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東醫院骨科門診表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懶人包總整理

亞東醫院骨科門診表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臺灣大學B62醫學系校友,臺灣大學B62醫學系校友,臺灣大學B62醫學系校友,臺灣大學B62醫學系校友,臺灣大學B62醫學系校友寫的 銀髮醫學 醫學人生 和楊銘欽等的 醫療健康產業平衡計分卡理論與實務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首頁:台東馬偕紀念醫院也說明:這裡請用一個欄位放這個頁面的介紹,中文字80個字,每一頁都不同.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原水 和華杏所出版 。

高雄醫學大學 護理學系碩士班 楊麗玉所指導 徐逸芬的 個案管理服務方案對提升脆弱性骨折患者服藥遵從性及降低急診頻率之成效 (2015),提出亞東醫院骨科門診表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個案管理服務、脆弱性骨折、服藥遵從性、急診頻率。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 健康事業管理研究所 陳依兌所指導 林瑟嬿的 醫療機構擁擠效率與品質效率之探討 (2014),提出因為有 資料包絡分析法、擁擠效率、品質效率、醫療服務的重點而找出了 亞東醫院骨科門診表的解答。

最後網站八月十四日開始【歡迎亞東醫院王偉庭醫師】來本院駐診 ...則補充:八月十四日開始【歡迎亞東醫院王偉庭醫師】來本院駐診! ◎骨科◎ 看診時間→週五19:00-22:00 一般骨科疾病、骨折創傷與重建、骨質疏鬆症診斷與治療、常見手部疾病、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亞東醫院骨科門診表,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銀髮醫學 醫學人生

為了解決亞東醫院骨科門診表的問題,作者臺灣大學B62醫學系校友,臺灣大學B62醫學系校友,臺灣大學B62醫學系校友,臺灣大學B62醫學系校友,臺灣大學B62醫學系校友 這樣論述:

走進銀髮世界,身體和心理有什麼變化?又該如何面對?行醫數十年,從科學到哲學,身為醫師怎麼看待這些轉變?就讓我們透過醫師的眼,一探醫學、人性、環境、自然、乃至整個宇宙。本書由臺灣大學B62醫學系的校友所創作,總策劃人吳寬墩集結班上28位海內外同學,以個人的醫療專長和行醫多年的所見所聞撰寫而成。全書的主軸是面臨老化的各種問題,包括肉體器官和心智的變化,如何思考。內容異於一般老人醫療相關的健康書籍,作者沒有提出答案和絕對的訊息,而是用思辨的方法讓讀者在面對老化時,選擇什麼是對個人最好的方式。除此,書中呈現了這群行醫者的生活哲學,上自天文下至地理,看似和醫療不相干,卻呈現醫者的人文

素養,希望讀者能更寬廣的看待生命。

個案管理服務方案對提升脆弱性骨折患者服藥遵從性及降低急診頻率之成效

為了解決亞東醫院骨科門診表的問題,作者徐逸芬 這樣論述:

研究背景:台灣目前的醫療體制下,對於骨質疏鬆治療的服藥遵從性取決於病人是否能按時回診接受治療,同時醫療端也沒有一個單一窗口管理及提供衛教諮詢的服務。因此希望藉由「個案管理服務方案」的介入,能有效提升病人骨質疏鬆藥物的服藥遵從性,預防再次骨折的發生。研究目的: 本研究主旨為了解「個案管理服務方案」對提升脆弱性骨折患者之成效及影響脆弱性骨折患者服藥遵從性之因素。研究方法: 本實驗為前實驗研究法(Pre-Experimental Design),採二組後測設計,於南區某醫學中心骨科門診,年齡為50歲以上脆弱性骨折病人,以方便取樣將符合收案條件之病人以簡單抽籤方式分成實驗組或對照組。實驗組接受個案管

理服務方案之介入,給予用藥指導、飲食指導、運動指導及衛教手冊輔助學習,提供電話諮詢,於第一次服藥後二週及用藥二個月給予電話提醒用藥並加強衛教,對照組則是接受常規用藥指導,於第二、第四、第六個月,比較二組服藥遵從率、持續率及急診頻率之差異。研究結果: 接受個案管理服務介入之實驗組其服藥遵從率比對照組多14.2%(p= .001)。同時實驗組之服藥持續率比對照組上升15%,且其急診頻率比對照組下降12%(p= . 023)。顯示個案管理服務介入對於改善服藥遵從性及急診頻率之成效。結論: 本研究經由個案管理服務的介入,有效提升病人骨質疏鬆藥物的服藥遵從性,進而減少急診頻率,預防再次骨折的發生,可做為

日後骨質疏鬆患者治療與照護之參考。關鍵字:個案管理服務、脆弱性骨折、服藥遵從性、急診頻率

醫療健康產業平衡計分卡理論與實務

為了解決亞東醫院骨科門診表的問題,作者楊銘欽等 這樣論述:

Chapter2 平衡計分卡建構程序   現在的機構競爭環境極為複雜,大環境不斷改變之情況下,如何正確了解機構的目標,並掌握追求目標的方法,是極為重要的事。而「平衡計分卡(balanced scorecard; BSC)」的產生,儼然成為企業的導航儀器,除了幫助管理階層在未來激烈的競爭市場中獲勝,也為機構未來成長而培養實力,領導機構走向光明的前途。 一般機構平衡計分卡的建構程序,簡述如下:1.釐清機構願景、使命及其經營理念,使同仁們達成共識。2.利用SWOT分析機構內外部環境,研擬出經營策略。3.利用經營策略,建構機構的平衡計分卡。4.從策略引伸平衡計分卡每一構面的目標項目,運用所選出之目

標項目間明確的因果關係來描繪清楚,稱為機構之「策略地圖」。5.開始執行。 第一節 釐清使命與願景   機構常以「使命」和「願景」來界定其方向及目標,且使命和願景也可用以協助機構所有者與經營者、顧客,及員工了解機構之作為及其存在宗旨。然而,使命及願景往往過於空泛模糊,不足以指導日常的決策和資源分配,導致流於形式,成為達不到的空想。因此,為使其真正發揮推動營運效果,還必須進一步配合相關策略,才有具體達成之機會。   平衡計分卡可幫助高階主管將機構的願景及策略轉變為一套績效測量項目。成功的機構多以使命(mission statement)將機構的核心價值和信念傳達給全體員工,明白寫出機構的願景(vi

sion),並確認機構的目標市場和主要產品,例如:「成為亞洲區醫療業第一」、「在專業領域,成為該領域研究發展質量第一的單位」等字句;然而聲明僅是激勵人心、為機構注入活力與積極性,單單一段振奮人心的使命聲明或口號並不足以形成氣候。Peter Senge認為許多領導人都有願景,但卻未能將之變成振奮機構的共同願景(Kaplan & Norton, 1996/1999)。   平衡計分卡可以將使命與策略轉換成具體的目標和可以測量的項目,通常由四個構面組成,包括:財務、顧客、企業內部流程以及學習與成長。這一套制度利用測量的標準來教育員工如何努力,不但要達到目前的成功,也要追求未來的成功。而主管可

以透過計分卡闡述機構希望獲得的成果,以及獲得這些成果的驅動因素為何,藉此可以讓機構的員工更能聚焦,為長期的目標而努力。   但當機構不能以淺顯易懂,及可以付諸行動語言之方式來詮釋其願景與策略時,即出現策略實施的第一個障礙;若機構內部意見紛歧,無法將陳義甚高的願景與使命聲明變成行動計畫時,其後果為各部門各自為政,甚至於某些部門的局部優化。管理階層若對願景與策略欠缺共識,各部門只好依其以往的經驗採取因應的行動。由於這些行動並未與整體的策略緊密的連結,因此既不能整合,亦無法累積效果。根據《平衡計分卡─資訊時代的策略管理工具》一書作者Kaplan & Norton的調查,有59%的資深經理人認

為自己十分明瞭應如何實踐願景,但只有7%的中階經理人和第一線員工這樣認為。因此,發展平衡計分卡需要管理階層人員共組一個專案團隊,將計分卡之目標視為該團隊的共同責任(Kaplan & Norton,1996/1999)。

醫療機構擁擠效率與品質效率之探討

為了解決亞東醫院骨科門診表的問題,作者林瑟嬿 這樣論述:

背景與目的全民健康保險自1995年3月開辦以來,台灣醫療產業產生了巨大的變化,全民健保制度不但降低民眾就醫成本與提升就醫可近性。隨著醫療技術進步,民眾對醫療服務的要求已經不再是量的滿足,因此民眾積極尋求高品質及多樣化之醫療照護服務。近年來,由於民眾就醫可得性增加,醫療服務量也隨之大幅提升,使得各醫療院所常常充斥著求診的病人,在如此不均之醫病比例之下,日益增加之醫療服務量,是否會影響醫療品質?為此本研究利用資料包絡分析法,探討醫療服務之提供與日益增加之醫療服務量,醫院投入之資源投入是否有擁擠效率,及探討其對醫療服務品質的影響。研究方法本研究資料來源為衛生福利部統計處之「全國醫療現況檔以及醫院醫

療服務量檔」,民國101年之醫院營運資料。經檢查、整理,並排除遺漏值後,最後總計89家醫院為本研究之樣本,其中包括民國101年通過醫院評鑑之醫學中心5家、區域醫院23家、地區醫院61家。研究採用DEA-SOLVER-LV(V3)統計分析軟體,計算變項之描述性統計分析、Pearson相關係數檢視投入變項與產出變項之關係程度、以資料包絡分析法探討醫院之擁擠效率及品質效率。 研究結果研究結果顯示,產出變項為門診人次、急診人次、住院人日、手術人次時,不分醫院層級89家醫院中,有36家醫院有擁擠效率,其中1家為醫學中心,11家為區域醫院,24家為地區醫院;投入變項不變情況下,產出變項為門診人次時,2家醫

學中心有擁擠效率;19家區域醫院出現擁擠效率;39家地區醫院有擁擠效率。研究結果顯示,醫療機構模型3之品質效率中,醫學中心顯示沒有品質無效率之現象發生;23家區域醫院中有10家為品質無效率;61地區醫院中有29家醫院為品質無效率。模型1中,擁擠效率伴隨品質無效率的醫療機構,11家具擁擠效率之區域醫院中,有6家為品質無效率(佔54.54%);24家具擁擠效率之地區醫院中,有21家為品質無效率(佔87.50%);模型2中,擁擠效率伴隨品質無效率的醫療機構,19家具擁擠效率之區域醫院中,有8家為品質無效率(佔42.10%);39家具擁擠效率之地區醫院中,有22家為品質無效率(佔56.41%)。討論研

究結果我們發現,門診人次之醫療服務量多寡,確實是影響醫院擁擠效率之主要原因;本研究樣本中存在擁擠效率的醫療機構,其品質效率也有較差的表現,且主要發生在地區醫院,本研究推測醫療機構有擁擠效率發生時之品質效率也較差,主要原因為低層級醫院以高層級醫院為標竿,因此資源過度投入,又無相對的醫療服務量,而導致醫療資源無法做最適分配,導致資源浪費,長期下來可能造成醫療財務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