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說的秘密回到過去琴譜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懶人包總整理

不能說的秘密回到過去琴譜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獅子老師寫的 那些孩子教我的事 和馬克.肯威爾的 顧爾德:琴鍵上的秘密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周杰伦歌曲吉他谱全集大全也說明:... 《不能说的秘密》 周杰伦弦心距音乐G调高清谱2017-09-04 500 · 周杰伦《晴天》_G ... 回到过去2017-09-04 443 · 说好的幸福呢-(猫猫仔单吉他版) 2017-09-04 396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立京文化 和夏日所出版 。

最後網站回到過去琴譜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星星公主則補充:前· 电吉他、 吉他和弦、琴谱和器、音符曲、弹吉他. ... TW木吉他早上最適合的.不能說的秘密回到過去琴譜-2021-04-04 | 動漫二維世界《不能说的秘密》中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不能說的秘密回到過去琴譜,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那些孩子教我的事

為了解決不能說的秘密回到過去琴譜的問題,作者獅子老師 這樣論述:

三屆美國藝術教育「最佳啟蒙老師獎」 獅子老師 闊別文壇三年最新力作!   細膩的文字、柔情的溫度,   輕巧地化融了每個大人小孩的心,娓娓細訴:   在鋼琴課裡,有些事比音樂更重要!   「教學相長」不是空談,更非虛妄言詞;   成為老師之後,在教課的每一天都發現新的體悟和感動……   當孩子說:「謝謝老師。」   我更想對孩子說:「謝謝你,成為我的學生。」   ***************************   【這一次,獅子老師告訴我們】:   每個孩子都用自己獨特的方式,帶領我們重新認識這個世界   如何克服忘譜恐懼,大步走上舞台演奏;   學會了,比賽只要盡力,就是最好

的經驗;   明白再淒涼的遭遇,也絕不放棄自己的人生;   懂得超越自己,比超越別人更難,卻更有意義;   理解只要「喜歡」,就是往前邁進的最大動力……   【這一次,獅子老師驚喜發現】:     每一次相遇,孩子都讓我們再次認識自己、發現另一種可能   正視自己的軟弱,再不害怕丟臉出糗,懂得不轉身輕易放棄的勇氣;   洞澈人生的際遇無常,只要不放棄,就能駕馭,走出屬於自己的路;   搶破頭卯足全力競爭之際,恍然明白,所謂「進步」的真正涵意;   驚駭察覺,只要願意,只要相信,夢想並非想像中一班遙不可及;   體悟競賽無所不在,成功不是標的,踉蹌狼狽,也是生命另種甜美……   【這一次,獅

子老師再次叮嚀】:   讓音樂成為孩子的朋友,讓孩子成為我們最純心的老師   古典音樂課嚴肅又遙遠?   其實近在呎尺,盈滿千百種不同情緒、幻化萬千模樣,   人生百味都能在其中找到對應的旋律節奏!   當我們懂得安靜聆聽孩子話語,願意溫和客觀理解孩子的行為,   和孩子的相處時光就不會出現有效期限,因為我們都是彼此最美好的良師益友。   因此,我要說,孩子,謝謝你們教會我人生新的每一個第一次   我是老師,也是人生路上最幸福的學生 本書特色   1、鋼琴課也能輕鬆又有趣   透過流暢寫意的文字,分享教學現場點滴,完全不見教條式闡述   2、找回成人遺忘已久的純真與熱情   向孩子學習

純粹美好的特質:盡情熱愛、執著堅持甚至面對恐懼……   3、換個立場、觀點,以全新視野理解對待孩子的言行舉止   學會對於孩子的行為與情緒,以理解代替批判,用等待代替壓制催促   4.認知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   解讀孩子細膩的心思,學會將他們看作縮小版的大人,而不只是個孩子   5.學音樂不是為了得獎、贏得比賽、進入好學校   而是讓音樂成為一輩子的朋友,用來表達快樂、紓解哀傷……   6.如何透過音樂理解孩子、激勵孩子   透過不同的音樂角度,一窺孩子內心世界,可以多麼客觀又無比深刻   7、以音樂為基調,開展屬於自己的人生故事   成長、學習路上的起伏跌宕、悲喜哀愁,一一

化入音符之中與獅子老師唱和生命之歌 名人推薦   看獅子老師的書是一大享受,讓人覺得教育還是有希望。學生是老師的鏡子,有時我們從學生身上學到的東西,不亞於學生從我們身上學到的。── 洪蘭/教授   優秀的老師,是透過音樂跟孩子的情感交流,讓孩子學會認識自己!這是一本懂孩子的心,不可或缺的好書。── 王宏哲/天才領袖感覺統合兒童發展中心執行長   獅子老師擅於運用觀察力,總能以精湛、流暢的文筆,以散文式的敘述,帶給我們清晰又美好的觀念。── 陳之華/教養書暢銷作家   音樂是父母、老師送給孩子一輩子的禮物。看得津津有味時,見好就收的文章,讓讀者有極大的想像空間,感受得到餘波的蕩漾──

黃韻宇/大提琴家 作者簡介 獅子老師   學習不在於開始得早,而在於紀律地持續學習   只要有心想學習,任何時間點都是黃金起跑點   這是榮獲三屆美國藝術教育「最佳啟蒙老師獎」殊榮的獅子老師的教育理念、學習觀點。   本名為王意青的她,來自台南府城,因著母親而開始學琴,一路隨著音符跳躍,不但取得美國北德州大學(University of North Texas)鋼琴演奏學士、德州休士頓大學(University of Houston)鋼琴演奏碩士,更是美國音樂榮譽協會(Pi Kappa Lambda)會員。   曾任教於台南師院、新竹師院、美國Bethany College,指導過

的學生更是「州立音樂節特優和優等獎」、「州立音樂節榮譽音樂會獎」、「州立音樂夏令營獎學金」等獎項常客。   平日除了持續教授鋼琴之外,更喜歡寫作自娛,記載生活、書寫生命。2006年以無名小站「獅子老師的山居筆記」開啓部落格寫作,並於2009年獲得華文部落格評審團特別獎,之後獲邀為皇冠雜誌專欄寫作。   2008年出版生平第一本書《琴鍵上的教養課》迄今仍持續熱賣中;2009年獲得華文部落格評審團特別獎,近年經常受邀為學校及不同機構演講音樂教育議題、為音樂雜誌撰寫教學心得。   對她而言,生活裡最大的獎賞是看學生成長茁壯而飛翔;寫作則是生活裡給自己最大的獎賞! ◎推薦序 一本讓人起立鼓掌

的書/洪蘭 遇見美好的音樂觀念/陳之華 童話裡的陽光/黃韻宇 ◎自序 深夜作家 【篇章一】童年鋼琴曲 她,終能克服忘譜恐懼上台演奏; 她,學會比賽,只要盡力,就是最好的經驗; 他,明白再淒涼的遭遇也不放棄自己的人生; 他,懂得超越自己,比超越別人來得更難,卻更有意義; 她,未知憂愁的彈奏哀傷的巴哈G小調; 他,理解「喜歡」真的是最大的動力…… 而我體悟,有時候,老師要做的,不過是等待。 不知道會等多久,但等到了的時候, 就能看見孩子們用生命點燃的耀眼璀璨煙花! ◎芙烈達的小小獅子 我聽著十三歲的孩子說的話,想著芙烈達一幅幅自畫像。他是對的!不管身體如何殘破,芙烈達站得筆直也坐得筆挺!她沒

有不要她的人生;不管多困難多痛,都是她的人生。他說,讀了她的傳記,再看看自己,他有什麼好抱怨? ◎第一首蕭邦 古典音樂不是真的不難,只是看你願不願意試,蕭邦早在等你。我安靜地看你彈,安靜地享受你彈第一首蕭邦的喜悅。有時候,老師要做的,不過是等待。不知道會等多久,但等到了的時候,且壓住心中慶祝的煙花,靜靜地當你第一首蕭邦的第一個聽眾。 ◎小小的勝利 音樂會的目的除了訓練膽量,分享音樂之外,我覺得最重要的是超越自己。超越自己,比超越別人來得更難,但也更有意義。小小的她,儘管害怕,依然排隊上台表演。緊繃的臉,在彈完敬禮時,我看到一絲微笑。這絕對是今天小小的勝利。 ◎樂團小情歌 合唱團第二部唱得

好,只會把第一部襯托得更美。如現在台上的樂團完美的合作,沒有鼓手穩定的節奏,沒有低音吉他心跳般地跳動,沒有吉他和電吉他的和弦伴奏,沒有鍵盤手的旋律和琶音,主唱或許還是可以繼續,但將會失色不少。 ◎最難的曲子 曲子只要好好彈,就是大曲子;比賽,只要盡力,就是最好的經驗。貝多芬當年寫曲並沒有想到在兩百年後後,國中生彈奏時會覺得太簡單。當時他寫下這些音樂,只因為他是貝多芬,就已足夠。 ◎等待 看著阿嬤傳來的影片,想起三歲的她曾爬上鋼琴椅子,十分鐘後就坐不住想離開,到現在安然坐在鋼琴前,擺好手,彈起她第一首曲子。看著她咪咪笑臉,再次瞭解教師是等待的工作。不知會等多久,但等到的那一刻,絕對無比甜美。

◎做自己 我想到當初和你練習英文對話,我要你說話慢一點,現在想想,何必改正你,你就要去explore你的世界,你無法慢慢地,很鎮靜地分享你的喜悅,因為你就是你。 ◎時間的魔法 不能相信小女孩竟有如此大的轉變;上課的態度之專心,對錯誤的改正也沒有不耐煩,那魔法,不過是時間?!不,是鋼琴。是鋼琴讓小女孩有顆想學琴的心,是鋼琴讓她回到黑白鍵的擁抱。 ◎小步舞曲 巴哈小步舞曲g小調的旋律對二年級的小朋友來說,太難體會,沒關係,總有那麼一天,那曲中淡淡的憂傷,如潑墨般灑下冬天的微雨,如不小心碰撞到桌腳的淤青,會讓我們的心揪一下,總有一天,巴哈會等到這g小調的心動。 ◎從指縫中流逝 聽媽媽又要帶

他來學鋼琴,他想沒關係,就應付幾次,再告訴媽媽他沒有興趣,沒想到,晃眼五年過去!時間怎麼過得那麼快,都去哪裡了?跑到卡農、華爾滋、小奏鳴曲裡,又在和龍貓玩耍之後,重新回到大師手裡,在黑鍵上滑奏。 ◎小小鋼琴師 「喜歡」真的是最大的動力。我們先上台四手聯彈,再幾個月後,他自己照譜兩手彈。看著他兩手幾乎彈遍了所有琴鍵,我想著小小孩也可以有如此毅力,小小孩也可以是鋼琴師。 ◎離別曲 女孩輕巧地彈起小步舞曲。男孩在走廊上聽得出神。慢慢地,他穿上外套、鞋、綁鞋帶、打開大門。小步舞曲也由A段彈往B段又回到A段,終於,扣地一聲,很輕的,不甘願地,依依不捨地,大門被帶上。 ◎小豔遇 小男孩騎得飛快,放開

踏板,把腳跨在車上,任它滑行,「耶!」我聽到他歡呼著,不禁也感染到他的開心。臨別前,他對我大喊:「祝你愉快。」我笑了!在這十二月罕有的藍天白雲下,素昧平生的兩人,能有如此曼妙的相遇,怎麼能不愉快? ◎往下個目標前進 世界何其大,我們要追求的目標又看似遙不可及,不管上什麼學校,都會吸取不同學校給的養分而茁壯,所以重點不在考上某個大學,而在你!你才是改變你人生的重點。 【篇章二】再當一次學生 她,九歲半已能拉我最愛的大提琴曲; 她,小學三年級時就決定要當大提琴家; 他,揚弓練琴不看琴身也能拉得一手好琴; 他,拉弓示範新曲或把位,總說,只是這樣而已; 她,不厭其煩,只要學生有所需要,也能陪練50

0次; 她,知道學生做得到,學生也就相信了自己…… 拉傷小指頭的我,曾愁苦自問,還能繼續拉琴? 不久前還拉著小星星的我,現在可以彈奏巴哈了…… 我的新弓上美麗的鳶尾,彷彿一個印記,烙著一份承諾: 請等我,我將會努力匹配得上你的美麗。 ◎初試「提」聲 九歲半的燦燦才學了兩年半,就可以拉我最喜歡的大提琴曲子;現在更因著他一句「妳可以的」,我開始抱著大提琴,看著老師一遍又一遍地示範我握弓…… ◎女高音的哀愁 拉傷小指頭去做治療不難,難的是心裡的魔鬼。在不彈琴的人的生命裡,小指頭或許是微不足道,但對彈鋼琴的人卻是無比的重要。坐在那裡,看著電波一陣陣擊打神經,我總忍不住問,自己還可以彈琴嗎? ◎只

是這樣而已 大提琴老師要我練琴時看天花板!只是不看琴怎麼拉?她卻說,可以就是可以,而且拉得更好。當她示範新的把位或曲子時更說,只是這樣而已。我想著,怎麼可能只是這樣而已? ◎五百次的練習 有些技巧練習,學生如需要練習五百次才會,老師就需要親自帶練五百次;學習速度雖然較慢,卻是唯一之道。大提琴老師總讓我再看到如何為人師表,在學音樂的路上,如何一腳步一腳印慢慢走。 ◎信任魔法 老師知道學生做得到,學生並不知道,但有著老師莫名的相信,學生也就相信了自己。成就音樂的不過就是那份信任;知道被逼上梁山有其目的和意義,唯有上了梁山,才看得到對岸的柳暗花明又一村。 ◎未來不遠 老師和我一起拉奏巴哈的小步

舞曲,那尾音的共鳴,那巴洛克的斷句,那古老的旋律,在一拉一進弓弦的磨擦裡,形成了樂音;不久前我還在拉小星星,現在可以彈奏巴哈了,原來有了速度,未來真的一點都不遠。 ◎小魔女的新掃帚 一如小魔女的新掃帚,哈利波特的新魔杖,新的弓將會帶給我什麼樣的琴聲?我把弓拿在手裡,感覺它的重量,看著弓上美麗的鳶尾,彷彿一個印記,烙著一份承諾:請等我,我將會努力匹配得上你的美麗。 ◎無心之過 我驚慌地俯身看看琴的情況,有兩根弦斷了,飛了出來;琴頸從琴身垂直地斷成兩半。我無法思考,臉色蒼白,心撲通撲通地狂跳著,不知道該怎麼辦。 ◎Wei的卡農 有朋友曾經告訴我,她很為她的孩子慶幸,在小學三年級時就決定要當大

提琴家了。我想的卻是,三年級就決定了人生的路,那豈不是攔阻了孩子欣賞或嘗試別的路的機會? ◎第一個舞台 觀眾聽得入迷,有的還站起來隨音樂而舞;聽到耳熟能詳的旋律,他們也會一起唱了起來。音樂會結束,觀眾開心地直拍手,久久不散。他們好像被安慰了,音樂不就是因為這樣而存在的嗎? ◎勇氣 我驚覺我欠學生這首大提琴獨奏。我再怎麼害怕拉錯,怎麼害怕丟臉,不過就這樣,害怕與勇氣,一線之隔。於是我開始了我的大提琴獨奏,你們上台時的勇氣,現在全給了我,這首曲子獻給你們。 【篇章三】大人的音樂課 他,到中年還能拾起勇氣和手指,彈蕭邦的離別曲,不是很值得歡呼?! 他,想讓孩子學琴,結果自己彈出樂趣,手指下的音

符成了音樂; 她,換乘摩托車捷運公車就是要上課!因為鋼琴是她的,她不會放棄; 她,不熟史克里亞賓卻彈得無比動人,因為沒有束縛、沒有框框,可以做自己; 他,夢想當鋼琴老師。夢想讓她搭捷運,橫跨半個台北去上鋼琴課; 她,完整的把那早上琴房教室的感動,在二十年後送到老師琴房…… 被動學習效果有比較差嗎? 多數時候我們是被動學習;被動地被要求去上學,寫功課,聯考等等。 我沒有主動學習的秘密,持續學習,會不會就是最好的武器。 即便功課再爛會過去,不及格的分數會過去, 更重要的是孩子的人格,希望他有禮貌,比會不會彈貝多芬更重要! ◎再續琴緣 是什麼讓我們在歲月裡一點一滴磨掉對自己的肯定,感覺渺小、什麼都

不如人?而你到了中年,還可以拾起勇氣和手指,給自己一個驚喜的成就,彈奏蕭邦的離別曲,這不是很值得為自己歡呼的嗎?! ◎黑色的溫柔 不管電子譜或實體樂譜消失或繼續存在,它一定會用一種方式存在,因為音樂是人類的靈魂;而老師也會一直存在,即使學生變少,老師也會存在;老師更不是腫瘤,而是心跳! ◎種子 一顆種子,在山下的音樂教室發芽長大。音樂,無聲的語言,甚至沒有時空的限制,她完整的把那早上琴房教室的感動,在二十年後送到我的琴房。從窗戶望出去,我在琴聲中聽見永恆。 ◎不可能的任務 家裡開店,她得在家幫忙,孩子下課後,又得張羅晚餐;她說最喜歡下雨天,因為能早一點收拾關店,來上鋼琴課。一關店,她就馬

上跳上摩托車,騎到捷運站,再轉公車過來上課。不管多忙多累,她說,鋼琴是我的。我不會放棄。 ◎年度MVP 買了鋼琴,想讓孩子開始學琴,結果父親自己拿起來彈,彈出了樂趣,越彈得越好,手指下的音符成了音樂。而且他竟然背譜!《雨滴前奏曲》有五個降記號,中間B段還轉調到四個升記號,他是怎麼做到的?怎麼可能? ◎舞出小人生 男孩女孩張開手臂,向外伸展拉出漂亮圓弧……孩子眼中的芭蕾舞是漂亮的舞衣,後來才知道必須花很多時間和體力練習,只是這一切的辛苦,在換上舞衣,走到台上,音樂響起之際開始跳舞,夢想也跟著實現。 ◎最美麗的魔咒 她有個小小的夢想,想當鋼琴老師。夢想讓她搭捷運,橫跨半個台北去上鋼琴課。在

陪爸爸去醫院等待做治療的空檔,大廳的鋼琴演奏讓她忘卻憂慮,她想著自己是否也能好好彈,讓聽眾忘記人在醫院,如同音樂曾經安慰她一般。 ◎史克里亞賓和玉嬌龍 會不會她對蕭邦敘事曲太熟悉,反而畫了一個無法跨越的框框,演奏技巧完全沒問題,卻不知如何突破,陌生的史克里亞賓,對她沒有束縛、沒有負擔更沒有框框。她可以做她自己,因此彈得無比感人。 ◎比貝多芬更重要 功課會過去,不及格的分數會過去,我在乎的是孩子會不會和人打招呼。功課再怎麼爛,總有辦法繼續讀下去,我們不也是這樣過來了,更重要的是孩子的人格,希望他有禮貌,比會不會彈貝多芬更重要! ◎下一站,巴哈
 齊柏林飛船(Led Zepplin)樂團Ji

mmy Page喜歡用電吉他彈奏蕭邦e小調前奏曲,每次都讓觀眾為之瘋狂。本來悲傷的曲調,用電吉他彈奏,更加頹廢,更適合這前奏曲的氛圍,鋼琴或許是它前世的命運,電吉他或許才是它的真愛。 ◎掌握被動學習的能力 從小學開始到大學,我們其實大多是被動學習;被動地被要求去上學,寫功課,聯考等等,我們也這樣一路到大,被動學習效果有比較差嗎?我沒有主動學習的秘密,持續學習,會不會就是最好的武器。 ◎梵谷的媽媽 希望孩子可以在領域裡是最頂尖的,可是這樣不是讓別人來主導人生,而不是走自己想走的路?C的女兒熱愛畫畫;想學國畫,她就找老師,想學侍女圖,她就請國畫老師加課……女兒對畫畫的熱情,C從未阻止或忽視。

【篇章四】音樂中的深情遇見 他,在封琴五十年後,重拾琴緣,當場拉了一曲,大家都聽得如癡如醉; 他,激動地說,「你是什麼老師啊,音階也教不會!」說完把琴譜摔到地; 她,已經七十歲,是全系最有活力的人,教彈兩個小時,依然坐直身子; 她,被問去法國留學浪漫嗎?她說離浪漫非常遙遠,離夢想最近的地方; 他,嚷著要聽心中的節奏,專心去聽,去感受律動,因為音樂就在妳的心裡; 她,沒有通過,畢業演奏會的考試,並沒有彈得不好,但不是最好…… 音樂是每一個人的天賦,如呼吸一般自然, 它不是只存在於教室裡,而存在於心裡,在靈魂,我們要把它找出來。 彈鋼琴最終目的,在於它成為你生活的一部分,豐富了你的人生, 在挫敗

的一天後,找出莫札特奏鳴曲,知道哪一首可以安慰你; 你感謝生命裡有鋼琴,更感謝你會彈莫札特。 ◎優雅的夜曲 老師教我的時候,已經七十歲了,我們的鋼琴課有時會上到兩個小時,往往我已經虛脫,老師仍坐直了身子,在我隔壁的鋼琴上示範。琴房裡一台史坦威,一台貝森朵夫。老師示範彈奏,不管哪一台,音色永遠比學生彈的這台好聽。 ◎七十歲的夢想 來拿琴的是位老先生,約七十歲,原來他是個企業家,在封琴五十年後,重新拾回這份琴緣。在眾目所望之下,老先生打開核桃色的琴盒,拿從義大利訂製的百萬小提琴,當場拉了一曲,大家都聽得如癡如醉…… ◎音階情仇 他非常激動地說,他暑假帶女兒回東歐去,要她彈個簡單的音階都不會,

太丟臉了。「你是什麼老師啊,音階也教不會!」說完他把鋼琴上的譜摔到地上去,留下錯愕的老師和學生。 ◎音樂領導力 音樂是每一個人的天賦,如呼吸一般自然,它不是只存在於教室裡,而存在於心裡,在靈魂,我們要把它找出來;它也不只存在於樂譜上,它無所不在,所以我們要把它再找回來到身邊。 ◎離浪漫最遙遠的地方 她在小學教音樂課,帶學校社團,也學大提琴,也繼續上法文,但為何從法國回來後,那麼長時間沒有彈鋼琴,幾乎是放棄似的?有人問她去法國留學浪不浪漫,她說離浪漫非常非常遙遠,但,那也是離夢想最近的地方…… ◎Focus 妳音樂不穩,因為妳沒有聽心中的節奏,不要用節拍器練習。妳聽,專心去聽,去感受律動,

它就在妳的心裡……彈琴時,不要急。急什麼?世上有很多事情急不來,像吃飯,像喝一瓶好的紅酒,像彈琴。妳的心一定要慢。 ◎菱形包的音樂會 香奈兒經典的2.55菱形包是香奈兒設計給自己用的,因為每次去聽音樂會,她都會收到很多仰慕者給她的情書,她沒有地方可以放,就設計了這款包包好去聽音樂會時候帶。 ◎拿波里六和弦的海岸線 檢定不等於音樂,學鋼琴也不等於檢定;彈鋼琴最終目的,在於它成為你生活的一部分,豐富了你的人生;在挫敗的一天後,找出莫札特奏鳴曲,知道哪一首的第二樂章可以安慰你。你感謝生命裡有鋼琴,更感謝你會彈莫札特。 ◎夜間飛行 走上麥當勞簽書會場地時,我懷疑是否會有人來。夜裡光亮的麥當勞如在

夜空裡的星球,裡面有找到我的飛行員,我帶著裝有心愛小綿羊的箱子,爬上樓梯,小綿羊說不要怕,因為你的星球就要起飛了。 ◎Howdy!獻給我永遠的北德大 開畢業演奏會的考試,我沒有通過。我並沒有彈得不好,但不是最好……北德大那三年,我真正學到要致力於音樂,只有練習,沒有別的。一個德州的鄉下地方,卻給了你各個地方來的音樂大師、給了你起飛的基地。 ◎舊琴綿綿 我打開你,輕輕地從最低音彈到最高音。老闆細說在何處找到你,什麼價錢買回,怎麼保養……我聽而不聞,因為開始了莫札特,看你如何回應。慢慢的,甦醒般的,從這市囂小巷裡的小公寓裡,你唱起莫札特經典的Do sol mi sol。 推薦序 洪蘭〈一

本讓人起立鼓掌的書〉   看獅子老師的書是一大享受,這年頭做老師不容易,沮喪的時候多,欣慰的時候少,尤其在報上看到老師叫學生撿垃圾,結果被學生用鐵椅打破頭,縫了十幾針的新聞時,更覺得沮喪。幸好看了獅子老師的書,才覺得教育還是有希望,老師這個行業還可以繼續撐下去。   我在吳寶春剛剛拿到法國麵包冠軍時,請他來陽明大學演講,他當時非常的緊張,說不知道要對醫學院的學生講什麼。我說:「孔子云『三人行必有我師』,每一個人都有值得別人學習的地方,你只要講你為什麼拿得到烘培冠軍就好了」。因為我知道他會成功是他準備了百分之二百才上陣的。果然,當他講完後,學生站起來standing ovation。獅子老師

這本《那些孩子教我的事》給我的感覺就像吳寶春在陽明大學的那場演講,你看完後,很想起來給她standing ovation。   這本書的名字我很喜歡:「那些孩子教我的事」,的確,學生是老師的鏡子,有時我們從學生身上學到的東西,不亞於學生從我們身上學到的。本書文章短小精煉,每一則都有一些發人深省的話。我常常看到一句話會不由自主笑起來,因為我雖然比她大了一個世代,但早期台灣的社會並沒有太大改變,她的句子常會喚起我小時候的回憶,例如她說:「排隊上台比小朋友一起排隊打預防針,還令人興奮」,在那保守的年代,生活非常的平淡,光是排隊去保健室打預防針就令我們興奮很久,因為在上課時間,居然可以出到教室外面來

,而不受體罰,多麼的難得,回家都會向媽媽報告。又如學生彈「情人的眼淚」彈的不好,變成「老師的眼淚」,令人莞爾,這是所有老師無奈的心聲。   書中講到一些獅子老師求學時的逸事,很值得現在學生借鏡。其實學習是辛苦的,學成之後才是快樂的。現在很多孩子不肯下苦工打基礎,一心只要「快樂的學習」,這是椽木求魚。看到連獅子老師這種有天分的鋼琴家都還會被老師罵哭,天下哪有不勞而獲的東西?不吃得苦中苦,焉能成為人上人?   獅子老師出道後再去學大提琴,跟著其他小朋友一起上台表演,是活到老學到老的好例子。一個人能有機會去學他想學的,還能學得很好是個福氣。教學本來就相長,從這本書中,進一步看到終身學習的意義。

  在獅子老師的鋼琴教學上,我看到「因材施教」的效果,只是不懂為什麼在學校的教學上,我們反而退步了?怎麼可以用同一把尺去衡量所有的小朋友呢?愛因斯坦說得好,「用爬樹去衡量一條魚,這條魚終其一生覺得自己是個笨蛋」。   感謝獅子老師把稿子寄給我看,讓我在下飛機,疲憊了一天後,有個愉快的閱讀夜晚,這是難得的享受。 作者序 深夜作家   幾個月前收到立京編輯的來信,想要出版我的書,我覺得可以考慮看看,便和她見面,兩人在一個春天的午後一起喝咖啡聊聊。四月的天氣,還不穩定,有時還是發狠來個十度的冷天氣。見面的那天,天氣很好,出太陽,我們在靠窗的位置坐下,兩杯熱茶的香味下,Ling問了第一個問題

,「獅子老師,你很久沒有出書了。」我聽了就笑了,「因為我以為那是我出版的最後一本書了。」我答。Ling很吃驚問我為何會這樣想,我聳聳肩說我也不知道。   我寫作不是為了出書,而是記錄生活,所以,我還是一直寫。Ling說她很喜歡我的東西,很溫暖,問我有沒有稿子可以給她看看。我便整理了一些文章,她看了後告訴我她想出版。「可是,老師,我也需要告訴你,有三分之一的稿子我覺得和這次的方向不合,所以我們不會用;有三分之一的稿子,需要你改寫;所以可能要請你再寫三分之一的新文章。不知道你有這個意願和時間嗎?」她問。   我告訴Ling我想想看。因為如她說的,我很久沒有出書,這並不在我現階段的計劃內,最近也

在準備幾場鋼琴演奏會,要是書寫的行程再加進來,我是否可以承受得了?其實我有很多想寫的議題,只是因為沒有時間的限制,便一直存在我的頭腦裡,有時候我記下一些重點,等哪天覺得可以了,又有閒情逸致,便寫下來。或許,這些文章足夠三分之一的量?又或許可以趁這個機會把存檔在頭腦的心得終於寫出來?   有時候,很多事情都是因為截止日期而完成的。我便問Ling打算何時出版,她說暑假約八月的時候,所以表示我五月得交稿。算一算日期,六個禮拜。我回家後,把需要改寫部分拿出來看,也把想寫的議題一一列出,做個統計,發現要是我從現在開始很紀律的書寫,我可能在五個禮拜內可以把書稿完成。我便告訴Ling我想試試看,Ling很

開心,她說她會為我加油。「你一定可以的,不要忘記,你是獅子!」她說。這句話,成了每個晚上我坐上書桌前,對自己的喊話。   就這樣,我開始了深夜作家的生活。在上完一天的課後,略作休息,為自己倒一杯冰涼的蜂蜜啤酒,放在電腦旁邊,然後打開電腦工作。我先改寫潤飾舊文章,花上一個多小時左右;要是還有精神,便看看列表上待寫的新文章,選一個構思最成熟的標題開始寫,一直寫到累了,儲存檔案,然後休息。   我很喜歡美國作曲Philip Glass當有人問他成功的祕訣是什麼,他這樣回答:「每天早上我起來,便開始工作。就是這樣子,沒有什麼祕訣。」他的工作室在海邊,就一個簡單的空間,窗戶面對著大海,晨起就開始作曲

。也喜歡村上春樹在《身為職業小說家》裡寫的,他每天規律的寫四、五千字,然後去慢跑。   我寫作的地方從來不是星巴克咖啡廳,我只需要一個安靜的地方和時間。晚上是很適合的時間,所有的感官和情緒都漸漸沉澱下來,頭腦很清澈,文字在螢幕前跑出來的同時,和思維的速度結合在一起,如手指頭在眼睛讀著樂譜的同時,彈奏出音樂一般。它有自己的節奏和溫度,節奏是晚上十點心跳的moderato中庸速度,溫度是四月快要暖和的夜。當然,還有幾乎微醺的啤酒蜂蜜香。   白天,繼續工作,但不是寫作,而是醞釀。村上春樹慢跑,而我去騎腳踏車,一趟河堤,騎過三座大橋,來回至少十五公里。我喜歡騎車,可以理出頭緒,可以構思要寫的文章

,我喜歡從開頭想起,一直想到如何寫最後一句結尾。河堤和天空的顏色從來不會重複,但它們給我的寧靜從未改變。只要有想不出的好結尾,或糾結的措辭用字,我知道只要騎一趟河堤,在輪子轉動,空氣流轉之間,答案就會出現。   我開始喜歡上在深夜轉換成作家身分,在上完課,吃完簡單的晚餐,休息一下,開一瓶啤酒,坐到書桌前,手和腦中的故事已經蓄勢待發,我一個字一個字敲打,讓構思成形,享受那輕輕的鍵盤聲,滴滴答答。一個禮拜、兩個禮拜、三個禮拜過去了,我數一數字數,發現已經非常接近可以交稿的量了。     我告訴Ling,她很開心,「不是告訴過你,你是獅子啊!」我甚至提早了一個禮拜完成書稿。寫完後,發現晚上沒有開啤

酒的需要了,我按下傳送鍵送出文稿,原來寫作是給自己最好的禮物。村上春樹從我眼前跑過,對我眨眨眼。

顧爾德:琴鍵上的秘密

為了解決不能說的秘密回到過去琴譜的問題,作者馬克.肯威爾 這樣論述:

『二十世紀最負盛名的古典音樂家之一』葛蘭.顧爾德(Glenn Gould,1932-1982)──怪異的天才,隱居、固執、一個慮病的炫技者   一九六四年放棄演奏舞台,顧爾德轉而投身多種媒體:錄音、廣播、電視台和平面媒體。五十歲時,他英年驟逝,震驚了全世界,但他的音樂與遺作持續帶給世界許多啟發。   哲學家暨評論家馬克.肯威爾把顧爾德視為一位新銳的思想家,顧爾德對音樂的想法影響了自己的一生。有趣的是,這些思想往往自相矛盾、惡作劇的、極盡挑釁之能事。   顧爾德在一九五五年版的《郭德堡變奏曲》專輯錄製過程中先錄了二十一次,最後才決定開頭的詠嘆調如何詮釋,肯威爾依法炮製,為顧爾德的生命提出二十一段

詮釋。每一段詮釋都為這位音樂家提出一個不同的觀察向度,以及每一段,肯威爾都細膩地撫觸了顧爾德其精彩一生中所有和諧與不和諧的交錯狀態。 本書特色 1.哲學家VS.音樂家,細膩且邏輯的觀察。   顧爾德不只能把鋼琴演奏地很棒或很不同而已。顧爾德是音樂界的哲學家,他的音樂理念統御了整個人生。作者馬克.肯威爾(Mark Kingwell)作為我們這個時代的哲學家,他找到一個角度重新刻畫我們習以為常的葛蘭.顧爾德,他筆下的顧爾德、不管是因著聲音或靜默,都是一位能夠帶領我們認識自己的非凡人物──卓然,更甚以往。 2.探索音樂上的尖銳課題,直搗傳統的哲學領域。   顧爾德的一生,活在音樂之中,也是透過音樂而

存在,許多音樂上的艱深課題始終縈繞在顧爾德腦海裡:音樂到底是屬於物質性還是非物質性?我們所聽到的音樂是一串揭露內在結構的序列、還是一道經過協調過後的時刻之流(stream of moments)?在音樂的表象與實相之間是否存在著什麼差異?以及現場演奏是否在倫理上優於唱片專輯,或者反之為真?他甚至提出了一些更尖銳的問題,直搗傳統的哲學領域。 3.顧爾德音樂人生的二十一個主題:天才、演奏、寂靜、意識……   本書不採用慣常的單線直敘法介紹顧爾德,而嘗試以「21」這個別具意義的章節數,展開對顧爾德萬花筒式的觀點,書中透過顧爾德音樂人生中最感興趣、最具爭議、充滿深意的主題:關於天才、時間、孤寂、演奏、

寂靜、意識……等許多大哉問的命題,與讀者進行對話。   據說,寫這本書時,作者也曾易稿多達二十一次,每一篇書稿都呈現出一個不同的顧爾德。 作者簡介 馬克.肯威爾(Mark Kingwell)   哲學家暨評論家馬克.肯威爾是十五本書的作者,包括暢銷加拿大的《更好的生活》(Better Lining)、《我們想望的世界》(The World We Want)及最新出版的《獵捕與釋放》(Catch and Release)、《具體的幻想》(Concrete Reveries)。   目前肯威爾於多倫多大學哲學系擔任教授,並為《哈潑斯雜誌》(Harper’s Magazine)的特約編輯,常在《皇后

季刊》(Queen’s Quarterly)、《環球郵報》(The Globe and Mail)等媒體發表專文。其中《具體的幻想》(Concrete Reveries)獲二○○八年作家信託(Writers’ Trust)非小說類獎提名。 【曾獲】  一九九六年政論類的史匹茲獎斯皮茨獎(Spitz Prize)  二○○二年國家雜誌獎(National Magazine Award)的論文獎。 譯者簡介 劉宴伶   台灣大學政治系、台南藝術學院博物館學所畢業。興趣寫作、翻譯,曾任雜誌編譯、駐外記者、專欄作家,具筆譯、口譯專業經驗,譯作散見雜誌期刊。關注議題廣泛,時尚、藝術、宗教、人文、歷史等;

亦為顧爾德資深樂迷,著有《柏林灰色》、《漢撒橘色》等書,譯作《驚豔顧爾德》。 ◎推薦序:<打破傳統彈奏風格的鋼琴家>顏綠芬(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音樂學研究所教授) ◎推薦序:<哲學家的音樂萬花筒>焦元溥(《遊藝黑白--世界鋼琴家訪談錄》作者、資深專欄作家) ◎中文版序:<我的「顧爾德時刻」>馬克.肯威爾(Mark Kingwell) ◎專文導讀:龔卓軍(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教授) 目次 1 詠嘆調 2 寂靜 3 虛構 4 記憶 5 存在 6 天才 7 夸德力貝

8 競爭 9 時間 10 建築 11 演奏 12 疾病 13 清教徒 14 北方 15 溝通 16 表象 17 進步 18 藝術 19 角色 20 驚奇 21 收錄 致謝辭 附錄一 年表:顧爾德的音樂人生 附錄二 顧爾德的錄音作品一覽表 推薦序一<打破傳統彈奏風格的鋼琴家>顏綠芬 (德國柏林自由大學音樂學博士、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音樂學研究所教

授)   小時候彈巴哈的小品,是因為鋼琴老師指定;高中時期彈巴哈的〈創意曲〉,是為了大學入學術科考試;就讀音樂系時彈巴哈《十二平均律》,是因期末考規定,而且教授說這是「鋼琴曲目的舊約聖經」,非學不可。真正親近巴哈,是在德國留學期間,從管風琴音樂、清唱劇、宗教音樂到布蘭登堡協奏曲...;而愛上《郭德堡變奏曲》,則是回國任教,講授西洋音樂史時。課堂上為了引起學生興趣,除了講解《郭德堡變奏曲》委託人凱瑟林大公(Count Keyserlingk)的失眠故事外,我找了不同版本的唱片,包括李希特(Karl Richter)的大鍵琴版和席夫(Andr?s Schiff)、顧爾德(Glenn Gould)的

鋼琴版等。授課時間很有限,既要說明巴洛克時期的鍵盤樂器和音樂的演進,又要講解這首名作的變奏曲形式,所以幾乎談不上討論不同演奏者的詮釋問題。但是在準備教學的過程中,我仔細聽了顧爾德的錄音,那種驚艷與感動,可以說是從未有的經驗。   二十世紀約七○年代以前,演奏家著重原音重現的詮釋:作曲家的生活環境社會、時代文藝思潮、作品創作背景、當時的樂器性能、表現法等等。儘管音樂界、觀眾都尊重和容許演奏者有一定的詮釋空間,也就是「再創造」的角色,但是大多數的演奏家在面對大師以及他們的作品樂譜時,都表現的謙卑、低調、謹守分際,樂譜上標示forte (強),他絕不敢彈 piano(弱);速度記號是allegro(

快板),他絕不敢彈andante(行板)。絕對音樂應該表現地嚴謹、純粹,演奏家絕不敢使用誇張夢幻的手法。另外,對唱片工業的興起,音樂專業人士雖也肯定唱片的推廣功能,卻更推崇現場音樂會的溫暖人性、臨場感動。因此,在六O、七O年代,不按牌理出牌、過分突顯個人風格、狂言錄音比現場更能展現藝術價值、甚至整個退出演奏舞台的天才鋼琴家顧爾德,被認為是古怪、神經質、荒經怪誕。人們對他的評價可以說是非常的兩極化:他既是音樂家、天才、國寶、名流、偶像,也是怪喀、隱士、丑角、憂鬱症者、人格分裂者...。他在1982年驟逝,享年不過五十,對他的懷念、討論、爭辯、研究卻如雨後春筍,喜愛他音樂的愛樂者,更是遍及世界各地

,絲毫沒有因為他的過往而消退。   這幾年我在博士班開設了「音樂理論與實際」(Performance Practice)的課程,與研究生一起探討近年來國際音樂界對「演出實踐」各方面的見解,發現在觀念上已有很大的發展與改變。音樂學者對音樂史的探討、書寫,已經將演奏家的地位大大的提升;對經典名作的「忠於原典演出」的論點,在過去的二十年來如火如荼的展開辯論,認為:文本(樂譜)無法百分百代表原作者的本意,而原作者自己在演出同一作品時,也會因時空背景改變而有差異,因此沒有所謂「真正忠實原典」的詮釋典範;而且,音樂的真正呈現在於人們聽得到的演奏實踐,演奏者可以用他覺得最自然、最好的方式演出,如此才能感動聽

眾。被稱為「演奏家時代」的十九世紀,大師級的演奏家之間風格差異極大,這也是當時愛樂者的期待;二十世紀,唱片工業發達以來,雖然演奏技巧更加精進、傑出音樂家輩出,但是演奏風格卻互相學習模仿、差異日漸縮小,令人不無遺憾。在這樣的發展中,顧爾德的堅持與獨特,能獲得廣大愛樂者的青睞,也就不足為奇了!   顧爾德離世以來,已經有為數不少的傳記和相關出版品。馬克.肯威爾(Mark Kingwell)撰寫的這本書,並不是傳統的生平記載,而是更深一層的音樂哲學論述。和顧爾德一樣,肯威爾也是加拿大人,他更是一位博學多聞、深諳音樂藝術的哲學家,本書的二十一章,每章都用一個簡短的名詞當作主題:詠歎調(Aria)、寂靜

(Silence)、虛構(Fiction)、記憶(Memory)、存在(Existence)、天才(Genius)、夸德力貝(Quadlibet)......,這些標題看起來就很哲學,的確,內容也很哲學。但是,請讀者不用擔心,作者雖到處引經據典,卻不賣弄學問;而且他的筆觸單純流暢、娓娓道來,沒有看不懂的憂慮。對顧爾德這位走在時代尖端的曠世天才,他不是要繼續歌功頌德,而是要從主人翁一生中的作為、言論、思想、演奏,甚至從他的廣播人角色、加拿大人本色、自相矛盾、反社交態度等等,去探討各種問題,例如音樂藝術的本質、天才的意涵、音樂的存在問題、音樂會的社會角色等等,像彈鋼琴的過程涉及了心智活動:視譜的視

覺心智(eye-mind)傳達、奏出聲響的手指心智(finger-mind)輸出,延展到空間與時間的心智表現等。   本書內容有許多精采的討論,作者常常提出一連串的問號,然後一一抽絲剝繭,有如在一片陰沉的黑幕中,曙光般的逐漸明亮起來,問題也迎刃而解。舉第六章「天才」為例,作者提出了「天才」(Genius)與「天賦者」(Talent)的區別和合而為一的概念,然後,他引述了名家如羅威爾(J. R. Lowell)、王爾德(O. Wilde)、愛默生(R. W. Emerson)、米爾(J. S. Mill)、康德(I. Kant)等人的看法,再回到顧爾德是不是天才的問題,真的是精采絕倫。而顧爾德對

現代音樂的態度,涉及了「傳統」與「前衛」,「保守」與「進步」的概念與鬥爭:     新的潮流自動常被假定是優於舊的流派......於是布烈茲宣稱「荀伯格已死」的不久後,自己也成為「時代精神(Zeitgeist)的受害者。...在同樣長江後浪推前浪的替代邏輯之下,如今換布烈茲被史托克豪森(Karlheinz Stockhausen)或約翰.凱吉(John Cage)所取代了。......   肯威爾的論述就是能從顧爾德身上再延展出去,讓讀者享受更多議題的討論和思考。   本書的翻譯委實不易,因為內容涉及很廣,橫跨音樂、美術、文學、歷史、哲學、美學等領域,援引之文獻又遠溯希臘古典、近取現代科技,

且各種專門術語隨處登場。而這些,竟然都難不倒譯者劉宴伶,連哲學性的邏輯思辯,他都翻譯的遊刃有餘;除此之外,譯者亦能適時為讀者做一些註解,特別是較罕見的專門術語,多能體貼的以淺顯易懂的文字加以解說,增加閱讀的理解與樂趣。其文筆之流暢,毫無譯著中難以避免的牽強拗口,是我多年來閱讀的譯著中,非常少數的優秀譯作,值得一讀再讀。 推薦序二<哲學家的音樂萬花筒> 焦元溥 (《遊藝黑白--世界鋼琴家訪談錄》作者、資深專欄作家)   指揮家、作曲家薩羅年(Esa-Pekka Salonen)當年至義大利進修作曲時,指導老師卡斯提吉歐尼(Niccol? Castiglioni)交給他一首自己的創作,要薩羅年就此

曲作分析研究。「那是很複雜的曲子」,薩羅年回憶,「拿來一看實在看不出什麼脈絡。我花了好多好多時間,才從那些錯縱複雜的音型結構中看出一點端倪。」   那一個星期,薩羅年哪也沒去,關在房間對著樂曲來回思索,終於讓他整理出樂曲內在的規律邏輯。隨著花得功夫愈來愈多,他所看出的細節也愈來愈豐富,自信心也愈來愈強。當他把論文寫好並和老師報告時,他確信自己已經完全分析出卡斯提吉歐尼的作曲意圖與寫作手法,作品的大小結構皆被他整理地清楚分明。   「真是非常感謝,你一定花了很多時間,才能整理出這樣詳盡的分析。」帶著微笑,卡斯提吉歐尼看著眼前的芬蘭學生,「但是,身為這首曲子的作者,我必須誠實告訴你──這其實是我亂

寫的,樂曲根本沒有任何邏輯脈絡可言。」   不用說,薩羅年當下自然覺得被耍了,而且極其憤怒:「早知如此,那個禮拜我大可以出去遊玩,好好享受義大利的陽光呀!」但轉念一想,他明白這是老師給他的震撼教育:「一、再怎麼沒道理的作品,分析者還是可以自己整理出一套道理;二、無論整理出什麼道理,真相可能永遠和自己的分析相異,甚至相反。別以為自己做了苦工,所得到的就會是正確答案。」   以此來看鋼琴家顧爾德(Glenn Gould),以及關於顧爾德的種種討論與著作,一樣可以成立。   作為一位具有高知名度、高話題性、甚至高爭議性,又留下數量龐大的錄音、演講、文字、影像的藝術家,顧爾德比二十世紀任何一位樂器演奏

者都能成為討論焦點。關於他的種種論述,數量既超越他喜愛的鋼琴家李希特(Sviatoslav Richter),也勝過他所討厭的霍洛維茲(Vladimir Horowitz)。因此,一如卡斯提吉歐尼那首音符堆滿譜面的樂曲,只要有心整理,無論真相為何,關於顧爾德的一切,我們必能提出一套詮釋脈絡來解釋他的思想、行為以及藝術。光是顧爾德的說話,就有論者分析出其「腔調的子音、尤其是t跟d,會發得非常簡短——事實上這種風格乃是源自於顧爾德彈奏中對協和音所採取的清澈而精準的處理手法。」如果顧爾德的語調能和他的音樂彼此聯結,那麼進一步,論者更推導出他「思慮上的雜音可以透過不斷搜尋正確單字或精美複合句而獲得規範

,而這其實就是他對音樂、對彈奏的想法。」   這樣的解釋是言之成理,還是自作多情?我們不妨再來看另一個例子。白先勇的短篇小說集《臺北人》是家喻戶曉的經典,也因故事和時代密切連結,再加上頻繁出現的隱射比喻,讓無數讀者學者投身考證。比方說「永遠的尹雪艷」,故事中那死神化身的女主角,是否真有其人?「尹雪艷」之名又從何而來?「玉帶林中掛、金釵雪裡埋」,如果《紅樓夢》中的「薛」寶釵是如「雪」千金,那麼「尹」會不會是「隱」的暗喻,「尹雪艷」就是「隱冷豔」?   在演講裡,白先勇給了讓人錯愕的回答:會想到用「尹」,其實是因為字型美麗,特別是尹字最後一筆獨具性格。   有了作者現身說法,「尹雪艷」命名之謎應該

有了解答吧?但「尹」字之發音若不是「隱」,即使字型再美,白先勇是否仍會選擇「尹」呢?即使作者本人未曾如是思考,或主觀上想的是另一回事,誰又知道他潛意識裡不曾如此想過?當卡斯提吉歐尼自以為隨興,在譜紙上亂寫,他又怎能確定,自己的「亂寫」其實不曾暗藏某種連他也無法察覺的內在規律?或許當他「亂寫」十首樂曲,在那些「塗鴉」中就會浮現一致的安排體系——不然,佛洛伊德那部《夢的解析》又如何而來?   這是所有顧爾德論述,其實也是所有討論音樂家、藝術家論述,最令人苦惱,卻也最趣味橫生之處。在音樂範圍中,我們永遠可以相對安全地討論某位音樂家如何詮釋某部作品。甚至,我們也可以整理某位演奏家的詮釋習慣,從相同或相

似的處理方式中歸納其音樂觀點。然而一旦我們走出音樂,走出作品,而試圖歸納一位音樂家的完整思考,對其行為提出全面性的合理化解釋,我們就像當年拿到樂曲的薩羅年,可以用盡心血,卻永遠不能保證結論正確,甚至根本不知道結論是否存在。   我們有理由相信,當哲學家、評論家馬克.肯威爾(Mark Kingwell)寫作《顧爾德:琴鍵上的祕密》時,他絕對意識到自己正像面對樂曲的薩羅年,而這首「樂曲」之錯綜複雜,又超過卡斯提吉歐尼的譜頁何止百倍。真的能夠整理出一個全面的合理化解釋嗎?——或許他曾這樣問自己,甚至——就算真有這樣的解釋,如此解釋出來的顧爾德,還是會是那個讓人迷戀又困惑的顧爾德嗎?   於是,他選擇

讓筆尖在段落中遊戲。二十一個篇章所呈現的,是絢爛豐富的萬花筒。他保留邏輯與悖論,可解與不可解。萬花筒每一轉都是顧爾德,而你絕對不會從中只得到「一個」顧爾德。這也正呼應他在序言中對顧爾德的理解:「他一次又一次從不同的領域、不同的重心去探索生命可以到達什麼程度,尋找著那個被遮蔽、難以捕捉、到最後似乎根本不存在的正當。那個被選取的版本,永遠都只是眾多版本當中的一個。」   而在所有文字遊戲與思考辯證之後,我們仍能從肯威爾的文字中感受到,顧爾德的音樂如何感動了他。那是他寫作本書的動力,照射萬花筒的陽光,也是超越一切哲學討論,顧爾德的終極魅力。 〈不演奏的演奏.複音化的複音〉龔卓軍 國立台南藝術大學藝

術創作理論研究所 副教授□ 事件:多重感覺場景本書譯筆之活潑生動,讓我不由得回頭重新耽讀譯者的另一本顧爾德傳記譯本,凱文.巴札納(Kevin Bazzana)所寫的《驚豔顧爾德:品味鋼琴巨擘的生命與藝術》(Wondrous Strange. The Life and Art of Glenn Gould)。在巴札納的這本傳 記裏,我再次注意到顧爾德早期的一個演奏場景。這是一場在多倫多的演奏會,曲目是貝多芬C小調鋼琴協奏曲,一位樂友這樣回憶:舞台上的指揮蘇斯金下了暗號,同一時間顧爾德才放開他手中的袖珍小譜、蠻不在乎地加入樂曲。幾乎沒有跟觀眾打招呼,就滑到自己的琴椅上蹺起腿來,全心全意地盯著譜看

(這個譜,想也知道,他早已瞭若指掌)。他對上了蘇斯金起的第一拍,之後是這首協奏曲著名的交響樂開場白,他的手一直指揮個不停,表面上好像是對自己比的,但觀眾怎麼可能視而不見。在接近他自己的開場八度音階時,他的頭還是埋在譜本裏面、雙腿還是蹺著,直到鋼琴該切入前的萬分之一秒時,他豁然合上譜子扔向空中,琴譜在鋼琴的低音狂暴聲中同時落地,跟他切入的起拍對個正著。這個時間點是完美的,他的腿還是蹺著,而開場的八度音階無懈可擊。這裡有一場音樂會,這個是事件。聲音的振顫四處漫延,循環的樂章伴隨其泛音傳遍空間。顧爾德的演奏傳遞著多重的感覺。首先,聲音有其音高、強度、音色等等內在特質。但是,這裡除了樂器的聲源,還有顧

爾德手中譜本飛起和落地撞擊地板的聲源,以及他自己後來隨之哼唱的喉音聲源。而無論是樂器、譜本、地板與喉音的聲源,都不只在傳出聲音,它們各自還感應著自己的聲音,並且在感受自己聲音振顫的同時感應著其他的聲音。這些是主動的感知,讓這些聲音在攝受自身時,也攝受著彼此:首先是協奏樂團的訴說,就像一群引吭高歌的小鳥,然後是孤獨的鋼琴傾聽著牠們的訴說,並且回應牠們,鋼琴的聲音好像來自附近的一個小島。這彷彿是暴雨來臨的前一刻。不同的聲源即是感覺的細密微分,這些微分的感覺又以它們的感覺自我填充,形成多重感覺的共振感,相較於客觀譜本所標記的音階音符,各種聲源將本來潛藏的純粹潛能,變現為現實化的狀態,這就成為了顧爾德

音樂演奏的事件性。音樂會的聲源,原本只有協奏樂團編制的各種樂器,以及鋼琴兩個部分,原本,每個聲源只能掌握它自己的感知,但它們還能與另一個聲源提供的感知產生協調,這中間依據的無非是和諧的規則,在和諧中,它們共屬於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宇宙。但是,顧爾德的演奏帶來了許多無法協調的感知:譜本、地板與喉音。這些聲音來自另外的世界、另外的宇宙,而且是無法與樂器聲源的宇宙協調的聲源,於是,原本古典的單一世界與宇宙,在這裡產生了無法共存的宇宙之間的相互拮抗,聽眾同時聽到好幾個世界之聲源的相互拮抗與相互表出,樂器、譜本、地板與喉音,它們相互分叉,往外發散,聽眾覺得受到不同世界聲源的干擾,塑造著多重感覺無法共存的多

重世界,使原本單一的宇宙因此保持開放狀態,在不和諧中保持著往多重世界過渡、伸展的發散性,保持著力量的彼此衝突、危機狀態,於是,古典理性的單一世界崩毀,和諧終結,多調性或無調性展開了複音的多重感覺世界。我們在這個四分五裂的多重世界迷宮中,聽見了顧爾德。對馬克‧肯威爾(Mark Kingwell)這位哲學家來說,顧爾德所創造的聲音或靜默,溝通或存在感,都引領我們走入無法共存之多重聲源、多重角色、多重平行宇宙的感覺場景。如同多重異質觸覺同時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不同部位,我們為之暈眩,難以用既有的語彙溝通,而只能體會到它們的事件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