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港報關行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懶人包總整理

國立成功大學 政治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洪綾君所指導 陳典筠的 安平港自由貿易港區之回應性評估 (2018),提出台北港報關行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安平港、自由貿易港區、回應性評估。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高階經理人企業管理碩士在職專班(EMBA) 林舒柔所指導 王志青的 臺北港貨櫃碼頭營運的艱難之路 (2017),提出因為有 港口競爭、港口選擇、貨櫃碼頭、貨櫃航商、產業群聚的重點而找出了 台北港報關行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台北港報關行,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安平港自由貿易港區之回應性評估

為了解決台北港報關行的問題,作者陳典筠 這樣論述:

為提升國家競爭力並促進經濟發展,我國政府於2003公布施行《自由貿易港區設置管理條例》。經過十幾年的發展,我國現今共有「六海一空」自由貿易港區。其中安平港自由貿易港區於2014年正式營運後迄今約5年,然而營運實績卻大不如規劃時的預期成效。 為瞭解安平港自由貿易港區的發展現況及面臨的問題,本研究採行「半結構式訪談法」,並配合文獻探討,從法制、運作、管理及經濟等四構面分析,以得出下述八點結論:一、《自由貿易港區設置管理條例》已多年未通盤檢討,部分條文不合時宜。二、安平港自由貿易港區的管理缺乏與地方政府常態性的溝通平臺。三、安平港自由貿易港區之發展受到安平商港港埠設施不足影響。四、業者進駐成

本難以調降,且業者與公部門對於進駐誘因之看法歧異。五、單一窗口下之專案經理人缺乏配套措施,且欠缺固定的跨部門溝通平臺。六、關務措施事涉關務機關專業,且仍存有管制之問題。七、安平港自由貿易港區的發展無明確定位。八、兩岸直航效益無法實際在安平港自由貿易港區發揮,中國因素影響整體自由貿易港區發展。 綜上所述,本研究建議未來安平港自由貿易港區存續的必要性,應有再評估之必要。倘安平港自由貿易港區將存續,則應設法改善安平港自由貿易港區目前發展之問題。

臺北港貨櫃碼頭營運的艱難之路

為了解決台北港報關行的問題,作者王志青 這樣論述:

貨櫃運輸產業在經過60年海運貨櫃化的歷程演進,已經成為高度成熟的產業,主要業務發展受制於一個國家或地區的交通運輸政策,伴隨全球經濟發展趨勢而呈現不同之變化。近年全球各區域貿易協定的倡議及關稅壁壘的貿易紛爭,更加左右了航運產業發展的不確定性。臺北港第一貨櫃儲運中心於2009年3月由台北港貨櫃碼頭公司啟用營運,為國內第一個以BOT方式營運的貨櫃碼頭公司。政府施政規劃以複製高雄港貨櫃碼頭成功營運之模式,由航商股東進行營運管理。但自開業以來營運量始終低於預期之規劃,碼頭利用率最高僅達設計容量68%。本研究以航港產業業者實地訪談與次級資料的收集,針對影響台北港貨櫃碼頭營運之因素進行研究分析,探索貨櫃港

口在經營環境變遷中所面臨的問題。研究結論發現在進出口櫃方面,主要影響為基隆港區之產業群聚優勢;在轉口櫃方面,則是以經營者對於碼頭的使用定位影響最大。台北港貨櫃碼頭必須以差異化的營運策略,與基隆港作出區隔,爭取具台北港腹地優勢之貨源。在轉口櫃業務上,應重新評估現行遠洋母船靠泊之需求條件,針對不同轉口貨源做出定位區隔,以發揮台北港貨櫃碼頭之核心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