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寧衛馬頭山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懶人包總整理

可寧衛馬頭山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蘇淑娟,梁舒婷,吳依璇,劉閎逸,柯伶樺,邱峋文,黃惠敏寫的 臺灣惡地誌:見證臺灣造山運動與四百年淺山文明生態史 和林凱龍的 潮汕老厝:四海潮人的心靈故鄉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可寧衛馬頭山– 大稻埕馬頭 - Playprg也說明:全台兩天一棄置,誓言改變現狀的龍頭可寧衛,來頭卻不小,得標、設廠處處爭議。廢棄物處理產業,成了政商等勢力都想賺的暴利,專家直言. 可寧衛集團Cleanaway Group –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野人 和香港中和所出版 。

輔仁大學 中國文學系 李豐楙所指導 謝達輝的 台灣時空堪輿學創新理論與實踐 (2021),提出可寧衛馬頭山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易經、三合派、三元派、玄空、羅盤。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歷史學系 黃自進所指導 孫浩偉的 南京市自治委員會與南京秩序的重建(1937.12.13—1938.4.24) (2019),提出因為有 南京市自治委員會、協力者、南京大屠殺、南京淪陷的重點而找出了 可寧衛馬頭山的解答。

最後網站可寧衛能源– 寧可使い方 - Hostlid則補充:可寧衛 集團8422近年積極布局全方位廢棄物處理解決方案,轉投資腳步朝向循環經濟理念邁進,今20日 ... 前高雄副市長陳金德出任可寧衛能源董事長馬頭山掩埋場環保爭議…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可寧衛馬頭山,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臺灣惡地誌:見證臺灣造山運動與四百年淺山文明生態史

為了解決可寧衛馬頭山的問題,作者蘇淑娟,梁舒婷,吳依璇,劉閎逸,柯伶樺,邱峋文,黃惠敏 這樣論述:

首部從區域環境的獨特視角 開展出臺灣兩種歷史豐度——地球科學史、人文生態史   ◆看月世界如何以極限邊地之姿,刻寫島嶼的形成與變遷 ◆     ◎在臺灣就能上月球?   ◎惡地如何以時間、營力、材料、地層深度訴說臺灣大地故事?   ◎崎嶇不毛的月世界竟能種出遠近馳名、甘甜香脆的燕巢芭樂?   ◎貧瘠環境憑藉什麼吸引野生動物來此棲身,造就生態方舟?   ◎迂迴隱蔽的西南惡地為何成為宋江陣(武藝)、總舖師(廚藝)的原鄉?     ★揭開惡地(Badlands)真實樣貌,顛覆你對不毛之地的想像   ★見證臺灣造山運動前後結構相以及地質多樣性   

★西南惡地面積約占國土3%,卻封存了臺灣四百年族群發展的縮影   ★以水貫穿,寫下人、生物與環境間相互試探、適應的過程與結果   ★在高度開發的臺灣西部,意外保留了一處生物多樣性方舟   ★在地人以草根力量結合特有生物兵團,正在創造當代SDGs永續發展模式——地質公園     人們常聽聞的「月世界」地形,異景如夢似幻、宛若外星球,而它正式的名稱是惡地(Badlands)。惡地的特徵是地表極易受到水流侵蝕,形成密密麻麻的侵蝕溝,使植被難以附著,呈現出裸露、崎嶇、破碎的地貌景觀。臺灣惡地分布多處,其中較為顯著的有三處,一處在島嶼西南淺山帶,大致從臺南延伸到高雄;一處在東南,主要

集中於臺東利吉;還有一處是人們南來北往較易看見的苗栗三義火炎山礫岩惡地,它們分別展現了島嶼不同的大地構造與地質成因。     臺灣本島面積最大、最具代表性的惡地地形是西南部臺南到高雄一帶,面積廣達一千多平方公里,厚約三千到四千公尺深。這片泥岩(mudstone)惡地雖約占國土百分之三,卻驚異地創造了觀看、理解臺灣的多重視角,而且封存了臺灣四百年族群發展縮影,更意外成為淺山地帶生態方舟。     本書從地質的大尺度出發,告訴你位於西部麓山帶的這一片泥岩惡地是如何形成、如何見證臺灣六百萬年前造山運動的前後結構相,以及如何反映出臺灣環境的特性。     雖然惡地環境似乎不宜人

居,然而歷史告訴我們,人類已在此活動數百年。本書爬梳了四百年來,在溝谷交錯、空間迴旋錯置的環境下,人們如何發展、選擇聚落、遷徙,並在族群勢力不斷交替間,形成短暫或持續的、穩定或變動的、時消時長的多元生活樣態。這是一段人與環境之間相互試探與適應的過程。     惡地地區極為重要的是水源。透過惡地生態多樣性、環境保育運動雙軸線,溯源水在當地自然與人為力量影響下的流動路線,以及保存方式。     草根公民科學家「喇賽班」和生物們是一股強大的在地力量,顧水、顧生態,例如刺竹、厚圓澤蟹、東方草鴞、梅花鹿、穿山甲、食蟹獴等,不斷在這裡上演驚奇劇場。雖然各式各樣的磨難,不斷挑戰著惡地人與自然

之間的關係,一群人和生物持續在青灰泥上前行,他們正翻轉想像,在寂惡之境,對大眾展現一種當代的SDGs永續生存模式,我們以地質公園理解它。   本書特色     1.地質上:透過一百多公里範圍內的三處惡地,看見島嶼複雜又脆弱的地質形成;其中西南部泥岩惡地的地質與地景多樣性高,包括泥火山、珊瑚礁石灰岩、尪仔上天等。燕巢橋子頭泥火山早在1933年(日治時期)即獲第一波指定保存的天然紀念物,至今仍在噴發,現名為滾水坪泥火山。       2.歷史上:四百年西部淺山文明史,就封存在西南泥岩惡地區。此處是臺灣早期開墾的邊地、原漢交融邊界,惡地為屏障,以極特殊方式封存了淺山原始樣貌與族

群遷徙歷史,更因而成為宋江陣(防護鄉里)、總鋪師(自給自足)的原鄉,發展出農、漁、牧、流竹等特殊營生方式。       3.生態上:看似貧瘠,卻意外成為物種基因庫、生態方舟。西南泥岩惡地面積雖僅約國土3%,却是目前最重要的國土綠網計畫熱點區之一,位於淺山(里山概念)綠帶,是生物與人重疊共居之所,承擔縫合破碎棲地的角色。       4.特有農產之鄉:因地質形成特殊土壤,生產出好吃的芭樂、棗子等,擁有其他地方種不出的滋味。       5.以草根公民力量守護環境的典範:一群不論出身、不論職業、全心投入知識學習與行動實踐的草根公民科學家,正在創造兼顧環境保育與經濟發展的生活

新模式,我們名之為——地質公園。   熱力推薦     ❖王小棣|導演   ❖林俊全|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系特聘教授、臺灣地質公園學會理事長   ❖林華慶|農委會林務局局長   ❖林德恩|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助理研究員   ❖柯金源|紀錄片工作者   ❖凌性傑|作家   ❖孫敬閔|IUCN穿山甲專家群東亞區主席   ❖張秀慈|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學系副教授、惡地協作USR計畫主持人   ❖張清榮|高雄市政府農業局局長   ❖陳玉峯|生態學教授   ❖陳貞蓉|國家自然公園管理處處長   ❖陳椒華|立法委員   ❖黃美秀|國立

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教授   ❖黃淑梅|紀錄片工作者   ❖楊國禎|臺灣生態學會前理事長、退休副教授   ❖齊士崢|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地理學系教授   ❖劉烘昌|陸蟹生態研究室負責人   ❖劉克襄|作家     ──推薦語──     「地誌通常意味著一地的風土民情與各項地質、地形、生態、文化資產等特徵的說明。在這惡地地形區,初看是青灰色一片的不毛之地,加上許多沖蝕現象,刺竹雜亂而生,形成一般人認為的典型惡地印象;但從本書中,看到這裡有豐富的人文活動,也衍生許多惡地文化。『環境是限制,也是解藥』──本書應證了這樣的特質,為惡地做了最好的詮釋。」——林俊

全|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系特聘教授、臺灣地質公園學會理事長     「臺灣前四名面臨滅村命運的極限村落中,其中左鎮、田寮即位於西南泥岩惡地的獨特環境。但在月世界貧瘠的表象下,蘊含著豐富的自然生態及歷史人文底蘊,以及先民面對惡地環境的里山智慧和生命韌性。結合學術與實務,本書由長期耕耘於地方的工作者,從多元面向共同撰寫,有著守護惡地的共同目標,透過生動的圖文為讀者打開了在地知識的大門,牽起了與土地連結的悸動。相信在這群惡地好人的引路之下,你我都有機會,成為開展惡地創生的關係人口。」——張秀慈|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學系副教授、惡地協作USR計畫主持人     「十多年來因為投入地

方環境開發案的研究,我協助居民田野調查、研讀資料及環評訴訟抗爭。今樂見多年關切之淺山區域受到重視,此書出版,期待能帶領大家認識泥岩惡地及其重要性,推動政府劃設保護區時可以避免不當開發,並守護這些惡地珍貴的生態環境。」——陳椒華|立法委員    

可寧衛馬頭山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https://www.mrlamsan.com/2021/01/21.html
21日隔離酒店套票(包3餐)
問月酒店21晚檢疫住宿套餐(單人/雙人)
https://bit.ly/2KO1dw0
每日早、午、晚三餐及加一服務費 (每日餐單將在預訂時由酒店發送)

港島英迪格酒店21晚檢疫住宿套餐
https://bit.ly/2LdPO8o
可供 1人 / 2人 入住 高級客房 / 豪華大床房21晚
• 每日早午晚三餐(可選素食菜單)

富豪機場酒店 - 強制檢疫住宿計劃
https://bit.ly/3b46g68
提供每日早、午、晚膳套餐(每位客人)

富豪東方酒店 – 強制檢疫住宿計劃
https://bit.ly/2KVFli8
• 可供1人或2人入住的客房21晚
• 提供每日早、午、晚膳套餐(每位客人)
• 免費房內寬頻上網服務 (每房可提供4部流動電子產品使用)
• 另備精選房內餐飲菜單可供選擇(點餐時間為中午12時至晚上9時)

富薈馬頭圍酒店 – 「強制檢疫住宿計劃」
https://bit.ly/3nbyLB2
• 提供每日早、午、晚膳套餐(每位客人)
另備精選房內餐飲菜單可供選擇(點餐時間為中午12時至晚上9時)

香港九龍貝爾特酒店 21晚隔離住宿優惠
• 可供1人或2人入住貝爾特標準客房21晚
• 供每人每天享用之三餐膳食 (早餐、午餐及晚餐)
https://bit.ly/3n9oCow

===============================


12月25日最新版本
https://youtu.be/YJZ0QB2tSL8

文字版本
https://www.mrlamsan.com/2020/11/STAT22.html
12月起36間指定酒店
https://youtu.be/tHrN1Dc5A8o

歷山酒店
https://youtu.be/J7B8f8JaSyg

荃灣絲麗酒店 葵涌 被政府整幢租用 回港 指定 隔離 酒店14天
https://youtu.be/AKRjwQrUZAg

11月30日更新消息
https://www.coronavirus.gov.hk/pdf/inbound/hotels.pdf

11月17日更新
政府更新19間接受隔離酒店名單 港島12間、九龍新界7間
#隔離酒店 #檢疫酒店 #強制檢疫14日 #香港隔離酒店 #酒店介紹
#hkvlog
截至11月16日更新至19間酒店表明接收來自7個高危地區(印度、菲律賓、巴基斯坦等)的人士抵港後入住。酒店遍布港九新界,不少更鄰近民居、商場、甚至社區設施,雖然衛生署強調酒店方已承諾遵守有關健康指引,不過酒店工會表示仍然難保交叉感染的風險,未足夠保障酒店從業員和酒店內其他住客。

抵港後仍須根據《預防及控制疾病條例》(第599章)到衞生署的臨時樣本採集中心收集深喉唾液樣本,亦須在指定地點等候2019冠狀病毒病檢測結果,檢測結果呈陰性方獲准前往已預約及在名單上的酒店繼續完成14天的強制檢疫。

政府公佈接收高風險人士檢疫酒店名單
*名單上的柏寧酒店回應指,酒店沒有收到政府徵用或租用作隔離酒店的請求,並澄清曾到訪指定高風險地區的客人入住柏寧酒店,必須提供「2019冠狀病毒病核酸檢測呈陰性報告」及證明該檢測機構獲該政府承認的文件方可入住。
https://www.coronavirus.gov.hk/pdf/inbound/hotels.pdf

台灣時空堪輿學創新理論與實踐

為了解決可寧衛馬頭山的問題,作者謝達輝 這樣論述:

自明末先民由大陸移居台灣帶來風水概念和習俗,分三個階段傳入臺灣,第一階段始於明清時期,因地緣關係以三合派為主流;第二階段約自民國初年由大陸來台的楊藏華帶來《三元地理乾坤國寶》,後乾坤國寶派也在台灣佔一席之地;第三階段是民國38年國民政府播遷來台,帶來大量人才,其中不乏風水奇才。各種不同派別風水術開枝散葉,百鳥齊鳴,大放異彩。在多重複雜派別中互相衝擊、干擾,台灣遂成堪輿學大熔爐,各種派別、著作林立,甚至於各自開宗創派,百花爭艷。 民國六十年代後堪輿著作更如雨後春筍,堪稱空前。如三合派、乾坤國寶派、玄空大卦派、抽爻換象派、六親爻神派、玄空飛星派、玄空六法派……其中尚有自創派別、魚目混珠,或

語不驚人死不休者不在少數。台灣因堪輿學術大鳴大放,在不同派別多重視角下,良莠不齊,正統學術與偽學難分。本研究舉2001至2022年之間陰宅、陽宅、企業、工廠等營建案例,有台灣、美國、中國、越南等筆者主庚規劃之實際案例,並以三合、三元等六家派別兼容並蓄,找出最佳促使財丁兩發之合理風水術,期能以《詮釋學》之「視域融合」提出新的方法與新的理論。 2022案例中乃堪輿大師仙逝之埋藏風水實例,陳大師徒弟有數百之眾,但大多僅專通某一門派,他希望以玄空為主,並兼容各家派別,完成他身後大事。因此,指定筆者主庚,期望不負陳大師所託。

潮汕老厝:四海潮人的心靈故鄉

為了解決可寧衛馬頭山的問題,作者林凱龍 這樣論述:

  1、大量精美照片,有些老建築已不復存在,這些圖片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   2、以建築藝術為中心,從文化和審美的角度將筆觸輻射到潮人來源、風水傳說、歷史掌故、民俗文化中去,通過娓娓道來的文字,對潮汕建築的始源及歷史的演變、潮汕老寨府第的形制與格局、特殊的裝飾工藝及其對潮人的影響等,都做了深入的研究和精闢的論述。   散佈四海的潮人,無論身在何方,成就多大,地位多高,在他們心目中,有一個字永遠是神聖的,提起這個字就足以使他們百感交集,熱淚盈眶。這個字就是“厝”。   本書通過剖析潮汕各類古建築特點,尋找它們各自的淵源和演變的規律,結合潮汕人來源、風水傳說、歷史掌故、民俗文化,對潮汕建築的

始源及歷史的演變、潮汕老寨府第的形制與格局、特殊的裝飾工藝及其對潮汕人的影響等,都做了深入的研究和精闢的論述。間中還旁及中外建築藝術的比較,資料詳實,圖片精彩,基本反映了潮汕老厝的全貌。 名人推薦   以愛國戀鄉著稱的潮人,既有強烈向心力、凝聚力又勇於走向世界、向外拓展;既崇尚謙直、穩重、中和等儒家所推崇的美德,又不拘一格、隨機應變;他們外表質樸、自抑而內在卻不乏火熱奔放的激情!這種外魯內慧的雙重性格是怎樣煉成的?這和世代居住的環境有甚麼關係?林凱龍的這本《潮汕老厝》,試圖從文化學和建築學角度回答這個問題,可見該書不同於一般民居著作,值得推薦!——莊學山(香港潮屬社團總會主席、香港潮州商會

會長、香港中南集團主席)   記得十多年前,在汕頭見到凱龍精美的潮汕建築照片,當即邀請他攜照片參展“香港潮州節”並撰文介紹,展出之後,鄉親反映強烈,好評如潮;後來,無論是組織香港“潮青”潮汕文化體驗團,還是拍《嶺南尋根之旅》電視片,或請他設計路綫、或當嚮導帶隊,均不負所望、幫助良多;今天,凱龍的《潮汕老厝》在香港推出海外版,既是緣份,更是旅港潮人熱愛家鄉的見證!   凱龍這本專著,不單介紹潮汕老寨、村居與寺廟,它的價值還在於藉潮汕建築藝術,帶出潮汕歷史、地理和風俗等文化特質,進而追溯大陸文化與海洋文化所帶來的影響,既為海外僑胞開啟一片了解潮汕文化的櫥窗,同時,也將引發讀者對潮人心靈故鄉作繼續

探索的慾望!——高永文(香港食物及衛生局局長、國際潮青聯合會永遠會長)   林凱龍老師近三十年來走街串巷,深入潮汕鄉村搜集資料拍攝照片,對潮汕老厝了若指掌。故這本書資料詳實、可靠,基本上反映出潮汕鄉村古建築的全貌。   更可貴的是,林老師並沒有停留在“就厝論厝”階段,而是抓住“潮州厝,皇宮起”這一主綫,沿波討源,考證出中軸對稱、向心圍合的“下山虎”、“三壁連”、“四點金”、“駟馬拖車”、“百鳥朝凰”等潮汕老厝,不但保留唐宋遺韻,而且其源頭可溯至古代世家大族的“府第式”民居,是皇家建築在潮汕的遷延!這一發現應是這本《潮汕老厝》最大的學術成果, 也使該書不同於一般民居著作,值得推薦!——王受之(

美國藝術中心設計學院終生教授、汕頭大學長江藝術與設計學院院長)   林凱龍先生這本積十數年之功寫成的《潮汕老厝》,緊扣四海潮人心靈故鄉這一主題,從建築藝術出發,通過對“京都帝王府”如何演變為“潮州百姓家”的分析論證,對潮汕老厝的形制與格局、特殊裝飾工藝及對潮人的影響等,均作了精闢的闡述。還旁及潮人來源、風水傳說、歷史掌故、民俗文化、中外建築比較等等,文筆通暢、趣味盎然,是融學術性和可讀性於一爐的佳作!   林凱龍先生還是很有成就的畫家和攝影家,開闊的視野與獨特的視角為他的研究提供大量精彩的圖像,通過這些圖像,讀者可以在藝術享受中認識底蘊深厚的潮汕民居的價值,而更自覺地加入保護文化遺產的行列!

——司徒立(Szeto Lap)(法籍華裔著名畫家和理論家;中國美術學院藝術現象學研究所所長,藝術哲學與文化創新研究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從事潮汕語言文化教學近二十年,我常向學員說,我的潮汕知識都是偷來的。而對潮汕民居的認識,就是偷自林凱龍兄。偶有閒暇,每愛捧著凱龍兄的力作《潮汕老屋》,按圖索驥,尋幽探秘。幾年前為電視台拍攝潮汕文化節目,無有凱龍兄這枝“盲公竹”,直是茫無頭緒,不知從何入手。潮人稱屋作厝,潮汕民居雖無徽派馬頭牆的奪目外觀,但形制格局獨特而恢宏,獨承華夏古風,詮釋潮人敬祖重親的精神追求。凱龍兄美術民俗雙修,他以藝術家的靈睿,苦心孤詣,透析潮汕民居的文化意涵。此次凱龍兄

將《潮汕老屋》易名《潮汕老厝》在海外出版,既為潮厝正名,亦為饗吾輩之飢,鄙心殊幸,願以薦同好。——許百堅(香港理工大學中國商業中心副研究員、理大與潮州商會合辦《發現潮汕》課程導師) 作者簡介 林凱龍   字磐石,生於廣東揭陽,汕頭大學長江藝術與設計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作品曾入選七屆全國美展,並在北京、香港、汕頭等地舉辦個人視覺藝術展。為國家重點科研項目《中國美術史》撰稿人和全書插圖作者,著有《潮汕老厝》、《潮汕古俗》、《林凱龍畫集》、《潮汕畫派系列叢書——林凱龍》等。 序 王受之 前言 第一章 “潮州厝,皇宮起”  有海水的地方就有潮人  潮人與“厝” “慈黌爺起厝

—好慢孬猛” “一條牛索激死三個師父” “潮州厝,皇宮起” 第二章 “京都帝王府,潮州百姓家” “海濱鄒魯是潮陽”  開基與風水  山環水抱的風水寶地  從“塢壁”到圍寨 “下山虎”和“四點金” “駟馬拖車”和“百鳥朝凰” “京都帝王府,潮州百姓家” 第三章 潮汕府第  從瓦屋到府第  許駙馬府和溝南許地  趙氏始祖祠和銅門閭  長美鄉和袁氏家廟  寶隴鄉和林氏家廟  鄭大進府  德安里  樟林古港和南盛里  淇園新鄉 “府第”的陶冶 第四章 圍寨與土樓  同源異構的圍寨和土樓  象埔寨  程洋崗和臨江寨  鴛鴦寨  鷗汀寨  龍湖寨  永寧寨  東里寨  三饒道韻樓 第五章 宗教建築

 巍峨典重的儒家建築  揭陽學宮  韓文公祠  以殿堂為中心的佛教建築  潮州開元寺  存心善堂  氣度恢弘的教堂建築  鹽灶中華基督教堂  汕頭市基督教會礐石堂  汕頭市基督教會鷗汀錫恩堂  汕頭市基督教會恩典堂  潮州天主教堂  澄海澄城天主教堂 第六章 古艷絢麗的裝飾  古老的築牆方式  外冷內熱的裝飾風格  木雕  石雕  屋頂和嵌瓷  高聳挺拔的山牆  門面和彩繪  書齋與園林 後記 序   潮汕地區的城市建設,經過改革開放初期的高速發展之後,目前反而有些落伍,但這也無形中保留了許多古村落、舊城區和古建築。最近,我驚奇地發現這裡不但有很多明清時期的住宅、祠堂、廟宇,居然還能見

到宋代的住宅建築,而且不是獨棟存在,而是一個區域、一片住宅地矗立著,這在全國也是絕無僅有的奇觀了。然而,隨著潮汕機場的興建、廈深高速鐵路與第二條高速公路的開通,潮汕這種遠離塵世的狀態很快將不復存在,這些古建築、古村落、古民居還能夠屹立多久,我們心裡都沒有底。在這種前提下,汕頭大學長江藝術與設計學院的林凱龍老師積數十年之功寫成的《潮汕老厝》,將給我們留下一份非常可靠、具有高參考價值的文獻。   我在長江藝術與設計學院擔任過八年負責學術的副院長,去年開始任正院長,和林凱龍老師有很深的交情,他發現古村落、古建築,經常先來告訴我,然後我們一起下鄉考察拍攝。通過林老師和這本《潮汕老厝》,我了解了更多的

潮汕建築,特別是那些被全世界潮人視為心靈故鄉的老房子 ── 潮汕的“老厝”。   潮汕鄉村至今保留著唐宋世家聚族而居的傳統,村寨規模往往十分巨大,它們大多以宗祠為中心,次要建築圍繞宗祠展開,相連形成外部封閉而內部敞開的宏偉建築群體,發展出諸如“下山虎”、“三壁連”、“四點金”、“五間過”、“駟馬拖車”、“百鳥朝凰”等生動多樣的建築形式;而據林凱龍老師考證,這些中軸對稱、向心圍合的以天井為中心的民居建築,其源頭大多可溯至唐宋,是古代世家大族居住的“府第式”民居體系在潮汕的遷延!   作為潮汕鄉村最常見的四合院式建築,“四點金”因四角上各有一外形如“金”字的房間壓角而得名。林老師通過將“四點金

”與北京四合院比較,發現雖同為四面閉合的合院,北京四合院院落較大但不一定在中心,而“四點金”則以天井為中心,緊湊簡練,北方寬大的庭院被縮小為狹小方正的天井;北京四合院大門不能居中面南,而受到先天八卦的影響開在西北角或東南角上,林老師根據宋代以後先天八卦才開始在北方流行的史實,認為北京四合院是宋代之後的建制,而不受先天八卦影響、左右對稱、大門居中面南的“四點金”是宋以前古制。後來,林老師又在唐代大詩人王維所畫的《輞川圖》與北宋畫家喬仲常所作的《後赤壁賦圖》中找到類似“四點金”的合院,林老師據此斷定,潮汕“四點金”是一種比北京四合院更為古老的合院式建築。   對“駟馬拖車”等大型民宅的研究也是如

此。“駟馬拖車”是一種以宗祠為中心象徵“車”、兩旁次要建築象徵拖車的“馬”的大型建築群體。林老師根據“駟馬拖車”與唐代律宗寺院、北京紫禁城格局相似的特點,以及古代中原士族動輒“捨宅為寺”之史實,得出既有禮制功能又有居住功能的“駟馬拖車”,是從古代“京都帝王府”演化衍變而來的結論,正因為如此,本地才有了“潮州厝,皇宮起”的說法 ── 即潮汕民居是按皇宮的式樣精心建造的。   從歷史原因看,潮人的先祖大多是因戰亂南遷的中原士族,因為離開祖地最遠,對祖宗的一切便愈加珍視。進入潮汕後,又因其山環海抱的地理環境和相對偏僻的地理位置,潮汕先民既能夠不受皇權的束縛,又能夠避免改朝換代的戰亂,而有時間、精力

和心情將民居當成宮殿來建造,讓那些體現禮制觀念與建築等級的“京都帝王府”逐漸變為“潮州百姓家”。   林凱龍老師從20世紀80年代末開始走街串巷,深入潮汕鄉村搜集資料拍攝照片,對潮汕老厝可說了如指掌。在書中,我們除了可以看到“一條牛索激死三個師父”等掌故,還能見到國內甚為罕見的許駙馬府和趙厝祠等宋代建築、足以與山西喬家大院相媲美的澄海陳慈黌故居、規模為嶺南之最的有七百多間房的普寧洪陽德安里等著名民居,就連散落民間的不起眼的建築局部,只要有特色和價值,林老師也盡量收入,故這本書資料翔實、可靠,基本上反映出潮汕鄉村“老厝”的全貌。   而更為可貴的是,林老師並沒有停留在“就厝論厝”階段,而是以

建築藝術為中心,從文化和審美的角度將筆觸輻射到潮人來源、風水傳說、歷史掌故、民俗文化中去,通過娓娓道來的文字,對潮汕建築的始源及歷史的演變、潮汕老寨府第的形制與格局、特殊的裝飾工藝及其對潮人的影響等,都做了深入的研究和精闢的論述。間中還旁及中外建築藝術的比較,視野開闊,圖片精彩,趣味盎然,是一本融學術性和可讀性於一爐的佳作。   這本專著的面世,凸顯出林凱龍老師保護潮汕民居、弘揚潮汕文化的拳拳之心。在這裡一方面祝賀林老師的新書出版,同時也期待他佳作連連,給我們帶來更多關於潮汕傳統建築的研究成果。 汕頭大學長江藝術與設計學院院長 王受之 前言   潮汕是我的家鄉,我的青少年時期就是

在這個鍾靈毓秀、人傑地靈的南海之濱度過的。這裡有數不盡的美味佳餚,有豐富多彩的鄉間習俗,有艱澀難懂的方言和那古意盎然的被稱為“厝”的老屋。我和很多同代人一樣,是在“老厝”裡讀完中小學的,那寬敞明亮的祠堂通常是學校的禮堂,那環繞祠堂的成排從厝和包屋是我們的教室,還有屋架上那些神秘的雕刻和彩畫,也常常成為我們寫生和臨摹的範本,而祠堂前闊大的陽埕竪上籃球架就變成了學校的操場,可一用力就會把球扔到埕外的池塘裡!   在這些“老厝”裡讀了整整十年書之後,我考上了武漢科技大學材料系,於是,和離開祖地的先人一樣,用紅紙包起一抔鄉土,扛著行李第一次離開了家鄉。   興沖沖來到武漢讀書,懵懵懂懂上了半年課後

,我才發現所學專業和興趣相去甚遠,而當時“一考定終生”的現實又逼得我硬著頭皮讀下去,心境自然十分壓抑;這時,家鄉的風物,便趁機慢慢地侵入我的夢鄉,滋潤著我苦悶的心胸 ── 在夢中我盡情享受家鄉的美味佳餚,徜徉在幽深曲折的窄巷,撫摸“老厝”那古老粗糙的牆壁,考證它的年代和特徵,一覺醒來才發現原來身在異鄉……看來,我無可避免地患上了世界上所有潮人“思鄉”的通病!   也許正是這種“病”,使我1993年在北京完成國家重點項目《中國美術史》的編撰與插圖後,謝絕師友的挽留,毅然返回家鄉,一頭扎進母體文化的懷抱,將自己的身心和鬥志,徹底消融在南海的熏風和裊裊的茶煙之中。   我真正涉足潮汕民居是在19

87年被王朝聞先生聘為《中國美術史》撰稿人後,因常有到各地考察的機會,得以接觸不同民居。當時就有意無意地把它們和潮汕“老厝”相比較,覺得潮汕“老厝”不比別處差,而且可能和潮菜一樣更具特色。當時,潮州菜在各地也未受重視,我常向外人誇耀潮菜如何好吃,往往引來笑話:“滿漢全席和八大菜系都沒你們潮菜,你林凱龍吹甚麼牛!”何況,地處省尾國角的潮汕民居不可能和潮州菜一樣“端”出去讓人品嚐,當然更難引起外人注意了。   直到1989年,同樣是王朝聞任總主編的國家八五重點圖書《中國民間美術全集》開始編撰,我極力向民居卷主編陳綬祥推薦潮汕民居。承陳先生不棄,派我和廣州美院的黃啟明兄到潮汕和閩南拍照,當時,我們

只在潮汕匆匆拍了一天就趕往閩南,所選擇的地方也遠非潮汕代表性民居,但還是有近十幅作品入選《中國民間美術全集.起居編.民居卷》,此第一本收有潮汕民居的大型畫冊在大陸和台灣出版後,獲獎無數,在海內外引起很大反響。   自此以後,一發而不可收,我開始發狂似的拍攝潮汕民居。經過二十多年的努力,積累了數以萬計的圖片資料;通過這些材料,我才真正了解潮汕的那些“老厝”,不但有獨特的文化內涵,有巨大的美學和文化學價值,而且是一筆遠未得到重視就開始消失的文化遺產!和很多潮人一樣,我原以為那些外表並不起眼的“老厝”土得掉牙,較之閩西客家土樓或閩南紅磚區民居,甚或附近的客家圍龍屋,似乎缺少魅力,殊不知潮州饒平就屹

立著六百多座土樓,還有到目前為止發現的最大的八角形土樓,其居民是和我一樣講潮汕話的潮人!   除了擁有最大的八角形土樓和眾多的圓樓外,潮汕還有比土樓大得多和早得多的古寨和府第。經過分析和論證之後,我發現這些聚居人數動輒過萬的古寨和府第,居然是中原古代世家大族居住形式的遺存,是宋代以前在中原地區流行的“祠宅合一”的建築體系的複製!例如古畫中那令無數學人嚮往的唐代王維的“輞川別業”(相傳宋代文學家秦觀臥病時,因觀賞了朋友高符仲送來的王維《輞川圖》摹本,不覺身與境化,病也好了),宋代蘇東坡在黃州住過的府第就是它們的前身。而且,無論從規模佈局上,還是從裝飾工藝抑或從建造年代與方式上,都可追溯到遙遠的

年代!   另外,潮汕還有大量的文教、宗教等建築,它們或以歷史悠久、形制古老,或以規模巨大、中西合璧著稱。如最近我才發現,我青少年時期習畫的場所 ── 揭陽學宮,不但規模為華南諸學宮之冠,而且還是全國縣級學宮中最大的!而小時曾隨祖母去燒香拜佛的潮州開元寺,其寬達11間的天王殿不但為漢地同類殿宇中之最大,而且還是號稱世界現存最大木構建築 ── 日本奈良東大寺大佛殿的建築母本,其如人的脊樑柱一樣排列的絞打疊斗,其形制甚至可追溯到漢代!而那些在潮汕大地上隨處可見的氣勢恢弘、傲然挺立的基督教和天主教教堂,則體現了潮汕人虔誠的宗教情懷,同時也折射出潮汕文化包容開放的一面。因此,藉此次出版之機,本人特意

在十年前完成的拙著《潮汕老屋》的基礎上,補充了“宗教建築”一章,以期能更全面、客觀地反映潮汕古建築全貌以符“老厝”之實(因為在潮人心目中,“厝”比“屋”要寬泛,“厝”除有“屋”的含義外,還指處所、家鄉、建築等),對其所呈現出來的潮人文化心態和潮汕民性也作了些探討。   就研究方法而言,本書的初衷是以對潮汕大地上的古建築作一巡禮為基礎,從文化學和圖像學角度切入,通過對潮汕各類古建築特點的剖析,尋找它們各自的淵源和演變的規律,然後再回過頭來闡明潮汕古建築對潮汕文化和潮人精神形成的影響等等。而在拍攝和研究過程中,由於我更多地從視覺美學角度擷取潮汕“老厝”那古老滄桑的一面,遺漏和紕錯在所難免,這就要

請讀者多多包涵了。 第一章 “潮州厝,皇宮起”潮人與“厝”散佈四海的潮人,無論身在何方,財富多少,地位高低,在他們心中,有一個字永遠是神聖的,這個字足以使他們百感交集、熱淚盈眶。這個字就是“厝”!“厝”是他們的根,是他們告別列祖列宗向外漂泊的出發點,是故鄉牽引著他們的綫;有了它,遊蕩的心就有了停泊的港灣,有了歇息的驛站,充滿變數的人生就能得到時時的撫慰。“厝”不但是四海潮人夢魂縈繞的精神家園和他們心靈深處永恆的故鄉,還是他們生命的力量之源,為它添磚加瓦以光宗耀祖似乎成了潮人披荊斬棘的動力!“厝”本地讀如“處”,有“處所”之意,《列子.湯問》“愚公移山”中有“命夸娥氏二子負山,一厝朔東,一厝雍

南”三句,從此衍生出“厝”的古義。潮汕很多村莊就在姓氏後面加“厝”字作為村名,如陳厝、林厝、蔡厝、許厝等等,在潮人心目中,“厝”也代表家鄉,“返厝”即回鄉之意,同樣,“起厝”即指蓋房。有一位俄羅斯人曾問一個中國學者,你們中國人真奇怪,在外發了財總想著要回去,而我們俄羅斯人卻不這樣做,這是為甚麼?這位俄國人不懂,中國文化是一條連續不斷的鏈,因為哺育華夏文明的黃河長江的流向和地球自轉方向相同,中華文化也和旋轉的地球一樣,迎來送往,生生不息。中華文明儘管歷經各種劫難,但卻總是“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之所以如此,或許應歸功於先民的遷徙。在故鄉橫遭劫難時,先民一次次地帶走了文明的種子,小心呵護著,想

方設法讓它們在外開花結果,然後再帶回來對故鄉進行反哺,使中華文明能夠一次次得以起死回生,成為舉世公認的能憑自身力量再生的連續文明。

南京市自治委員會與南京秩序的重建(1937.12.13—1938.4.24)

為了解決可寧衛馬頭山的問題,作者孫浩偉 這樣論述:

每當敵人佔領了新征服地,往往需要地方人士出面合作,代為管理站領地,這在人類的戰爭史中比比皆是。在中國歷史上的八年抗戰中,曾經有達13個省份淪陷,自然也有許多的地方菁英與日本人合作,成為「協力者」。然而這群抗戰時期的協力者,在華人世界的傳統認知中被視為是背叛民族的「漢奸」,對於了解其歷史中更豐富的面向,遂受到了限制。而本文正是試圖對其於歷史上的身影進行發掘,並鎖定以南京淪陷後日本扶植成立的「南京市自治委員會」進行研究。在名聞遐邇的「南京安全區」對百姓的庇護,已成為眾人津津樂道的一段歷史之同時,民眾要能從區後的鐵絲網走回家,則有賴於自治委員會協力者維持市政,對戰爭進行善後,改善民眾的生活。究竟在

這個南京淪陷歷史中一個短暫,也較少被人探討的時期,戰爭對於南京社會造成什麼影響?而這群鮮少被人提及的自治會協力者,對南京秩序的重整作出多大的努力?正是我欲探討的核心問題。本研究首先由南京的城市特性與南京大量人口於戰時滯京談起,繼之逐步點出戰爭對南京社會帶來的變化,以及市民之心理,最後則關注於南京安全區的失能與南京大屠殺的發生。本文也處理協力者在南京的產生之課題,除了關注日軍於江蘇省的宣撫概況外,筆者也從南京淪陷初期慈善家的遭遇切入探討,指出協力者於亂世中具有的意義,並論及紅卍字會陶錫三會長與日人接洽之過程。而日本扶植自治會成立後,乃採取斷糧的方式力求解散讓南京成為「空城」的安全區,而其中自治會

所扮演圓融解散安全區的角色,亦是本文欲描述的重點。論文後半則聚焦於自治會的行政措施,追問其如何與地方社團通力合作,取代安全區原有的賑濟功能,與其在(一)糧食供應 (二)重建職場與交易市場 (三)受理市民請願等民政上的具體作為,以及南京基礎設施的重建。本論文最後,則關注於自治會晚期已出現因為中日戰爭長期化,而對南京社會造成的根本性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