爸媽,你們知道我是怎麼想的嗎?:管教失靈不用怕,瞭解孩子是轉機 和李嘉修的 解憂心理師:帶你穿越低谷、正念減壓,找回快樂與自在的人生處方籤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道聲 和大都會文化事業有限公司所出版 。

長庚大學 護理學系 李絳桃所指導 楊雅捷的 性健康衛教方案於子宮頸癌婦女性滿意度之成效探討 (2021),提出台大醫院臨床心理中心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子宮頸癌、性健康衛教、跨理論模式、性滿意度、性行為多樣性、衛教手冊。

而第二篇論文佛光大學 樂活產業學院碩士班 韓傳孝所指導 CHAI JYI KAY (蔡子琦)的 中藥香薰療法對於壓力紓解之研究—以香囊研究為例 (2021),提出因為有 中藥香熏療法、中藥香囊、壓力紓解的重點而找出了 台大醫院臨床心理中心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台大醫院臨床心理中心,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爸媽,你們知道我是怎麼想的嗎?:管教失靈不用怕,瞭解孩子是轉機

為了解決台大醫院臨床心理中心的問題,作者劉艾青 這樣論述:

  本書解決父母知道「管教理論」卻做不到的問題。   從聽見17個「孩子的心聲」,成為瞭解孩子的專家父母。   作者以親身在台灣、美國、中國的教育、養兒育女、諮商經驗,提供父母認識孩子心理變化和瞭解孩子的具體可行辦法。   「瞭解孩子」是養兒育女的第一原則,有助父母「看對問題」,並且「解決真正的問題」,才能終結相同問題重複出現的惡性循環。《爸媽,你們知道我是怎麼想的嗎?》整理出17個「孩子的心聲」,作為父母瞭解孩子的演練範本,並以親子對話的實例,提出具體可行的修正建議。 作者簡介 劉艾青   美國Western Seminary 家庭婚姻幼兒輔導(諮商)碩士   美國Universit

y of Arizona 企業管理碩士   美國University of Kansas 工業組織心理碩士   臺灣大學心理學系學士   諮商心理師   家百濃教育諮詢公司園長   美國星島日報專欄作家   美國非營利機構心靈園丁創辦人   曾任上海外籍社區諮商中心諮商師,北美星島廣播電臺生活智慧諮詢節目主持人,美國不良少年中途之家、社區輔導中心及中學心理輔導工作。 自序 前言一 瞭解孩子是養育的起點 前言二 看對問題才能解決問題 Part I 孩子對父母養育和管教方式的心聲 第1章 你們不瞭解我 第2章 不要一直嘮叨 第3章 不要管我 第4章 別教我了 第5章 不要說我

沉迷網路 第6章 別吵了行不行 第7章 我又沒說要換爸媽 第8章 不要說我不感恩 Part II 從孩子的個人需要發出的心聲 第9章 不公平 第10章 我不想上學 第11章 我的心情不好 第12章 我有尋死的念頭 第13章 我是誰 第14章 我沒自信 第15章 我不知道以後要做什麼 第16章 性,我信 第17章 我一直在長大 後記 自序   孩子想跟父母說:「你們知道我是怎麼想的嗎?」就表示孩子跟父母的想法不一樣。如果父母聽到後,給孩子的回答是:「哪會不知道你是怎麼想的,滿腦子玩,不肯努力,只想上網,以為錢會從天上掉下來。」無論這是父母的真心話或氣話,孩子聽了的感覺不好,因為證明父母不

僅不瞭解他,也不想瞭解。       近二十年投身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根據我的觀察和剖析,造成養育和管教使不上力的主要原因是「父母不瞭解孩子」。父母忙著解決孩子外在可觀察到的行為和情緒問題,卻沒有看到他們內心的掙扎、困擾、懷疑、夢想、渴望、動機等等,以致沒有看對問題,也就無法解決真正的問題,導致問題持續膠著和惡化。       當看到資優生作弊、智能健全的孩子學習殿後、天分不錯的孩子自我放逐、才華橫溢的孩子自我了斷、孩子為了上網不惜跟父母演出全武行,除非父母能洞察隱藏在這些表象背後的真正問題所在,否則孩子長大的過程就是在與父母衝突不斷的壓力下度過。       我曾經在上海一家企業授課,主題是

職場管理學,學員全是男性高階主管,他們的妻兒大多留在臺灣。兩整天的課程結束前,有半小時的提問時間,他們問的都是如何與孩子相處以及有關管教的問題。爸爸不知道如何對孩子表達思念和愛護之情,也不知道如何解決孩子在不同成長階段遇到的問題,礙於分隔兩地,也在許多不可行的限制下,不得不用「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方式處理。       例如,為了彌補缺席的遺憾,答應孩子的要求換新手機,可是手機一到手,孩子跟爸爸的關係又回到形同陌路的狀態。孩子闖禍了,爸爸隔空關心和給予糾正,卻換來一句「你不在臺灣你不懂」的冷酷回應。但若不是為了照顧一家大小的生活,爸爸也不想與家人分隔兩地,只盼望孩子能瞭解他的苦衷。其實孩子也希

望難得見面的爸爸能瞭解他在想什麼,而不是單用物質回饋和隔空喊話的方式互動,甚至只求達到管教的目的。       那次授課的經驗讓我對職場和家庭關係有了連成一氣的想法,若要提高職場工作和管理效率,必須先關注導致員工分心的根本問題,不外就是他們跟家人的關係以及某些能經由學習改善的個人問題。若是從投資報酬率的角度來看,企業提供員工足以減輕後顧之憂的生活技能,每增加一個不為孩子擔心的爸爸或媽媽和心理健康的個人,也就多了一個全神貫注的員工,不但企業的整體績效提高,也為社會保全了許多健康和樂的家庭,這是企業兼顧社會關懷的雙贏做法。       我曾經在美國加州矽谷開拓親子教育的課程,在很多社團和學校授課,

其中國語語文學校的陳純真校長每學期都邀約我給父母們開設講座。我看到她的堅持,也更加堅定要為父母們和下一代孩子們貢獻一己之力的心志。在許多父母分享他們養兒育女甘苦談的過程中,我被那些曾遇到挫折,甚至一度心寒想要放棄卻又再次打起勁的父母所感動,他們抱著「能做多少是多少」的心志,盼望有一天孩子大了、懂事了,能夠明白父母的一片苦心。       父母關心的事大同小異,想要解決的問題從孩子賴床,不整理房間,缺乏上進心,不想上學,不會處理人際關係,情緒不穩定,對父母不敬,不守規矩,行為脫序,到近年因沉迷網路和電玩衍生的後遺症,結果父母忙得團團轉,孩子則抱怨父母很煩也管得太多。父母遍訪專家的意見並閱讀相關書

籍,仍然面臨治標不治本的窘境,都因忽略了兩件事,也是養兒育女不可或缺的兩個工具和心理準備,第一是「瞭解孩子」,第二是「看對問題」。       很多父母問我:「你沒有來過我家,怎麼舉的例子跟我家的情形完全一樣?」正因為熟悉瞭解孩子心理以及看對問題的原則,否則怎能一針見血說出讓父母感同身受的觀察和剖析。     時代變遷的速度愈來愈快,父母不僅難以預測孩子將遇到哪些狀況,即使孩子宅在家裡,網路世界對他們造成的影響也難以掌握。不論未來的世界對孩子是否友善,唯有孩子的自我健全,父母才能放心。因此,父母必須先做到瞭解孩子,才能因材施教,為孩子量身訂做適性的養育和管教方案。如此一來,在孩子出狀況時,因為

父母改變了治標不治本的態度,就不再是忙著處理表面問題,而是立刻就能看對問題並且解決問題。       如果父母認為孩子賴床是因為晚睡,晚睡是因為功課寫不完,功課寫不完是因為上網,上網是因為貪玩,貪玩是因為怠惰,怠惰是因為日子過得太舒服,日子過得太舒服是因為坐享其成,那麼孩子坐享其成是誰造成的呢?我育有兩個成年子女,深深體會養兒育女不容易,因此沒有責怪父母的意思。但是父母真知道孩子寧可挨罵上網也不願意專心讀書,或是寧可聽父母嘮叨也不願意順從父母的真正原因嗎?       父母用中途攔截的方式看問題,不瞭解孩子藉著上網是想要釋放心理壓力,也不幫助孩子瞭解自律是為了他的好處而不是讓父母高興,繼續自作

主張就只會繼續刺激孩子為反對而反對的心理。當親子關係變得緊張和混亂,孩子看起來很有自己的想法,卻是在跟父母辯論的時候得以凸顯,心智發展其實是緩慢的,父母就更不可能放手,而這一切問題的根源,都是從父母「不知道孩子是怎麼想的」開始的。   一位媽媽聽了我的親職講座後回應:   女兒四歲,上禮拜一直被學校老師扣點點,扣到負的,因為老師說她時常發呆,每件事都要一直提醒,我就跟她說:「老師講話,妳的小耳朵要打開,要乖乖聽話。」       今天上完課,我馬上帶她去買她喜愛的甜湯,來個獨處約會。我問她為什麼被扣點點,她根本不知道也沒有很在意,我再問她發呆的時候小腦袋在想什麼?她回答:「我在想放學之後要

跟哪個同學玩,要怎樣盪鞦韆才可以盪很高…」       原來女兒心裡在想什麼,我今天才知道!   這位媽媽採用獨處約會的建議,聽見女兒的心聲之後才發現,早先處理扣點點的方法無效,是因為不瞭解孩子在想什麼就自作主張管教孩子。然而,藉著一起喝甜湯的氛圍瞭解到了真相,這才鬆了一口氣。不但孩子聽懂了媽媽的提醒,也在彼此心中留下美好的「感覺記憶」。       養兒育女不是預備一篇又一篇「只准聽不准發問」的講稿。演講最精彩的部分,少不了現場提問,主講者當場說出符合發問人需求的睿智解答,才更有說服力。既然父母無法預測孩子什麼時候會冒出什麼樣的提問,願意瞭解孩子的父母隨時都在充實自己瞭解孩子和看對問題的能

力,也會運用思辨思考(critical thinking)的推理原則說出合乎孩子需求的解答,勝過給孩子千篇一律的標準答案,這樣孩子才會對父母心生佩服,也會喜歡跟父母互動。       經過多年的觀察和思考,以及我身為母親的自省,為了幫助父母瞭解孩子和看對問題,我決定寫一本以孩子為第一人稱,也就是從孩子立場看問題的書,幫助父母瞭解並聽到孩子真實而具體的心聲,因此知道孩子是怎麼想的。在父母閱讀和聽聞了很多育兒觀卻不知道該如何取捨,或是陷入知易行難的瓶頸時,這本書提供父母解決「不知道該如何做到」的困擾。      《爸媽,你們知道我是怎麼想的嗎?》也是為孩子而寫,我樂意成為孩子心聲的代言人,如果孩子

看了有共鳴,也可以使用這本書作為促進以及恢復與父母良性互動的橋梁。       本書提供父母理論性和實作性的說明和建議,盼望父母在養兒育女的辛勞中,在瞭解孩子的基礎上,與孩子培養互信和親密的依附關係,並且運用看對問題才能解決問題的原則,成為孩子自我得以健全發展的幫助和祝福。       在此感謝我的父母,在心理學尚未蓬勃發展的年代,盡他們最大的努力養育我和管教我;感謝我的一對兒女,在我頂著心理學的學歷卻不知如何靈活運用的歲月,信任我也包容我,讓我有幸陪伴他們成長;感謝我的丈夫,一直支持我和相信我,並且鼓勵我發揮專長將之開發成為對人有幫助的課程;感謝我的兄弟姐妹對我工作的認同;感謝我的朋友用愛的

關懷支持我的理念;感謝曾經在廣播電視節目和各種場合提問以及分享心路歷程的父母們,你們的肺腑之言激勵我立志寫下這本幫助父母瞭解孩子並看對問題的書;感謝為這本書寫推薦序的前輩和朋友們:台師大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的系主任田秀蘭教授、新竹靈糧堂的黃贊彥主任牧師、美國加州國語語文學校的陳純真校長、台大醫院臨床心理中心的王秀枝臨床心理師、新竹科學園區實驗中學的傅芝泉老師,因為你們的認可和推薦,讓更多人有機會閱讀到《爸媽,你們知道我是怎麼想的嗎?》。      在這末後的世代,感謝有一群依然堅信家庭價值的父母們,我們可以一起朝著「父母的心轉向兒女,兒女的心轉向父母」的目標前進,為我們的下一代做對、做好,成為他

們的好爸爸好媽媽,不只是他們以我們為榮,我們也以他們為榮。 自序   孩子想跟父母說:「你們知道我是怎麼想的嗎?」就表示孩子跟父母的想法不一樣。如果父母聽到後,給孩子的回答是:「哪會不知道你是怎麼想的,滿腦子玩,不肯努力,只想上網,以為錢會從天上掉下來。」無論這是父母的真心話或氣話,孩子聽了的感覺不好,因為證明父母不僅不瞭解他,也不想瞭解。       近二十年投身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根據我的觀察和剖析,造成養育和管教使不上力的主要原因是「父母不瞭解孩子」。父母忙著解決孩子外在可觀察到的行為和情緒問題,卻沒有看到他們內心的掙扎、困擾、懷疑、夢想、渴望、動機等等,以致沒有看對問題,也就無法解

決真正的問題,導致問題持續膠著和惡化。       當看到資優生作弊、智能健全的孩子學習殿後、天分不錯的孩子自我放逐、才華橫溢的孩子自我了斷、孩子為了上網不惜跟父母演出全武行,除非父母能洞察隱藏在這些表象背後的真正問題所在,否則孩子長大的過程就是在與父母衝突不斷的壓力下度過。       我曾經在上海一家企業授課,主題是職場管理學,學員全是男性高階主管,他們的妻兒大多留在臺灣。兩整天的課程結束前,有半小時的提問時間,他們問的都是如何與孩子相處以及有關管教的問題。爸爸不知道如何對孩子表達思念和愛護之情,也不知道如何解決孩子在不同成長階段遇到的問題,礙於分隔兩地,也在許多不可行的限制下,不得不用「

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方式處理。       例如,為了彌補缺席的遺憾,答應孩子的要求換新手機,可是手機一到手,孩子跟爸爸的關係又回到形同陌路的狀態。孩子闖禍了,爸爸隔空關心和給予糾正,卻換來一句「你不在臺灣你不懂」的冷酷回應。但若不是為了照顧一家大小的生活,爸爸也不想與家人分隔兩地,只盼望孩子能瞭解他的苦衷。其實孩子也希望難得見面的爸爸能瞭解他在想什麼,而不是單用物質回饋和隔空喊話的方式互動,甚至只求達到管教的目的。       那次授課的經驗讓我對職場和家庭關係有了連成一氣的想法,若要提高職場工作和管理效率,必須先關注導致員工分心的根本問題,不外就是他們跟家人的關係以及某些能經由學習改善的個

人問題。若是從投資報酬率的角度來看,企業提供員工足以減輕後顧之憂的生活技能,每增加一個不為孩子擔心的爸爸或媽媽和心理健康的個人,也就多了一個全神貫注的員工,不但企業的整體績效提高,也為社會保全了許多健康和樂的家庭,這是企業兼顧社會關懷的雙贏做法。       我曾經在美國加州矽谷開拓親子教育的課程,在很多社團和學校授課,其中國語語文學校的陳純真校長每學期都邀約我給父母們開設講座。我看到她的堅持,也更加堅定要為父母們和下一代孩子們貢獻一己之力的心志。在許多父母分享他們養兒育女甘苦談的過程中,我被那些曾遇到挫折,甚至一度心寒想要放棄卻又再次打起勁的父母所感動,他們抱著「能做多少是多少」的心志,盼望

有一天孩子大了、懂事了,能夠明白父母的一片苦心。       父母關心的事大同小異,想要解決的問題從孩子賴床,不整理房間,缺乏上進心,不想上學,不會處理人際關係,情緒不穩定,對父母不敬,不守規矩,行為脫序,到近年因沉迷網路和電玩衍生的後遺症,結果父母忙得團團轉,孩子則抱怨父母很煩也管得太多。父母遍訪專家的意見並閱讀相關書籍,仍然面臨治標不治本的窘境,都因忽略了兩件事,也是養兒育女不可或缺的兩個工具和心理準備,第一是「瞭解孩子」,第二是「看對問題」。       很多父母問我:「你沒有來過我家,怎麼舉的例子跟我家的情形完全一樣?」正因為熟悉瞭解孩子心理以及看對問題的原則,否則怎能一針見血說出讓父

母感同身受的觀察和剖析。       時代變遷的速度愈來愈快,父母不僅難以預測孩子將遇到哪些狀況,即使孩子宅在家裡,網路世界對他們造成的影響也難以掌握。不論未來的世界對孩子是否友善,唯有孩子的自我健全,父母才能放心。因此,父母必須先做到瞭解孩子,才能因材施教,為孩子量身訂做適性的養育和管教方案。如此一來,在孩子出狀況時,因為父母改變了治標不治本的態度,就不再是忙著處理表面問題,而是立刻就能看對問題並且解決問題。       如果父母認為孩子賴床是因為晚睡,晚睡是因為功課寫不完,功課寫不完是因為上網,上網是因為貪玩,貪玩是因為怠惰,怠惰是因為日子過得太舒服,日子過得太舒服是因為坐享其成,那麼孩子

坐享其成是誰造成的呢?我育有兩個成年子女,深深體會養兒育女不容易,因此沒有責怪父母的意思。但是父母真知道孩子寧可挨罵上網也不願意專心讀書,或是寧可聽父母嘮叨也不願意順從父母的真正原因嗎?       父母用中途攔截的方式看問題,不瞭解孩子藉著上網是想要釋放心理壓力,也不幫助孩子瞭解自律是為了他的好處而不是讓父母高興,繼續自作主張就只會繼續刺激孩子為反對而反對的心理。當親子關係變得緊張和混亂,孩子看起來很有自己的想法,卻是在跟父母辯論的時候得以凸顯,心智發展其實是緩慢的,父母就更不可能放手,而這一切問題的根源,都是從父母「不知道孩子是怎麼想的」開始的。   一位媽媽聽了我的親職講座後回應:

  女兒四歲,上禮拜一直被學校老師扣點點,扣到負的,因為老師說她時常發呆,每件事都要一直提醒,我就跟她說:「老師講話,妳的小耳朵要打開,要乖乖聽話。」       今天上完課,我馬上帶她去買她喜愛的甜湯,來個獨處約會。我問她為什麼被扣點點,她根本不知道也沒有很在意,我再問她發呆的時候小腦袋在想什麼?她回答:「我在想放學之後要跟哪個同學玩,要怎樣盪鞦韆才可以盪很高…」       原來女兒心裡在想什麼,我今天才知道!   這位媽媽採用獨處約會的建議,聽見女兒的心聲之後才發現,早先處理扣點點的方法無效,是因為不瞭解孩子在想什麼就自作主張管教孩子。然而,藉著一起喝甜湯的氛圍瞭解到了真相,這才鬆了一

口氣。不但孩子聽懂了媽媽的提醒,也在彼此心中留下美好的「感覺記憶」。       養兒育女不是預備一篇又一篇「只准聽不准發問」的講稿。演講最精彩的部分,少不了現場提問,主講者當場說出符合發問人需求的睿智解答,才更有說服力。既然父母無法預測孩子什麼時候會冒出什麼樣的提問,願意瞭解孩子的父母隨時都在充實自己瞭解孩子和看對問題的能力,也會運用思辨思考(critical thinking)的推理原則說出合乎孩子需求的解答,勝過給孩子千篇一律的標準答案,這樣孩子才會對父母心生佩服,也會喜歡跟父母互動。       經過多年的觀察和思考,以及我身為母親的自省,為了幫助父母瞭解孩子和看對問題,我決定寫一本以

孩子為第一人稱,也就是從孩子立場看問題的書,幫助父母瞭解並聽到孩子真實而具體的心聲,因此知道孩子是怎麼想的。在父母閱讀和聽聞了很多育兒觀卻不知道該如何取捨,或是陷入知易行難的瓶頸時,這本書提供父母解決「不知道該如何做到」的困擾。       《爸媽,你們知道我是怎麼想的嗎?》也是為孩子而寫,我樂意成為孩子心聲的代言人,如果孩子看了有共鳴,也可以使用這本書作為促進以及恢復與父母良性互動的橋梁。       本書提供父母理論性和實作性的說明和建議,盼望父母在養兒育女的辛勞中,在瞭解孩子的基礎上,與孩子培養互信和親密的依附關係,並且運用看對問題才能解決問題的原則,成為孩子自我得以健全發展的幫助和祝福

。       在此感謝我的父母,在心理學尚未蓬勃發展的年代,盡他們最大的努力養育我和管教我;感謝我的一對兒女,在我頂著心理學的學歷卻不知如何靈活運用的歲月,信任我也包容我,讓我有幸陪伴他們成長;感謝我的丈夫,一直支持我和相信我,並且鼓勵我發揮專長將之開發成為對人有幫助的課程;感謝我的兄弟姐妹對我工作的認同;感謝我的朋友用愛的關懷支持我的理念;感謝曾經在廣播電視節目和各種場合提問以及分享心路歷程的父母們,你們的肺腑之言激勵我立志寫下這本幫助父母瞭解孩子並看對問題的書;感謝為這本書寫推薦序的前輩和朋友們:台師大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的系主任田秀蘭教授、新竹靈糧堂的黃贊彥主任牧師、美國加州國語語文學校

的陳純真校長、台大醫院臨床心理中心的王秀枝臨床心理師、新竹科學園區實驗中學的傅芝泉老師,因為你們的認可和推薦,讓更多人有機會閱讀到《爸媽,你們知道我是怎麼想的嗎?》。       在這末後的世代,感謝有一群依然堅信家庭價值的父母們,我們可以一起朝著「父母的心轉向兒女,兒女的心轉向父母」的目標前進,為我們的下一代做對、做好,成為他們的好爸爸好媽媽,不只是他們以我們為榮,我們也以他們為榮。 2 不要一直嘮叨 孩子:「不要說個不停,我都知道了……」 父母:「既然知道,為什麼不照著做……」 孩子:「不要煩我行不行……」 爸媽是記性不好,還是得了強迫症,不斷重複已經說過的話。我說聽到了,他們不信,那我

也無能為力。 這個不行做、那個不准看,說個不停,從來不聽我想說的。不要以為嘮叨就能讓我聽話,他們說的不累,我聽了都累。每天問來問去,打探我的生活狀況,若是角色對換,他們受得了嗎? 爸媽生下我,不等同擁有我。總是把我當小孩看,要我吃營養的食物,穿合適的衣服,不配合就嘮叨不停,除了投降,我別無選擇。 我不過是忘了帶數學本回家,就說我沒責任感,總是忘東忘西,還問我再這樣下去要怎麼辦。他們總是誇大我的缺點,還悲觀的預測我的未來。能不能就簡單說一句「下次不要忘了」? 說曹操曹操到,房門外傳來急促的腳步聲,看來又是聽訓時間到了。有時我會幻想,爸媽是來問我打電動有沒有破記錄,或是不再以成績約束手機的使用時間

。然而美夢終究是奢望,是我太會幻想了。 爸媽看我好像沒事做的樣子,就要我別發呆;我說沒在發呆,就要我別浪費時間;我說在想事情,就要我告訴他們在想什麼;我說想休息,就問要休息多久時間;我說沒事做,就要我去看書。不論我說什麼,爸媽都可以嘮叨到讓我閒不下來。 爸媽最喜歡拿我和別人比,說某某多好,可是我是我,某某是某某,嘮叨也不能改變事實。口口聲聲說我只要願意努力,一定可以贏過別人。一聽就是言不由衷,否則不會高手現身就對我百般挑剔。 爸媽說他們已經降低了對我的期望,我不知道是該如釋重擔,還是痛哭流涕。設定期望的時候沒有問我的意見,現在放低標準是看不起我,還是想用激將法刺激我狗急跳牆?其實我不是完全不在

乎爸媽的期望,痛苦的是只要一達標,標準又立刻提高。他們每天盯著我問進度,我則必須追著一個又一個的目標跑,很累也沒成就感,真的想乾脆放棄算了。 我不是故意要唱反調,可是爸媽不問我願不願意、能不能、喜不喜歡,就只顧著說他們要說的,要我做他們要我做的。好幾次想放棄,可是擔心承受不了這個決定的不是我,是他們。為了替爸媽著想,我只能繼續聽他們嘮叨,還要按照他們說的做,真是苦啊!

台大醫院臨床心理中心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在備孕的路上,妳承受許多壓力,
別人的話語與眼神,輕易地使你敏感、受傷,
在關上房門的瞬間,淚水便潸潸而下。

「別讓自己委屈。我們一起成長」

食醫行希望能協助你整理出不安與焦慮,由心而外找到平衡,
陪伴你度過這一段特殊的時間。

馬上要過年了,會面對到更多親友們的關心,
我們希望妳能透過這堂課程,學習到如何調節自己的心理,
更坦然地回應與接受即將面對的情況。


✏️課堂中你能學到✏️

1. 專業臨床心理師教您如何面對備孕壓力

🔸學習「人我界線」,肯定自我順練技巧
🔸學習面對親友關心時,對應的說話技巧

2. 三招紓壓技巧,及時緩解壓力

3. 備孕紓壓飲品選擇與認識

4. 養孕午茶,喝一碗湯學會助孕營養



👩🏻‍🔬師資簡介👩🏻‍🔬

臨床心理師 曾心怡

曾任台大工作10餘年,決定走入大眾,目前任職於新田. 初色心理治療所。
身爲女人,也是母親,關心人們的身心健康,致力於「婦女心理」。
期待用豐富的臨床經驗,解析婦女們在備孕路上遇到的困境,正確地調適心中的壓力。

◆經歷

曾任台大醫院臨床心理中心/精神醫學部資深專業臨床心理師
台大醫院生產事故小組委員
台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臨床教師、佛光大學心理學系兼任講師

◆專業領域

婦女身心健康、情緒與壓力調適、伴侶與婚姻諮商、精神疾患之心理衡鑑與心理治療、團體心理治療、心理劇

————

時間:2019-1-26(六) 14:00~15:30

地點:台北市大安區信義路三段178號11樓

講師:臨床心理師 曾心怡

費用:原價$1200元,過年優惠價$699元!

活動報名:
▌1/26(六) 14:00~15:30
👉️食醫行線上報名:http://bit.ly/2VCr5eP

性健康衛教方案於子宮頸癌婦女性滿意度之成效探討

為了解決台大醫院臨床心理中心的問題,作者楊雅捷 這樣論述:

中文摘要......iAbstract.....iii圖目錄......vii表目錄......viii第壹章 緒論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重要性......1第二節 研究目的......6第三節 研究假設......7第四節 名詞界定......9第貳章 文獻查證第一節 子宮頸癌疾病盛行率及其診斷......12第二節 子宮頸癌治療對於婦女性健康的影響......14第三節 當前臨床醫護人員對病人的性健康衛教指導......19第四節婦女之性滿意度及其測量工具......22第五節 婦癌婦女之性行為多樣性及其測量工具......31第六節 跨理論模式介紹與運用......39第七節 相關研究..

....44第參章 研究方法與設計第一節 研究設計......70第二節 研究對象與場所......72第三節 研究工具與信效度......74第四節 實驗組與對照組教學介入設計......78第五節 研究步驟......80第六節 研究對象倫理考量......83第七節 資料分析......84第肆章 研究結果第一節 子宮頸癌婦女基本資料......85第二節 子宮頸癌婦女「學習階段」現況、未罹癌前「性滿意度」、未罹癌前「性行為」......94第三節 驗證「跨理論模式之性健康衛教方案」與「常規性健康衛教」在「學習階段」、「性滿意度」、「性行為多樣性」之成效探討......98第伍章

討論第一節 子宮頸癌婦女「人口學屬性」、「疾病分期與治療方式」之基本特性分析......111第二節 子宮頸癌婦女「學習階段」的現況......113第三節 「跨理論模式之性健康衛教方案」與「常規性健康衛教」於「學習階段」、「性滿意度」、「性行為」之成效探討......115第陸章 結論與建議第一節 結論......121第二節 研究限制與建議......122第三節 護理實務與運用......123參考文獻 ......124圖目錄圖 3-1-1 研究設計架構圖..............................................................

.............82圖 4-1-1 收案流程圖...................................................................................86圖 4-2-1 子宮頸癌婦女學習階段現況(人數,百分比) ............................95圖 4-2-2 性行為多樣性各類趨勢圖...........................................................97圖 4-3-1 實驗組及對照組子宮頸癌婦女學習狀態.......................

..........100圖 4-3-2 實驗組及對照組整體性滿意度得分趨勢.................................104圖 4-3-3 實驗組及對照組性行為(DSA)整體得分趨勢圖 ......................107表目錄表 2-4-1 比較性滿意度評估工具...............................................................30表 2-7-1 性健康衛教介入相關研究一覽表...............................................58表 2-7-2 跨理論模式

之性相關衛教介入研究...........................................65表 3-1-1 研究實驗設計...............................................................................71表 3-1- 2 施測之問卷及時間點..................................................................71表 4-3- 1 實驗組及對照組子宮頸癌婦女學習狀態..................................99表

4-3- 2 實驗組及對照組學習階段進步者之人數................................102表 4-3- 3 實驗組及對照組整體性滿意度前後測得分情形....................103表 4-3- 4 實驗組及對照組整體性滿意度重複測量................................105表 4-3- 5 實驗組及對照組整體性滿意度 GEE 成效 ..............................106表 4-3- 6 實驗組及對照組整體性行為多樣性前後測得分情形............107表 4-3- 7 實驗組及對照組性行為

多樣性重複測量................................109表 4-3-8 實驗組及對照組性行為多樣性 GEE 成效 ...............................110

解憂心理師:帶你穿越低谷、正念減壓,找回快樂與自在的人生處方籤

為了解決台大醫院臨床心理中心的問題,作者李嘉修 這樣論述:

  陪伴心情微恙的靈魂,共同走在療癒的道路上   開心從來不需要任何道理,但不開心背後永遠有一個說不出口的理由。   有一種開心手術,它不需要使用手術刀,只需要舒適的沙發;它雖然無法解決生理疾病,卻可以讓人坐著微笑,找到正視自己的角度,重新認識內心不安騷動的靈魂!   有過動傾向的男孩、強迫症的女孩、亞斯伯格症的孩子、追求真愛的女人,以及無法為自己作決定的男人……。   千百人生中的各種故事篇章,看似不正常,卻再正常不過的各種案例,透過心理師的視野與他最真摯告白,   聆聽他們與心理師的故事,想想我們自己的人生。   你有多久沒有停下腳步來看看自己,與自我對話了呢?  

中藥香薰療法對於壓力紓解之研究—以香囊研究為例

為了解決台大醫院臨床心理中心的問題,作者CHAI JYI KAY (蔡子琦) 這樣論述:

現今社會壓力造成許多人處於亞健康狀態,久而便形成慢性疾病。中醫“治未病”之理論實質是主動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達到“正氣存內,邪不可干”的疾病預防目的,因此本研究目的主要探討中藥香熏療法對於壓力紓解之成效及以香囊研究為列的使用滿意度。 此次的研究採同組受試者進行前後測的實驗設計,實驗時長為6週。研究根據文獻分析法調配出2款紓壓中藥香囊,以相互比較2款香囊之間的紓壓效果,並添加1款實驗空白組作為對照,依序給同組受試者進行使用,受試者會在實驗進行前,實驗開始的第二週、第四週及第六週填寫壓力知覺量表。另外,在實驗進行期間會設立Line群組,以便在群組中提醒受試者使用香囊以及發放電子問卷

(壓力知覺量表)給予受試者填寫,最後以IBM SPSS 26作為分析工具,以了解在中藥香熏的介入前後受試者的壓力知覺差異。 研究最終發放問卷數為87份,扣除不完整資料及無效問卷,最終回收有效問卷為70份。研究結果顯示在使用配方1(p=0.048)及配方2(p=0.019)香囊時,受試者的壓力知覺有顯著地下降,而在使用實驗空白組(p=0.92)香囊時壓力知覺則無顯著差異。對於3款香囊的購買意願整體之排序為:配方1香囊 >配方2香囊 >實驗空白組,證實受試者對於香囊的滿意程度是依據其紓壓效果而有所差異,具有顯著紓壓效果的2款中藥香囊在受試者的滿意程度上會比實驗空白組的滿意度來得高。研究最終結

論證實中藥香熏能有效地舒解壓力,而中藥香囊是一個可以簡便進行的紓壓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