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港貨櫃碼頭股份有限公司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懶人包總整理

台北港貨櫃碼頭股份有限公司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王御風寫的 波瀾壯闊:台灣貨櫃運輸史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出口疲軟!第2季經濟成長率主計總處下修至1.45%也說明:圖為港區碼頭內貨櫃堆疊。(圖/中央社). 出口及投資不如預期,主計總處今天公布第2季經濟成長率概估值為1.45%,較5月預測數大減0.37個百分點,顯示 ...

國立中正大學 法律系研究所 謝哲勝所指導 陳奕澄的 船舶油污染侵害國際商港之民事責任 (2021),提出台北港貨櫃碼頭股份有限公司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國際商港、船舶油污染、公共信託理論、污染損害、責任限制、責任保險、直接請求權、外國判決承認與執行。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海洋大學 航運管理學系 林光、張志清所指導 孫義順的 台北港貨櫃碼頭發展策略 (2014),提出因為有 台北港貨櫃碼頭、政策、多元開源、出口結關/進口清關群聚的重點而找出了 台北港貨櫃碼頭股份有限公司的解答。

最後網站台北港貨櫃碼頭股份有限公司80027874則補充:公司名稱, 台北港貨櫃碼頭股份有限公司. 公司狀況, 核准設立. 登記機關, 交通部航港局. 代表人姓名, 張正鏞. 公司所在地, 新北市八里區訊塘里7鄰廈竹圍25號.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台北港貨櫃碼頭股份有限公司,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波瀾壯闊:台灣貨櫃運輸史

為了解決台北港貨櫃碼頭股份有限公司的問題,作者王御風 這樣論述:

★第一本台灣貨櫃運輸歷史專書 ★一部以海洋為背景的台灣人冒險史詩 ★台灣四大航運公司:中國航運、長榮海運、陽明海運、萬海航運 以貨櫃征服全球市場的故事     一個20呎箱子推動台灣經濟奇蹟的故事   從四家世界級航運公司:中國航運、長榮海運、陽明海運、萬海航運如何發展貨櫃運輸縱橫四海,到貨櫃運輸對全球與台灣經濟所產生的重大影響做系統性的整理,也象徵了台灣經貿發展的光榮一頁。   台灣身為太平洋上的小島,天然資源有限,卻在政府和民間的奮鬥下,創造了經濟奇蹟,其中貨櫃扮演極為重要的角色,從台灣發展貨櫃運輸的過程中,可以了解近五十年來經貿發展的脈絡。     本書即是第一本台灣貨櫃運輸歷

史專書,紀錄四家世界級航運公司:中國航運、長榮海運、陽明海運、萬海航運如何發展貨櫃運輸、征服四海的故事。這四家航運公司,其實與戰後台灣經濟融合中國轉移而來(中國航運、陽明海運),以及本土企業家(長榮海運、萬海航運)兩股勢力,還有國營(陽明海運)、民營(長榮海運、萬海航運)分庭抗禮的趨勢相同。這樣的背景下造就了台灣經濟奇蹟,而貨櫃運輸正是台灣經濟發展的光榮一頁。   在世界第一艘貨櫃輪首航的六十週年,回顧台灣貨櫃運輸發展的輝煌產業歷史,不僅前輩的經驗可以做為業界參考,他們拚搏、開創、堅持的冒險家精神,也能啟發如今的台灣人重新思考現狀,以因應多變的未來。

船舶油污染侵害國際商港之民事責任

為了解決台北港貨櫃碼頭股份有限公司的問題,作者陳奕澄 這樣論述:

臺灣規範船舶油污染民事責任的主要法源為海洋污染防治法(簡稱海污法),經比較法的觀察,與1969年油污損害民事責任國際公約之1992年議定書(簡稱CLC1992)存在下列差異:例如地理要件、船的要件、油的要件、責任主體、排他條款、免責事由、污染損害的定義、強制保險及直接訴權、時效、管轄權及外國判決之承認與執行等,此等差異皆是海污法未來修法所需注意之事項。國際商港之客體性質為公共信託財產,屬於民事客體,可為物權之客體。商港水域所有權在實質上屬於全體國民,名義上為國家所有;透過制定法之授權,將商港水域經營權轉化為港務公司私有,並課予公共信託義務之限制。海污法修法時應明確污染損害之定義,包含清除油污

染、復原及預防措施費用、財產損害、環境損害、純粹經濟上損失及懲罰性賠償。至於非財產損害應非海污法污染損害之求償範圍,如適用民法第195條第1項,宜引入「觸碰法則」而限制之。船舶所有人責任限制之制度設計考量從一開始鼓勵航海之特權,轉變成為務實考量-部分賠償優於完全無法受償。因此,有必要將限責基金之設立作為行使責任限制之要件。此外,宜授權主管機關以法規命令定期檢討限責金額。強制責任保險之直接請求權應定性為被害人的特別權利,其行使要件、抗辯事由及時效等,有待立法補充。此外,縱使CLC1992明列抗辦事由,但妨訴抗辯是否屬於CLC1992所列抗辯事由仍有爭議,海污法修法時應特別釐清。CLC1969、C

LC1992及燃油公約,對於外國判決之承認與執行均以自動承認為原則。相較而言,臺灣非公約締約國,臺灣船舶油污染民事責任判決在外國之承認與執行將遭遇較多的法律實務阻礙。

台北港貨櫃碼頭發展策略

為了解決台北港貨櫃碼頭股份有限公司的問題,作者孫義順 這樣論述:

摘要於2009年2月18日台北港貨櫃碼頭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TPCT”﹚開始營運後,即遭逢全球金融危機,此外,受台灣產業轉型及外移、大陸及韓國港口競爭、股東大落差的支持度、政府對基隆港與台北港的定位不明等諸多因素影響,營運迄今,碼頭使用率仍偏低,653,394 teu營運量尚不及原政府主要依循的「臺灣地區整體國際港埠發展規劃(2002年至2006年 )」的預測,至2011年台北港應可承擔運量146.5萬teu的一半,即使至2014年也僅能達到85%而已,導致TPCT至今仍年年虧損中。本文採個案研究法及半結構式訪談法,研究三家股東公司與其

他航商齊心攜手擴大貢獻CY櫃量及CFS貨量。一個新興貨櫃碼頭的成功,在起始階段的最關鍵的發展策略乃政策二字,政府的政策、股東的政策,以及所有客戶群的政策。本文探討TPCT的成立背景與營運以來所遭逢的各種狀況,希望藉由多元的開源方式,提升作業效率與節省作業成本,打造出未來的TPCT是一可操作所有各項多元業務的北台灣大港,且欣欣向榮。服務更到位,可立足於國際。並向TPCT年年增長出口結關、進口清關櫃量的重大on dock目標方向邁進。「引領海運貨櫃承攬運送業與物流公司開啟進出口CFS經營、努力推動自貿/多功能多用途大型物流倉儲等業務、促使股東與CKYHE海運聯盟更多支持、有效的廣告網路行銷、政府公

單位的全面進駐於台北港…等,必可使更多的客戶群、航商、海運貨櫃承攬運送業、拖車、報驗行及報關行群聚於台北港。」等之研究結果期能做為業界實用的經營參考,並使TPCT的競爭力提升與享有獲利果實。關鍵詞:台北港貨櫃碼頭、政策、多元開源、出口結關/進口清關群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