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 年度全民健康保險 中醫 門診總額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懶人包總整理

112 年度全民健康保險 中醫 門診總額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unknow寫的 走向雲端 病醫雙贏:健保改革日記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銘傳大學 法律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劉士豪所指導 丁充逢的 偏鄉與離島醫事人員工作權益之研究 (2020),提出112 年度全民健康保險 中醫 門診總額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偏鄉醫療、離島醫療、IDS計畫、營業登記限制。

而第二篇論文中國醫藥大學 中醫學系博士班 蘇奕彰所指導 施純全的 台灣中醫醫療利用之研究:醫療資源、人口地理社經因子及健康行為之影響 (2010),提出因為有 中醫、醫療利用、複向就醫、市場競爭度、總額支付制度的重點而找出了 112 年度全民健康保險 中醫 門診總額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112 年度全民健康保險 中醫 門診總額,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走向雲端 病醫雙贏:健保改革日記

為了解決112 年度全民健康保險 中醫 門診總額的問題,作者unknow 這樣論述:

本書特色   醫療團隊必須合作才能有效率地解決患者病痛,就像手術房內的場景能充分展現有默契的醫療行為!此刻,落實分級醫療及向民眾推動社區厝邊好醫師的觀念,更是台灣醫療改革的里程碑。   全民健保是台灣的亮點,它是所有醫界夥伴們付出心力提供民眾優質醫療服務所營造出的成就,我們在這土地的人民要共同珍惜這資源!   健保署以病人最大利益為價值理念,為了減少病人的重複檢驗檢查、避免重複用藥,規劃「健保醫療資訊雲端查詢系統」以加速醫療改革。期待能為所有的醫療人員重塑快樂友善的醫療工作環境,遠離一再惡化的醫療糾紛夢魘!   健保改革日記勾勒了健保署近三年來的各項業務精進改革內容,就像駕駛破冰船

來開闢安全的健保航道,祈願民眾、醫療人員與健保署能相互信任、不畏艱難,共同克服各種挑戰!!  

偏鄉與離島醫事人員工作權益之研究

為了解決112 年度全民健康保險 中醫 門診總額的問題,作者丁充逢 這樣論述:

現代民主國家藉由社會保障制度,照顧人民維持其基本之生活需求,不僅是國家存在的重要目的,更是國家之基本責任與義務。全民健康保險的施行目的,以「全民納保、危險分擔」為核心觀念,如何降低民眾就醫之經濟障礙、消弭城鄉健康的不平等,等等醫療公平性問題,都是我國衛生政策持續關心之重點。衛生福利部所戮力推動的「山地離島地區醫療給付效益提昇計畫,IDS計畫」中,其核心的目標乃是「醫療在地化」,以解決基層醫療可近性不足、因受限交通不便,使急重症後送備受挑戰、急重罕症醫療量能不足、偏鄉離島醫療院所設施設備老舊等四大問題,透過健保系統支援及特別撥列公務預算,以解決醫事人力招募不易問題,進以保障醫療資源不足地區。然

而透過「IDS計畫」進行醫事人力支援,首先恐出現的是「醫事人員在兩地營業處執業」之問題,在我國多起實務判決中,曾發生醫學中心參與「IDS計畫」後,反倒被健保署認定受雇之醫生、牙醫師、醫事人員,在兩地不同營業處營業,有違法兼職行為,使醫學中心之受雇醫事人員動輒遭行政機關以罰鍰相繩之問題。其次在我國勞動基準法陸續修法,為促進醫事人員勞動權益保障,改善既有過勞情形,以將住院醫師與護理師納入適用勞基法後,然而問題是,目前偏遠及離島醫事人員,幾乎可謂是以 24 小時全年無休之方式執勤,納入適用勞基法後,屆時醫事人員工時縮減後,支援人力緊縮,如何安排偏遠及離島地區醫事人力、醫療服務提供問題,將成為一大難題

。最後我國因少子化、人口老化、慢性病患比例上升等因素影響,未來將可見影響著民眾在宅醫療服務時數需求增加;若強行要求參與「IDS計畫」之醫事人員,兼職看診照顧偏鄉與離島病患,恐無法達成主管機關原有之「醫療在地化」之美意,綜合以上三大理由可知現今「IDS計畫」仍有許多有待進步之空間,台灣本島的醫療資源,若未來無法即時提供給偏鄉離島居民,則無法達成我國健保全民醫療的「社會福利」之終極目標。

台灣中醫醫療利用之研究:醫療資源、人口地理社經因子及健康行為之影響

為了解決112 年度全民健康保險 中醫 門診總額的問題,作者施純全 這樣論述:

背景與目的:中醫醫療是華人醫療保健的主要方式之一。台灣中醫自納入全民健保並實施門診總額支付制度後,中醫醫療在衛生政策及健保支付制度上,已成為醫界與學界關心的議題。但台灣中醫醫療利用狀況及其相關因素的探討,仍是衛生政策中較缺乏實證資料與政策應用的研究主題。本研究在探討台灣中醫醫療利用之情形,並評估醫療資源、人口地理社經因子及健康行為等因素之影響。方法:本研究利用國民健康訪問調查問卷、全民健保資料庫及兩者串檔資料,取得醫療資源、人口地理社經因子及健康行為等變項資料。我們以卡方檢定、t檢定、羅吉斯迴歸及負二項迴歸等方法,分析台灣中醫醫療利用及其影響因素。另外,我們也評估中醫門診總額支付制度實施前後

,醫療競爭度的改變對中醫門診醫療利用之影響。結果:台灣中醫短期(月)醫療利用率為10.4%,性別、年齡、教育程度、婚姻狀態、自覺健康狀況及有無運動習慣等與中醫醫療利用狀況有關。長期(年)醫療利用率為26.6%,影響有無使用中醫醫療利用因子包括性別、年齡、教育程度、職業、平均家庭月收入、是否為原住民、宗教、婚姻狀態、有無使用民俗療法、有無定期健康檢查、有無不健康生活行為、自覺健康狀況、居住地中醫師密度及都市化程度等。在性別差異的分析中,扣除男性與女性的特有疾病後,女性的中醫醫療利用率及就醫次數仍顯著高於男性。不論男性或女性,教育程度、婚姻狀態、有無使用民俗療法、有無定期健康檢查與居住地中醫師密度

皆會影響其是否使用中醫門診醫療服務。台灣18歲以上成人32.5%有複向就醫的情形,性別、年齡、教育程度、職業、家庭收入、有無使用民俗療法、居住地中醫師密度及都市化程度等為是否複向就醫的相關因子。本研究發現中醫總額支付制度實施前(1997-1999年),其市場競爭度愈高,民眾的中醫門診就醫費用及就醫次數也愈高;而總額實施後(2000-2005年),相較於低競爭度地區,高競爭度及中等競爭度之中醫門診就醫費用已顯著降低。結論:醫療資源、民眾的人口地理社經因子及健康行為與台灣中醫門診醫療利用狀況有關,且民眾普遍存在複向就醫行為。此外,中醫醫療市場競爭程度對於醫療服務利用之影響,因中醫門診總額支付制度的

實施而有所抑制。