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立老人院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懶人包總整理

公立老人院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柴田久美子寫的 善終守護師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北部平價養生村費用總整理:包括老人公寓與安養中心也說明:台北中山老人住宅也入選我們推薦的七間台北安養院之一喔,看其他六間! 保證金/押租金:2.6萬元月租金/管理費:單人房(7/8/9坪)1.3萬~1.4 ...

國立臺灣大學 社會工作學研究所 楊培珊所指導 王珊瑜的 台北市小型安養護機構老人認知功能之探討:簡易智能狀態量表(MMSE)之運用 (2006),提出公立老人院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簡易智能評估量表、認知功能、失智症、小型安養護機構、機構老人。

最後網站機構介紹| 臺北市陽明老人公寓則補充:『台北市陽明老人公寓』 · 1.入住申請書。 · 2.個人1吋照片二張。 · 3.身分證正反面影本及戶籍謄本。 · 4.三個月內之公立或財團法人醫院體檢表。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公立老人院,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善終守護師

為了解決公立老人院的問題,作者柴田久美子 這樣論述:

  當家人突然被宣告來日無多時,你該怎麼辦?   或者,如果被宣告的就是你自己的話,你會如何安排?   很多人都說希望最後能在家壽終正寢;   然而,其實多數人是在醫院寂寞而逝。   幸福的死無關地點,而是指實現對死的「夢」。   漫長人生謝幕時,人會把生命的能量交棒下去,   那現場並非悲傷,而是充滿愛與喜悅的時光。   我不能獨佔這寶貴經驗,但願更多人知道臨終實情真相,   也希望大家因本書開始為自己幸福的歸路做準備,   從而進一步發現生死真諦。 ─ 柴田久美子   《善終守護師》是一本傳承「歸人心境」的書,是作者柴田久美子見證無數臨終現場的真實紀錄及心得感悟。   在以守護臨終者

為畢生職志之前,她曾任職於日本麥當勞公司,獲公司最高榮譽獎章,也曾創辦自己的餐廳;但她一度錯誤選擇自殺、兩度婚姻破碎、三度罹癌,一連串的人生急轉彎,終於引她走上善終守護這條路。   回顧她的生命歷程,父親的死是她投入善終守護的原點。   小學六年級的初春,她的父親因胃癌只剩三個月餘命。房裡的紙門透著微光,許多大人圍著臥病在床的父親。他跟每一個人道謝,最後握住么女柴田久美子的手,微笑著說:「謝謝妳,小久」。不久,他的手開始冷了、硬了,眼睛再也沒睜開。   那次的經驗讓柴田久美子經驗到死亡的動人,她相信父親以死亡來教她人生最重要的東西。而母親在她年幼重病時毫無保留的愛,則讓她懂得用雙手擁抱,

為人送終,後來她全心投入善終守護工作的第一位服務對象,就是她的母親……   二十多年來,兩百多位在她懷抱中過世的人,教了她:   什麼是善終?   善終對人生有何意義?   該如何為善終預做準備?   她把陪伴守護善終奉為充滿愛的專業,在日本創立「善終守護師」一職,開創「善終守護事業」,呼籲復興古老常民生活中的死亡文化,期盼在這個「孤獨死」案例不斷攀升的高齡社會,實現「讓人在溫暖懷抱裡以道謝相互告別」的理想。   期盼人人皆可得到一份理所當然的幸福:在懷抱中出生,也在懷抱中死去…… 名人推薦   本書許多真實故事讓更多人知道「善終守護師」的存在及價值。在台灣有許多懷著大愛作志工的朋

友,雖然他們並非醫療專業人員,但有心想要助人善終,我會介紹本書,請他們閱讀。────趙可式(台灣安寧緩和療護推手、成功大學醫學院名譽教授)   本書作者柴田久美子以她陪伴許多臨終者安然走完人生旅程的生命故事,提醒我捫,在追求「善終」之前,應該要學習如何「善生」與「善別」。────許禮安(台灣安寧照顧協會理事、高雄市張啓華文化藝術基金會執行長)   作者簡介 柴田久美子   一九五二年生於日本島根縣出雲市,曾任職於日本麥當勞、創業經營西餐廳,自一九九三年轉入臨終照護領域、擔任看護。   二○○二年於沒有醫院、僅六百人的離島成立專門從事善終守護的「平安之家」(なごみの里)。二○一○年將

活動據點遷至日本本島,二○一二創立日本「善終守護師」(看取り士)一職,致力推廣「死亡文化」的復興與傳承,並親身實踐「尊重本人期望的善終,以擁抱為臨終者送行」的理念。   現為日本善終守護師會會長、平安之家代表理事,目前於日本岡山縣岡山市投入居家善終守護的支援行動,嘗試為人生終末期建立新的模式。   曾集結善終守護經驗在日本出版專著十種,並至日本各地舉辦社教演講,而以她的故事為主題的電影於二○一九年在日本上映。   本書為其首部中文版著作。 譯者簡介 洪金珠   曾走過台日新聞現場三十年的資深媒體人。   退隱後投入近代日本文學的「味覺」研究,並實踐猶如修行的手作料理,企圖把台日百

年前的文學美味,經過時間及空間的熟成再度呈現。   看盡人生百態的她,筆端及攝影作品都帶著探究「死亡」的穿透力。               著作:《問情色為何物?》、《山深情遙》、《夢之棲家》、《日本人為什麼會長壽》、《手釀》、《陳釀時光》   譯作:上野千鶴子《裙子底下的劇場》、上野千鶴子《父權主義與資本主義》   推薦序 「善終」是人間至福 趙可式 推薦序 善生善別而能善終—安寧療護與生死教育經驗談 許禮安 導讀 喚醒沉睡的愛,生命接力重生 梁正中 作者序 善終守護是為了生命力的交棒  前言 在被愛的氛圍中與世長辭 第1章 守護善終的瞬間       父親臨

終留給我的一句「謝謝」      與千代的「母女」情份  與瑪莎十二年心心相印  武雄教我懂得「共鳴」  和子枕著我的手腕而去 第2章 金錢買不到的臨終華美  何謂幸福的死?      善終現場充滿奇蹟  抱著對方送行卻被對方抱滿懷       全然交棒的臨終現場洋溢愛與喜悅       善終守護師的定位  善終守護師具體工作內容  幫助善終的四個重點  ♦特輯 如何面對癌末疼痛?  為了臨終者幸福的三個重點           第3章 只能在醫院等死的日本醫療制度       殘酷的現實       家屬的障礙  無謂的延命治療  生不如死的地獄場景  連醫護人員都感到矛盾的制度  公立老

人院應守護臨終尊嚴  老人有家卻回不去的悲哀             ♦特輯 專訪照護師佐藤 第4章 為幸福死預做準備  六十歲後必須為死預做準備  我的臨終備忘筆記  善終守護只是回歸原本生活習俗  死是二度誕生  消除死亡恐怖的內觀法  擁抱著母親送別  ♦特輯 死後七七四十九日  進入「1億人皆看護」的時代      引導幸福歸路的「天使團隊」       第5章 與醫界對話   與長尾和宏醫師談「平穩死」  岩田千佳醫師分享身心融合醫療  跋 生死相繫相連     導讀 喚醒沉睡的愛,生命接力重生   十二年前,家母積勞成疾,導致嚴重胃病、心臟病、深度憂鬱症、間歇性呼吸停止

、睡眠障礙等,多方求醫無效,瀕臨絕境。我於是放下所有工作,打算專心陪伴母親面對「臨終」。為分散她深度憂鬱的焦慮,我從早到晚不停地跟她講話,提振她的精神,每天似乎都是最後決戰。如此和母親朝夕相處半年多,沒想到母親的狀況竟慢慢好轉。   有一天,母親大夢初醒般、突然對我說,各種病苦其實是自己身心不良習慣累積的後果,如果這次她能過鬼門關,餘生一定要重新生活。   十多年來,母親以頑強的意志步步走出病苦,如今年近八旬,身心日益安詳,不斷展現精彩的生命力。   陪母親經歷這場生死大考後,我也開始認真思考自己的生命及死亡問題。以現今一般平均壽命來算,我也只能再活三十年左右,大約一萬天,死亡並非遙遠的

未來,我必須開始接受、正視、尊重死亡,探索「死亡」;進而思考:我為何而來?為什麼活著?人生究竟圓滿的「活法」是什麼?   承蒙不可思議的因緣,我有機會赴日本各地參訪,並向代表「匠人精神」的秋山利輝先生、「掃除道」開創先鋒鍵山秀三郎先生、自然療法大家東城百合子老師等多位「平常日用皆道」的高人,學習如何究竟地生活。   三年前就聽說日本有位矢志追隨「德蕾莎修女」的柴田久美子女士,發願助人善終,已有兩百多人在她懷抱中平靜辭世。作為處理死亡(與生命)相當有經驗的人,是如何理解死亡的?又如何面對著死亡而生活?帶著這樣的問題,二○一八年四月,我第一次見到了柴田老師。   本來想像柴田老師強壯無比,不

料她身型嬌小、氣質飄逸,握手時甚至錯覺她輕得快浮在空中。她永遠面帶溫暖、慈愛、親切的笑容,雙眼時常笑得瞇成細縫,讓人一靠近就不知不覺放鬆,很快被特殊的氣場融化。   柴田老師曾讓我體驗一下「臨終關懷」。我按指引坐在榻榻米地板上,然後躺下,把頭枕在柴田老師的腿上,靜默止語。柴田老師輕聲提示我,觀照自己的呼吸,她似乎也在調整自己的呼吸。幾分鐘後,我雜念消失,只聽到自己的呼吸和她的呼吸同頻,心跳也一起律動。   這時,柴田老師以豐富的現實經驗說明:「通常再『難死』的人,到了這樣『同命運、共呼吸』的狀態,身體會越來越軟,面容全然放鬆,表情柔和,此時就表示這個人即將撒手離去了。」   柴田老師出生

於日本素有「神話故鄉」之稱的島根縣出雲市。從小常隨媽媽去神社參拜、看媽媽佈施殘疾窮人;爸爸則教導她「言語有靈」,必須謹慎遣詞用字、言而有信。幼年她常因哮喘發作而透不過氣。小學四年級有一次嚴重發作,媽媽擔心得整夜一直抱著她,半夜累得打盹了,而她醒著在寂靜中感受媽媽懷抱的溫暖和呼吸的輕柔,第一次強烈地感受到母愛,沉浸於幸福喜悅之中。剎時,她有一種特殊體驗,感覺「靈魂」離開身體,飄到天花板上,如一只眼睛靜靜注視母親這樣抱著自己。期間來巡房的醫生說當夜是危險期,但她毫不害怕,宛如進入另一個美好世界。從那時起,她不再恐懼死亡了。   後來她和一般人一樣長大、成家立業。因個性傾向,她力求事事完美,但家庭

和事業難以平衡,以致長期處於焦慮不安、左右為難又自責的惡性循環,最終對生命失去熱情,甚至一時衝動做了錯誤的選擇──自殺,所幸被救回一命,然而婚姻隨之告終,與三個孩子就此分離。她心緒一片灰暗,什麼也沒帶便離家出走了。   爾後,她與第二任丈夫重新創業,奈何生意一直不好,經營得很辛苦。有一年耶誕節,她決定將當天營業額全數捐給老人之家,沒想到店員比平常更有活力,營業額很高,客人和媒體好評如潮,一股久違的暖意湧上了她心頭。某日半夜就寢前,突然聽到一個莫名的聲音說:「愛,才是活著的意義!」(後來她才知道這是德蕾莎修女的話語)那聲音如此清楚,讓她驚坐而起,但環顧四周,不見人影,唯腳邊隱約有一縷光,閃閃發

亮。當下某些被遺忘的東西又瞬間恢復。「我的心被照亮了,一片晴空萬里,一切不安消逝無蹤。」隔天早上,她關了店,決定遵循「上天的隱喻」重新生活。   一九九三年,懷抱著讓老人幸福善終這個理想,她開始去養老院擔任看護,然而卻目睹了許多悲慘的現實:在延續生命的名義下,許多人最後被送進醫院裡、全身插滿管子,即使是私立的高級老人之家,也沒有平靜地死去的自由。她因而決心去沒有醫院的離島,在那裡幫助人們實現「人生最後1%的幸福」──善終。   最初無人光顧,第二年,她接到電話,媽媽要請她為自己的善終做守護。就這樣,媽媽成了她全心投入善終守護工作的第一位服務對象。兩星期時間裡,母女倆朝夕相處,這次換成了她日

夜懷抱著母親。最後媽媽走的時候,如嬰兒般潔淨,還帶著微笑,讓家人都深感幸福。   在眾人懷疑的目光下開創的善終守護事業,無人理解、乏人問津,是媽媽的無條件支持鼓舞了她,也是媽媽以親身教導了她善終守護的深意。雖然創業快速耗盡積蓄,接著發現罹癌,第二次婚姻又宣告破滅,一連串打擊接踵而至,但這次柴田老師沒絲毫退縮,因為心中的「愛」已然覺醒,「傳遞愛」成為她活著、並奮鬥不息的源源動力;媽媽幸福的善終更是她的護佑。   憑著這份真誠信念,柴田老師漸漸和島上老人建立了互信,親如家人,她創立的「平安之家」以二十四小時家庭式照顧,提供島上老人家善終陪伴服務,也終於實現她「讓人在溫暖懷抱裡以道謝互相告別」的

理想。   另一方面,孤島獨居的日子清貧簡單,不知不覺間也中止了過去混亂生活的惡性循環,讓她在嚴格自律的作息裡,更進一步堅定報恩的願力與行動,並與離散的子女重新且從心聯繫。   日本近年每年死亡人數都超過百萬,且正逢嬰兒潮世代凋零而呈增加趨勢。柴田久美子深感善終守護的工作責任越來越大,因而毅然離開本想終老的小島,把目光投向了全日本。八年來她奔走日本各地,相繼成立了日本善終守護會和另外六個善終研究機構,在日本各地培養了三百五十位善終守護師,目前正在岡山建立服務社區的善終守護系統和善終守護師培養基地,希望能在二○二五年前,為日本培養出一千位善終守護師。   二○一六年前,柴田老師第三度罹癌,

她認為這是老天提醒她要加快步伐。為此,她設立了更遠大的目標,要讓日本全民接受生死觀的教育。二○一八年八月,我和她再度見面時,她正計畫拍攝一部電影,以喚醒日本民眾及朝野上下對善終議題的重視。二○一九年三月十日在電影首映會上,我有感而發:「柴田老師用她天使般的愛,喚醒了我們心中本自圓滿的愛。我深受感動和啟發──超越自我慣性,讓愛重生,活出愛的每一天。柴田老師不但超越癌症,還把愛帶給自己和身邊每一個人,桃李滿天下,正是愛能激發生命活力的見證。」   過去幾十年,我經歷了中國大陸、港台、美國、日本等地的學習、工作和生活,發現華文世界對於死亡的教育和關懷,除了少部分地區和少數人,一般來都相當忌諱、迴避

,遭逢家人病危臨終,第一個念頭總是快送進醫院,似乎這樣才可安心了事,但其實許多臨終者及其親屬,大都無奈地在醫院陷入恐慌悲痛的絕境。生死這堂課人人遲早都得上,有人用自己的生命上課,有人從親人身上學習,這些都是深刻的體驗。   我曾從書上找答案,但認識不深刻,通過和柴田老師多次的交流學習,我體會到人出生時就已註定死亡,但死亡並非喪事,也不是喜事,而是一件「死去活來、生命接力」的莊嚴大事。這一生一次的死亡正是「向死而生」的機會──從沉睡的愛中醒來,亡者「往生」,生者「重生」。「善終」並非無痛無病而死,有病有痛也可善終,關鍵在生死觀明確、正念分明,臨終可以很莊重也很尊嚴。   我們可以和柴田老師一

樣,由自己或親人的生死考驗中,轉化並提升這無從逃避的境遇。人生謝幕時,人們會把生命的能量交接下去,那種場面不是悲傷,而是充滿愛與喜悅的時光。   柴田老師相信「人人皆可得的一份理所當然的幸福,那就是在懷抱中出生,也在懷抱中死去。」受柴田老師大愛大願的感召,以及祝福我年近八旬的父母和天下父母都能善終的心願,還有對自己「重生」的感恩之情,我發起成立「善終守護傳習中心」,期盼一石擊起千層浪。   諸君手上這本書,是一本經驗過數百次臨終現場、與數百位「歸人」攜手合作才完成的書。這本書對願意探討人如何活得幸福快樂、死得平安自在的讀者朋友,一定有所幫助。中國大陸和港澳台地區都開始步入老齡社會,希望此書

能喚起華文世界更多人對「善終」的重視,甚至激發有識之士一起來探索實踐家庭和社會的「善終守護」。   梁正中(「善終守護傳習中心」發起人) 前言  在被愛的氛圍中與世長辭   所謂「善終守護師」(看取り士),意即為臨終者做「守護」的人。   我先在老人安養院和居家照護機構工作了十幾年,二○○二年正式投入為臨終者守護的志業,但到二○一二才開始用「善終守護」這個名稱。「善終守護師」因而首度在日本成為一種「職業」。   隨著高齡社會的來臨,獨居而「孤獨死」的人數增多,善終守護師這工作顯然有其必要。    善終守護師的工作內容是什麼?   那就是對想在自宅或其它希望地點臨終的人,提供二十四

小時的陪伴,支持他們平安踏上歸途。   為了讓臨終者幸福地渡過最後日子,不餘懊悔,我們會與本人商量從終末治療(已無復原可能性)到入殮前的所有準備工作,並與遺族們一起做最後守護送行。換句話說,就是讓臨終者依自己意願的方式踏上歸路。   具體內容包括與醫師聯絡協調、安排墓園、葬儀告別式……,安排、企劃在何處以什麼樣的方式迎向人生終點等等。   善終守護師在現場的工作有四項重點:   一、與臨終者肌膚撫觸;二、不斷演練「傾聽」、「複述」、「沈默」;三、不斷以「沒事,沒關係!」來安慰問候;四、與臨終者「同步呼吸」。大概可以說是讓人幸福歸去的「製作人」吧!    「善終守護師」必須設身處地為臨

終者著想,才能穩穩接住臨終者的意念、愛及能量,再把那生命的接力棒轉交給遺屬。   臨終守護現場往往會出現奇蹟,但那其實不是奇蹟,只是冥冥中似乎所有事都早有巧妙安排。    父親之死是我從事善終守護師的原點。那是小學六年級的初春,我最親愛的父親因胃癌只剩三個月餘命。房裡的紙門透著微光,許多大人圍著臥病在床的父親。他跟每一個人道謝,最後握住么女我的手,微笑著說:「謝謝妳,小久」。不久,他的手開始冷了、硬了,眼睛再也沒睜開。   那次讓我經驗到死亡的動人,父親以自己的死來教我人生最重要的東西。     我尊敬的德雷莎修女曾說:「即使人生有99%不幸,當臨終時能獲得1%的幸福,這樣的人生就算是

幸福的。」自從聽到這名言,我便立志要讓所有臨終者在被愛的氛圍中辭世,為了這個志願,我從二十年多前開始投入行動。    那時,我先去都會的高級養老院就職,但那些養老院過度依賴醫療體制,老人家無法按自己意願善終。我在那裡看到很多老人只能凝視著眼前的白牆死去,與他們告別時真是傷心。那時我就想,若要改變這種慘狀,唯有去無醫療資源的離島小村才能實踐我追求的幸福善終。    一九九八年,我來到人口只有六百且無醫院的島根縣離島知夫里,在那裡做了四年的「居家看護」。而後,二○○二年我在那裡成立了專門從事善終守護的「平安之家」(なごみの里),收容服務那些希望不靠醫療設施支援而善終的老人。   就像人出生時

、讓母親環抱在手臂裡一般,當我經驗過用雙手環抱著臨終者,才發現他們教給我無數寶貴的事。現在,我在岡山市設有據點,為那些被宣告來日無多的人提供到入殮前的善終服務;此外也組織善終守護志工(善終守護天使)團隊。    每個人都擁有靈魂的能量,不論那個人身負的障礙有多麼嚴重,亦或是失智者,也都是一樣的。漫長人生謝幕時,人們會把生命的能量交接下去,那種場面絕非悲傷,而是充滿愛與喜悅的時光。    有一天,我收到一張賀年片,上頭寫著:「我罹患癌症第五期,已處分掉兩間房子中的一間,決定不再接受醫院治療了。比較困擾的是,雖然覺悟到死亡將近,但人死後無法自力走進棺材,期盼妳能給我建議。」   我很快打電話

約那位女士見面,並約好若有狀況,會請名古屋的善終守護師立即前往支援。她感謝地緊握著我的手說:「柴田老師,多虧妳來我這裡,有妳我什麼都不用操心,可以放心地渡過最後的日子了!」    把一切交託我們、決定在自宅踏上歸途的她,表現出凜然、無眷戀的態度,這對我來說也是一種鼓勵。最後在我臂彎嚥下最後一口氣的臨終人,往往會用「身體」教導我許多充滿尊嚴的生命智慧,我想把這些寶貴的經驗分享給更多人。    這是一本傳承「歸人心境」的書,探討人如何死得幸福。這是一本經驗過無數臨終現場、與無數「歸人」合作才能完成的書。我期盼它能對希望掌握自己幸福善終的人有幫助。    日本團塊世代(戰後嬰兒潮時期出生的世代

)已進入亟需善終守護師的時節了,目前日本每年約有一百一十萬名往生者,由於團塊世代的「加入」,今後每年死亡人數將增至一百六十萬到一百八十萬人,顯然已迎向「多死社會」,我們善終守護師的工作責任可謂愈來愈重大。  

公立老人院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憑著愛】「在我生命中,動物來說,狼狗阿Roy和金毛豬對我真的很大影響,亦感染了我很多事情。」果園社企創辦人Alex 在竹慶公立學校空置校舍,即社企新會址,娓娓道來拯救動物的前世今生。

Alex提到,重遇多年未見、滿身疾病的狼狗阿Roy,改變了他的人生觀,由以前追求豐富物質生活,到現在滿足於幫助動物帶來的滿足感。他續稱其中一個轉變,是察覺待人接物的同理心,「面對動物不會說謊,動物會表露最真的一面面對你,喜歡就喜歡,不喜歡就不喜歡。假設當你不喜歡牠的時候,不緊要,但請不要傷害牠。」

阿Roy步上彩虹橋後,從前在南生圍流浪、性情溫馴的金毛豬就接任使命,成為果園社企的生招牌,不時去慈善組織、老人院、學校探訪,用另類的方式回報關心牠的人類。

不幸的是,金毛豬因腦中風,眼睛不能隨意擺動又無法正常步行,而原先在背部脂肪瘤,更不知不覺間由約半個網球的大小,迅速變大如半個排球、直徑30cm。根據 果園社企 - Fruit Garden Social Enterprisez,日前金毛豬完成腫瘤切割手術,正休養中,需要合適的狗血,希望有心人可以伸出援手。

= = = = = = = = = =
【毛城城IG: https://instagram.com/mocityhk】
【毛城城FB: https://www.facebook.com/MoCityHK】
【官網: www.mocity.com.hk】
= = = = = = = = = =
一站式 #寵物 資訊平台
✨想分享溫馨動人毛孩故事,或者得意相片影片?
歡迎FB Inbox #毛城城 或者 IG DM❣

台北市小型安養護機構老人認知功能之探討:簡易智能狀態量表(MMSE)之運用

為了解決公立老人院的問題,作者王珊瑜 這樣論述:

隨著人口老齡化少子化的影響,在家庭缺乏照顧人力下,機構安養成為替代傳統家庭的照顧方式。台灣至2005年12月底,老人福利機構的需求人數已達60627人(內政部社會司,2006),而長期照護機構,於民國94年已有838家,其中小型安養護機構,共有760家,佔了90.7%。失智症的比率隨年齡增加而上升,且認知功能障礙為機構安養機構最大的消費者美國於1985年的全國護理之家調查發現,三分之二的院民有記憶與定向等兩項認知功能障礙(Hing,1987, 引自吳淑瓊等,1995),可以知道喪失認知功能的老人對機構式照顧的依賴,而早期的失智症不易發現,故需使用適合的測量工具定期篩檢以及早發現並適當的處遇。

本研究使用「簡易智能評估量表(MMSE)」為研究工具,並請受過良好訓練的社工員擔任施測者,探討及追蹤小型安養護機構住民的認知功能及影響因素。MMSE為一種測量認知損傷的標準化工具,已被證明有良好的信效度,且適合專業間的溝通。研究以量化為主,質化為輔,量化研究使用「次級資料分析法」,資料庫為2005年3月至2006年9月間,參與「台北市家庭照顧者關懷協會」之小型安養護機構,對各機構老人的施測,每六個月施測一次,共得到四次的測驗結果。質化研究則使用焦點團體輔以電話訪談,邀請當時參與施測的社工員為受訪者,探討影響測驗得分的相關因素。 結果發現小型安養護機構的住民認知障礙比率高於八成,六十五歲以

上的老人更接近九成。進行回歸分析後發現,性別、年齡、教育程度、閱讀及寫字能力與老人認知功能有關,且男性、年齡愈輕、教育程度愈高、有閱讀及寫字能力者,其測驗得分愈高。使用逐步回歸分析發現,對總樣本而言,影響測驗分數最大者為教育程度,其次為年齡,最後為寫字能力,共可解釋18.2%的變異量;對六十五歲以上老人而言,影響測驗分數最大者為寫字能力,其次為教育程度,最後為年齡,共可解釋15.3%的變異量,與總樣本回歸結果有異。 研究最大的不同為對樣本進行了分數追蹤的分析,觀察其進入機構安養體系後認知功能改變的情形,結果共129人進入追蹤分析,其中62人連續接受兩次施測、39人連續接受三次施測、28人

連續接受四次施測,經分析之後,分數表現以進步或持平者最多,共65位,不斷退步者僅有37位,還有27位在分數變化上呈曲線起伏的狀態。進行質化訪談發現,測驗分數亦受當時受測者的生心理狀況、社會互動及人際關係、手部肌肉控制及視聽能力和是否參與活動方案所影響;也受到施測者與受測者間的專業關係、問答方式,以及施測環境和時間與題目設計等影響。因此,測驗分數的變動原因,並非僅從量化問卷可分析出來,我們需更進一步思考分數變動背後的意義。 透過研究我們發現小型安養護機構高的認知障礙比率,此外,老人入住機構的時間長短與其是否有認知功能障礙無關,多數個案的認知功能至少維持穩定甚至能進步,推翻了一般人對機構照護的誤解

與迷思。由於閱讀與書寫能力與和認知功能障礙有關,故相關活動的設計與訓練,為未來可努力的方向。另外,量表的測驗結果,因受測者當時的生心理狀況、社會互動與環境適應,及與施測者的專業關係與問答方式影響,所以,我們應去思考其分數變動背後的意義,依其需求提供相關的介入及照護,減低老人認知功能退化的可能性並增進照顧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